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丽江“刀杆节”,勇敢与智慧的激情演绎

2006-05-14张正光

知识窗 2006年8期
关键词:金兰火海表演者

张正光

精彩纷呈的“刀杆圣会”

在滇西北的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河口金兰村,流传着一个祖祖辈辈延续有500多年的独特节日——“刀杆节”。

“刀杆节”在金兰村又叫“刀杆圣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天刚亮,金兰村的男女老少便身穿艳丽的少数民族服装,小伙子背着三弦、佩刀,姑娘背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筒帕,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刀杆节活动场所——天子寺。天子寺在村子后面的山腰上,是个古树森然的幽静场所。

白天,男女老少跳起传统的“龙摆舞”,整齐的舞步、悠扬的芦笙,表达出他们心里的喜悦,展示了纯朴而又令人陶醉的民族风情。接着,金兰彝族妇女按少女、少妇、中年妇女、老年妇女穿着四种服饰分别进行充满山乡风韵的表演。随后,凡参加刀杆节活动的各民族群众都在激越悠扬的芦笙和笛声中携手挽臂,跳起民族舞蹈——打跳,宏伟壮观的大打跳,跳得山响,跳得人心醉。

夜幕降临时,刀杆场上燃起熊熊篝火,架起直立的刀杆,鼓声、锣声、鞭炮声响起,小伙、姑娘们欢乐地围着篝火“跳嘎”,在悠扬的笛声伴奏下,有人开始表演“下火海”的绝技:表演者头扎大红巾,手舞小红旗,赤着双脚,毫不畏惧地纵身跳进通红的“火海”。先是赤手从“火海”中拉出烧红的铁链绕在手上、身上,神奇的是这个血肉之躯居然不会被烫伤,这叫“拉火链”;接着依次单脚、双脚反复多次在通红的火塘中间跳跃,把炭火踢出一丈开外,起脚时,踢起一个火一样的瀑布,又迅速后仰,脊背落在烫火上,身上火星闪烁,披挂的五彩纸巾冒烟起火,这叫“打火流”;之后,表演者又捧起通红的火灰擦脸,竟然也不会被烫伤,这叫“洗火脸”。有绝技的表演者还不时地吞咽火炭,一股股青烟从吞火者的唇齿间冒出,却见他们神态自若,毫无受伤迹象,倒更像在陶醉享受,一直要将火塘中的炭火跳到熄灭为止。其间,一道道火柱划破了沉静的夜空,观众的掌声、喝彩声响彻金兰彝族山寨。

“爬刀杆”更令人惊服:“刀杆”上共有锋利雪亮的36把钢刀组成,刀口向上,刀背向下,捆扎在14米高的两根木杆上,像一架锋利的“刀梯”,当中有三台钢刀梯是扎成剪刀形的,钢刀间距36厘米,杆间宽34厘米。三个婀娜多姿的彝族女子和三个强悍的彝族汉子,身着对襟衣,腰扎红布带,赤着双脚、舞着大刀冲入院中,只见他们在刀杆前纵横腾挪,用锋利的钢刀划舌头、刺肚皮,却没有一丝血迹。接着将刀一丢,箭步冲向刀杆,迎着锋利的刀口,分别赤脚踩蹬在6架刀杆的刀刃上,一级级地往上爬,一直爬到插满小红旗的刀梯顶上。然后又一级级地下到地上,脚底板也没有一点血迹和划破的痕迹。这时,场上观众禁不住发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来源于感恩的心

关于“刀杆节”,在彝族、傈傈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说在明朝正统年间,云南边境常受外敌侵犯,有个兵部尚书叫王骥,受朝廷派遣,率领兵马来到云南边际的彝族、傈傈族居住地区。王尚书进驻边境之后,在当地百姓的配合、支持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收复了被敌人侵占的土地。为了防范敌人再次侵犯、掠夺,也为了防范土司的叛乱,王尚书“三征簏川”,在边境地区设立哨卡,同老百姓共守疆土,保障了彝族、傈傈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他们在边境繁衍生息,过上安定的日子。王骥还引导彝族、傈傈族人民开垦山地、保护森林、饲养牲畜,使生产得到发展。王骥深谋远虑,从防范外敌的长远着想,让彝族、傈傈族青壮年习武练勇,日夜操练兵马,决心使边境变得民富兵强。但是,朝廷内的奸臣却借机诬陷,告了王尚书的黑状,说他在边境招兵买马,企图反叛朝廷,皇帝听信谗言,突然把王骥召回京城,并在农历八月十五那天,用毒药害死了他。

王骥被害死的消息传到云南边疆的彝族、傈傈族山寨,百姓们深感悲哀和愤恨,个个怀着满腔怒火。他们没有忘记王尚书的恩情,立誓要为他伸冤。可是,在那个山高皇帝远的年代,彝族、傈傈族人民的悲愤根本无法申诉到朝廷。怎么办呢?他们想:王尚书被害死了,可是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存,彝族、傈傈族人民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种好庄稼,养好兵马,练好闯火海、上刀山的武艺,决不让外敌侵占一寸国土。于是,大家就把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天定为“刀杆节”,世代流传至今。

神奇的“刀杆节”,每年都吸引了友邻村寨的人们和全国各地的游客!金兰人“上刀山、下火海”的节目还曾多次被邀请到外地进行表演。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刀杆节”成了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融体育、文化娱乐、经贸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活动而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猜你喜欢

金兰火海表演者
挽凉山火灾30名遇难英雄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万有引力定律
手称扑克
美丽的红海滩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聪明的表演者
完美火炬手
愚人节
白雪皑皑的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