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色达:红色之海
2006-05-14丛南
丛 南
整个喇荣沟漫山遍野布满红色木屋,连绵数公里不绝。蔚蓝苍穹之下,绿草茵茵之间,乱云飞渡映衬着这片红色木居,形如一座红色山城
位于四川甘孜州的色达县,是典型的高原小城。色达藏语里取意“金马”,虽然传说中的金马如今已不知踪影,但不知何时,这里却成为藏传佛教寺庙集中的地方。
色达最为著名的是县城20公里外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也叫色达五明佛学院。从地形上看,耸立的巴颜喀拉山像一个伸展的臂弯,环抱着喇荣沟,色达五明佛学院像一个被呵护的孩子,躺在这个臂弯里。
7月,我从炉霍搭车前往色达,只为一睹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风采。车驶入色达,窗外皆是草地、牛羊和美丽的藏居。蓝天映衬下五色经幡迎风飘荡。尽管高原气候多变,但经幡仍以骄傲的姿态肆意舞动,将祝福传向四面八方。
雨雾中翻过海拔4000余米的老则山垭口,视野中出现了磕长头朝圣者的身影。扎西带着老婆和年仅五六岁的孩子去色达五明佛学院朝圣。离家数月风餐露宿,一家三口用身体一步一叩,“小扎西”也不例外。说起前面已经不远的目的地,扎西告诉我,一生能够以这样一种虔诚的方式抵达五明佛学院,他一点也不感觉辛苦。可见佛学院在藏民心目中地位之高。
中午时分到达喇荣沟入口,沟口有序地排列了十几座白塔。沿土路上行数里后猛地抬头,我顿时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整个喇荣沟漫山遍野布满红色木屋,连绵数公里不绝。蔚蓝苍穹之下,绿草茵茵之间,乱云飞渡映衬着这片红色木居,形如一座红色山城。连接山坡建筑之间的小路阡陌纵横,远观之下形如一张密集的织网在山坡上铺展开来。这些木屋的主人——佛学院修行的喇嘛、觉姆身披绛红色僧袍在小道上来往穿行。
佛学院整个建筑群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金碧辉煌的“坛城”居于喇荣沟最高的山峰上,海拔约4000米。坛城的梵文称为“曼荼罗”,意为佛教密宗仪式进行祭供的活动道场。它的上半部分平日是转经的地方,我到色达时正值雨季,信徒们却不顾这些,每天从早到晚不论刮风下雨,都围绕这里虔诚地转经。坛城下半部分是修建在一圈木棚里的转经筒,金色经筒在信徒的拨动下不停旋转,并带出一串串悠长的嘎吱声。
色达佛学院中腰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与浩大的红色相比,规模虽略有逊色,但考究的装饰和艳丽色彩相搭配,还是难掩其辉煌本色。
下层密密麻麻的平房是喇嘛、觉姆与修行者日常居住的木屋。近看这些依山而建的藏式木屋,外观大多低矮简陋,采用土木结构,房顶平铺泥土,外墙一律刷成藏红色。色达五明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常住修行者有2万多人,遇到佛事活动人数还会增加,最多时有近4万人。近年来随着来此修行者的日益增多,这样的藏式木屋也越来越多。从山脚到绝顶,还有庞大的经幡群、小饭馆、小卖店、菜店和佛学院惟一的招待所,交错纵横地穿插其中。
在这里,观看天葬并不会有什么阻扰。下午,我去佛学院山坡的另一侧看天葬。整个天葬仪式在布满阴云的天空下进行,偶尔有一丝光亮透过云层投射在翱翔的秃鹫身上,充满神话色彩。
天葬仪式结束后,在不远的山坡上,我偶遇了略通汉语的卓嘎。当时卓嘎正与她的朋友们在草地上边做擦康边放歌,响亮的歌声和打泥声顿时吸引了我。卓嘎对我有着藏族人一贯的热情,叫朋友们不断给我倒酥油茶。卓嘎告诉我,她和这些朋友都是来此地修行的信徒,做擦康是积德行善,没有报酬。问起在色达修行的生活苦不苦时,卓嘎爽朗地笑了,说像她们这样既不是喇嘛也不是觉姆的平常人,能在色达修行,与众多高僧大德、堪布、活佛近距离接触,已经非常满足。这里恶劣的生活条件、闭塞的交通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并不能撼动她们修行的决心和对这里的热爱。聊天中,卓嘎不时把与我的谈话用藏语翻译给她的朋友们,从她们脸上祥和宽容的笑容里我感到,卓嘎的想法其实就是色达多数修行者的想法。
时隔数月,每当我想起朝圣在路上的扎西和潜心修行的卓嘎,想起他们那泛着高原红的面孔,以及对信仰的虔诚和执着——这感觉就如我对色达这片红色之海的记忆,因震撼而深刻,因炙热而永不能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