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阳地区梨锈病防治适期研究

2006-04-29李保华董向丽张振芳赵洪海李宝笃

植物保护 2006年1期

李保华 董向丽 张振芳 赵洪海 练 森 李宝笃

摘要在山东莱阳地区,梨锈病菌冬孢子角自梨花现蕾期开始陆续成熟,成熟的冬孢子角遇1.5 mm/d以上的降雨,萌发产生担孢子:经2~3次降雨后,冬孢全部萌发,以后不再产生担孢子。梨树初花后35 d内对锈病最敏感,即为防治期。若该期内降雨量大于1.5mm/次、叶面结露时间长于7h/次,担孢子即可侵染。其侵染量与梨园周围越冬菌原的数量、降雨持续时间和品种抗病性等因子有关。田间试验表明:担孢子侵染后至病斑显症前(约7 d)是内吸性杀菌剂防治的有效时期。病斑显症后只有少数杀菌剂能抑制病斑扩展,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在病原菌侵入前喷施能有效地抑制担孢子侵染,持效期约7d;担孢子侵染后喷药能有效抑制病斑显症,因此,要特别关注梨树初花时第1次降雨后梨锈病的防治。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梨锈病;防治适期;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 436.612.19

梨锈病(Gyrnnosporangiura haraeanum Syd.)是梨树的主要病害,在梨树生长前期危害幼叶、幼果和嫩梢。梨锈病侵染期相对集中,若能掌握其有效防治时期,用药1~2次即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山东莱阳地区足梨产区,近年来由于市区和公路大量栽植松柏类常绿树种,锈病日益严重,药剂防治成为某些梨园每年必不可少的措施。本研究针对药剂防治,通过田间监测和室内外试验以确定梨锈病药剂防治的最佳时间,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梨锈病侵染时期

于2002、2003年3月初,每年选择60株一年生秋子梨苗,栽植于直径15cm的花盆中,置于温室内培育。从梨树初花期丌始,每逢降雨,于雨前把5盆梨苗从温室移人每午严重发病的莱阳农学院农场梨园内,降雨结束后,把梨苗再搬回到温室内培育,并保证梨苗不再被侵染。每次降雨更换不同梨苗,直至5月底。梨苗发病后记录病叶率和叶上病斑数。

农学院农场梨园发病后,在园内随机选10株没有喷施过任何杀菌剂的茌梨树,于每株树的东、西、由、北四个方向,各选择2个枝条,调查记录每片叶的病斑数量。

1.2冬孢子角发育

从2003年2月下旬开始,在农学院周围选定3株桧柏树,每隔7 d采集10个冬孢子角带回实验室,在水中浸泡30 min,然后取山在培养皿中保湿24 h,诱使冬孢子萌发。若冬孢子角发育成熟,冬孢子可萌发产生担孢子。与此同时,在每次降雨快结束时,采集数个冬孢子角带回实验室镜检,确定冬孢子是否萌发。对冬孢子发育过程监测直到桧柏树上冬孢子角全部消失为止。

1.3气象数据监测

气象数据由自动气象站(Automatic WeatherStation,澳大利亚生产)监测采集。自动气象站安装在莱阳农学院农场梨园内,30 1111n记录1次田间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叶面结露量(o~100%)。当叶—面结露量超过10%时,计为降雨开始,叶面结露量低于10%,计为降雨结束。降雨开始到降雨结束历经的时间计为降雨持续时间。

1.4孢子悬浮液配制

2003牛4月16日从桧柏树采集尚未萌发的冬孢子角,带回实验室后保存于S℃冰箱内。接种时,将冬孢子角在水中浸泡30mln,然后取出置于培养皿中20℃下保湿培养5 h,使冬孢子萌发形成担孢子。将萌发冬孢子置于蒸馏水中搅拌2 rNn,再用纱布将冬孢子角滤出。用血球汁数板将滤液中担孢子含量调整为5×104个/mL备用。孢子悬浮液随配随用。

1.5寄主感病期

2003年5月下旬在莱阳农学院农场的梨园内随机选取20个尚未停长的茌梨品种的长梢,标记叶序。梢部最新展开叶,即第一个完全展开叶标记为1,向基部依次为2、3……。病原菌接种子18:00左右进行。接种时,用手持喷雾器把担孢子悬浮液均匀地喷撒到接种叶片的正面,叶片接种后套袋保湿24h。待全部叶片发病后,记录每个叶片的病斑数。接种时,接种梢有叶20~25片。

