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里希那穆提,永不妥协的哲学家

2006-05-14DanieleLuc

意林 2006年21期
关键词:克里希观察者传授

Daniele Luc

译/木目

克里希那穆提已经成为20世纪的一个精神现象。他的生活堪称一场伟大心灵的传奇:自己饱经内心的挣扎,却把精神的纯粹和宁静留给我们。他说:“一旦你追随某一个人,你就停止了对真理的追求。”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光”,就要带着自己的经验教训去接触真理,不借助任何中介,不轻信不盲从,还要去除自己的成见。所以,他既不宣称自己拥有真理,也不宣称自己在传授真理。这也正是苏格拉底青睐的做法。他的学说指向着“如何去思考”。这也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恐惧的超越。

20世纪30年代,克里希那穆提离开印度,定居美国加州。以后的50多年的时间里,他在世界各地演讲布道,听者数以万计。从最挑剔的量子学大师波恩,到大众文化的代表披头士乐队,都曾经在他的声音中找到灵感的源泉。

克里希那穆提的五种关键思考

1.关注现在与平庸的日常

克里希那穆提揭示了两种完全对立的人生态度:一种是一直保持个人的警醒、质疑和冒险;另一种则是遵循教条、规则,安于服从带来的种种确定。“没有现成的通向真理的路,而这正是真理的美:它是活生生的。”要前往真理的国度,就要关注现在,关注平庸的日常。“什么是无知?无知就是对自我没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你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看待、接纳现在的自己,你们就不能认识自己。认识了自己之后,你们看到的就会变化,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失了,冲突不再存在。”

2.如同新生儿般生活

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认知”就是“如同新生儿一般,完全裸露,抛开所有成见,迎接生活的挑战。”就是说要从理性思考中解脱出来。因为理性思考是记忆的反应,而记忆主要是为了重复已知的、令人放心的模式。因此,他从来不将思考与智慧划等号。

3.用学习对抗恐惧

学校是“害人的模子”,它的轴心是过去、专门化、竞争和权威。对这样的批评,克里希那穆提的回应是创立四所学校。在那里既教授孩子认识自我,也教授他们数学等知识。它们的目标是教育,是没有权威也没有恐惧地传授知识。“一旦恐惧出现,你就停止了真正的学习。恐惧让大脑变得愚钝,阻碍精神的绽放。不要机械地积累知识,只有学习才能让你保持机敏、活力和自发性。”

4.让心灵完全静止

尽管克里希那穆提从未提到自己的冥想方式,但他解释了如何在独处时与真理相遇。“假设你在看一棵树,你什么也不想,也没有任何回忆妨碍你的观察和感受,破坏你这一刻的专注,这时你的眼前就只剩下这棵树,观察树的你也消失了。”观察者就是这样消失的。在心灵的完全静止中,“真理才能够进入存在”。对克里希那穆提来说,这种状态就是创造。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空间,它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宇宙能量”。

5.爱的定义

“爱不是感官享受,既不是愉悦,也不是欲望,更不是欲望的满足。爱不是嫉妒,不是仇恨。爱宽宏大度,富于同情和怜悯。可这些品质还不是爱。要爱,还要对美非常敏感。我说的美,不是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的美……我说的美存在于自我消失的地方。这样的美,这样的爱,这样的真理,就是最高级的智慧……”

(郝育国摘自《心理月刊》)

猜你喜欢

克里希观察者传授
俯仰闲忙之间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思想和行动哪个更自由
思想和行动哪个更自由
传授技艺
冷静而又理性的观察者——德国华人作家刘瑛访谈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观察者模式在Java 事件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委托与事件在观察者模式中的应用*
火车匀速进站时鸣笛音调不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