柴科夫斯基和他的《第六交响曲》
2006-05-14陆家齐
陆家齐
所有俄罗斯作曲家中,在全世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恐怕要数柴科夫斯基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既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对人生、命运、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切感受在音乐上淋漓尽致地抒发与倾诉。
“让他们猜猜看吧,”在他写给侄子的一封信里提到他准备写作的这首乐曲时,柴科夫斯基如此写道。紧接着他又说:“这首乐曲饱含着我的个人感受,它在我的旅途中萦绕不散,酝酿在胸。一想到它,我就禁不住热泪盈眶。”柴科夫斯基于1893年10月亲自指挥了这首交响曲的演出,9天后就与世长辞。
“让他们猜猜看吧,”柴科夫斯基在这首乐曲中要我们猜测的是什么呢?难道他创作的这首交响曲是为他自己所作的一曲挽歌?我们知道,在他晚年所获得的世界性的声誉想必使他踌躇满志。确实,在给侄子的同一封信里,他还写道:“你能想像得出,由于上天的恩惠,我的日子还没有过完,我还能创作。”这封信写于他在布鲁塞尔、敖德萨一系列的成功演出之后。1883年5月,他在伦敦一场音乐会上的演出,大获成功,他在那场音乐会上亲自指挥了他的《第四交响曲》,从而荣获剑桥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柴科夫斯基的第四和第五交响曲主题相当明确。在《第四交响曲》中,“命运,这个不祥的力量,犹如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我们精神的伤害”;《第五交响曲》的“命运主题”有了转变,在它的终曲,成了《胜利进行曲》。人们可能推测柴科夫斯基在《第六交响曲》中有意传递出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只能从保存在莫斯科附近的克林博物馆中柴科夫斯基早年所写的这部作品的创作纲要里略窥一二。纲要中写道:“这部作品的精髓是‘人生。乐曲的第一部是热情、信心、对行动的渴望,最终是死亡;第二部是爱情;第三部是失望;第四部以‘逐渐死亡作结;终曲似乎面对‘死亡这一残酷的现实。”
1893年8月,也就是离他去世前两个月,柴科夫斯基在给他侄子的信中写道:“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我认为这部交响曲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总之,在这部作品中,我抒发了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我爱它胜过自己所有其他的作品。”确实,这是一部用最美丽的音乐语言,抒发作曲家内心悲痛、哀伤、郁闷,甚至激愤的交响曲杰作。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出生于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沃钦斯克矿区小镇,父亲是矿上的总督察,他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学习钢琴;母亲拥有一副甜美的歌喉。柴科夫斯基8岁时全家迁居彼德堡,10岁时进入一所法律学校就读,14岁开始音乐创作,19岁时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扎列姆和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进步很快。1866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授,两年后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司令官》,随后几年写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芭蕾舞音乐《天鹅湖》、《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柴科夫斯基虽然在音乐创作上硕果累累,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不幸。出于善良的天性,不忍拒绝女学生安东尼娜对他的追求,1877年柴科夫斯基和她结了婚。婚后不久,他发现那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生活,精神上几近崩溃;也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富孀梅克夫人。这位夫人十分喜爱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从遥远的地方给柴科夫斯基以经济上的援助,使柴科夫斯基得以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1891年春,柴科夫斯基突然收到梅克夫人的一封信,信中说她已濒临破产,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负担柴科夫斯基的生活费用,此后便再无音讯,这无疑给柴科夫斯基以致命的打击,精神上的疾病随之加重,一直到死,他都无法摆脱这一事件给他造成的痛苦。1893年,这位善良的人,杰出的音乐家溘然长逝。但他音乐中那些美丽的,有时是忧伤的旋律,永远萦绕在爱他和他的音乐的千千万万听众的心里。
柴科夫斯基去世后,安葬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内,在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林卡、鲍罗廷的墓旁,一尊由著名雕塑家为他所作的雕像低头沉思着,似乎还在思考着“命运”,还在构思着他的新的音乐创作。
(黄小玲摘自《世界文化》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