1.6药剂试验

供试药剂有20.67%氟硅唑乳油(万兴,Char-ismaTM20.67 EC,flusilazole)和恶唑菌酮(famoxa-done),美国杜邦公司产品,药剂稀释成2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Score 10 WG,difenoconazole),瑞土先正达公司产品,药剂稀释成2 5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triadimefon 15WP),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试验药液为2 000倍液。

1.7担孢子侵染后药剂有效防治时间

试验设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个药剂处理和清水对照;分别在担孢子接种后第2、4、7、10、15天5个时间施药。全部试验共为20个组合,每个组合处理3个梢,每梢仅处理梢部2个完全展开叶,重复3次。

2002年4月26日在莱阳农学院试验果园内选择3株梨树,品种为小香水,每株树为1个重复,标记60个尚未停长的中、长梢,接种梢部3个完全展开叶,接种方法同1.5。接种第2天(24 h后),进行第1次药剂处理,每种药剂处理3个梢,以清水为对照。第2、2、4、5次药剂处理分别于担孢子接种后第4、7、10、15天进行。

接种20d后调查记录每个接种叶片上产牛性孢子器的病斑数。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对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

药剂对病斑显症的抑制率(致死率)=[(对照组平均每叶病斑数一处理组平均每叶病斑数)/对照组平均每叶病斑数]×100%。

1.8药剂抑制担孢子侵染的持效期

药剂持效期试验设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个药剂处理和清水对照。设施药后第2、3、7、10天接种4个时间处理水平。试验共16个组合,每个组合处理3个梢,重复3次。

试验梨树同1.7。2002年4月26日,在每株树标记48个长梢。标记后喷施杀菌剂,每种药剂处理12个新梢,喷药时将药液均匀地喷撒到标记梢的所有叶片上。施药后第2天,进行第1次接种。接种时从每种药剂处理的12个梢中随机选取3个梢,接种梢部的3个完全展开叶。第2、3、4次接种分别于施药后第4、7、10天进行。

接种20 d后,调查记录每片叶的病斑数量,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

药剂对担孢子侵染的抑制率=[(对照组平均每叶病斑数量一处理组平均每叶病斑数量)/对照组平均每叶病斑数量]×100%。

2结果与分析

2.1梨锈病侵染时期

2002年,莱阳地区早春气温较常年偏高,梨树于4月5日提前进入盛花期。该地区2002年出现5次降雨,室外暴露的5批盆栽梨苗,其中3批发生梨锈病,病叶率分别为49.17%(4月5日)、17,00%(4月28日)和13.25%(5月6日),而5月14日和5月16日暴露的梨苗没有发病(表1)。莱阳农学院农场梨园于4月16日始见病斑,4月30日调查,病叶率为73.75%;S月中旬调查,病叶率为56.25%,平均每片叶上有2.16个病斑。

2003年,莱阳地区春季气温接近常年,梨树于4月18日盛花。4、5月出现7次大于0,4 nlm/次、持续时间超过2 h/次的降雨。从4月17日降雨起共暴露4批盆栽莳,有2批发病(表1),病叶率分别为27.08%(4月17日)和21,05%(4月22日)。莱阳农学院农场梨园于4月24日始见病斑,5月3日调查,病叶率为24.24%,平均每片叶0.36个病斑,此后,没有再出现新的病斑。

2.2冬孢子角发育

2003年2月下旬,农学院周围桧柏树已出现冬孢子角。4月上旬,冬孢子角陆续成熟,室内诱发部分冬孢子角产生担孢子。4月11日降雨中,冬孢子角初次萌发产生担孢子。这次降雨持续12 h,降雨量1.4mm。由于这时梨树尚未吐叶,没有造成侵染。4月22日降雨过后,田间已难以采集到冬孢子角。

2.3寄主感病期

2003年5月下旬接种的10个长梢中,梢部的幼嫩叶片都能发病,以第1完全展开叶病斑数最多,向基病斑数依次减少,第5展开叶以下的叶片,没有出现病斑(图1)。第5完全展开叶的叶龄为15~20日龄。这表明:当叶龄超过20日龄后,叶片的抗病性明显增强,不再感染梨锈病,20日龄以内的叶片均敏感。梨园内只要存在短于20日龄的叶片就有感染梨锈病的可能。2002午5月14日和2003年5月7日降雨没有造成锈病侵染,不是因为梨园内缺少感病叶片,而是松柏树冬孢子已全部萌发,没有担孢子。

2.4担孢子侵染后的有效防治时间

4月26日接种锈菌的叶片于接种后第8天开始显症,20d后叶片上病斑都已产生性孢子器,40d后存活的病斑背面隆起,部分病斑形成锈孢子器。表2列出了不同药剂处理叶片亡接种20 d后平均每叶产生性孢子器的病斑数量。表中数据表明:担孢子侵染后7 d内,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都能有效抑制病斑的生长与显症(Pr<0.01);病原菌侵染7d后,3种药剂都不能抑制病斑的显症和性孢子器的形成。病原菌侵染后潜育时间越长,杀菌剂防治效果越差。担孢子侵染后第2天施药,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病斑显症的抑制率分别为99.49%、99.05%和97.73%;担孢子侵染后第4天施药,3种药剂对病斑抑制率分别为97.22%、97.67%和95.85%;侵染后第7天施药,病斑抑制率分别为71.44%、76.71%和66.77%。担孢子侵染4、7d后施药,部分受抑制的病斑变为褪绿斑;担孢子侵染10 d后施药,病斑都已显症,药剂不能抑制病斑显症,但苯醚甲环唑能抑制锈孢子器的产生,其抑制率为75.09%;病原菌侵染15天后,3种药剂既不能抑制性孢子器的形成,也不能抑制锈孢子器的产生。

2.5药剂抑制担孢于侵染的持效期

表3为3种药剂施药后第2、/1、7、10天接种担孢子的各处理平均病斑数量。表中数据表明: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在施药后的7 d内都能明显抑制担孢子侵染(Pr<20.01),其持效期?d左右。施药后第2天,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担孢子侵染的抑制率都为100%;施药后第/1天,3种药剂对担孢子侵染的抑制率分别为91.46%、100.00%和日7.11%;施药后第7天分别为66.08%、76.73%和57.12%;施药后第10大,3种药剂都已失去对担孢子侵染的抑制效果,不能阻止担孢子侵染。

3结论与讨论

在山东莱阳地区,梨锈病的冬孢子角于2月开始形成,3月下旬或4月初,即从梨花现蕾后陆续成熟。这一时间略晚于杭州地区冬孢子角的成熟时间。成熟的冬孢子角如遇1.5mm/次以上的降雨即可萌发产生担孢子,2~3次降雨后,冬孢子全部萌发,以后不再产牛担孢子。

马淑娥报道,梨叶在17日龄,果实在11日龄之前对锈病敏感”。本研究也表明:梨园内只要有短于20口龄的幼龄叶片,就有被侵染发病的可能。梨树绝大部分叶片的叶原基在萌芽前已形成,这些叶原基在初花期后迅速生长,并在35d内发育成熟,此后仅中、长梢上产生少量的新叶。作者认为初花期后35d内是梨树对锈病最敏感的时期,也是防治梨锈病的时期。

2002年3月份没有出现降雨,4月5—6日是冬孢子角成熟后遇到的第1次降雨,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又正值梨树盛花期,几乎所有已吐露梨叶都被侵染。该次降雨中没有成熟和尚未萌发的冬孢子角在4月29日和5月6日降雨中继续萌发侵染。这3次降雨过后,全部冬孢子都已萌发,冬孢子角不再产生担孢子,因此,5月14日和15日的降雨没有造成侵染。

2003年4月上中旬有4次降雨,4月11日降雨,虽然冬孢子角已萌发,但此时梨树尚未吐叶,未能造成侵染。4月17日降雨也正值梨树盛花期,然而,这次降雨造成的侵染量明显少于2002年4月5—6日降雨造成的侵染,部分冬孢子角在早期降雨中萌发可能导致侵染量低的重要原因。2003年,自然条件下只出现了2次侵染,5月7日及以后的降雨没有造成侵染。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担孢子侵染后7d内施药,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都能有效地抑制病斑显症,在病斑显症初期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可抑制病斑的扩展和锈孢子器的形成。这些三唑类杀菌剂若在担孢子侵染前使用,能有效的阻止拒孢子的侵染,持效期可达7 d左右。

梨锈病的担孢子只有在自由水中才能萌发侵染,在10~20亡温度下,从冬孢子角萌发到担孢子侵入寄主组织,至少需要7h(另文报道)。莱阳地区梨树花期前后的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0~20℃。因此,在梨树初花期以后的35 d内,如果出现大于1.5mm/次,且能使叶面结露超过7h/次的降雨,即可预测担孢子侵染。其侵染量取决梨园周围冬孢子角的数量及其成熟度、降雨持续时间和栽培梨品种的抗病性等因子。若在预测侵染的前7 d内没有使用过杀菌剂,则需在担孢子侵染后的7d内喷施内吸性的杀菌剂,这是使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梨锈病的关键时期。20.67%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梨锈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肘梨锈病防治要特别关注初花后第1次降雨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