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2006-04-29陈文龙申科黎坚张润杰
陈文龙 申 科 黎 坚 张润杰
摘要对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年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终见日哆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累计数量比较各年发生严重程度,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89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褐飞虱;灯诱;发生动态
中图分类号S 435.112.3
褐飞虱(Nila parvata lugens)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也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和西南广大稻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具有趋光性,因此,采取灯诱的方式能及时掌握其始见日、始盛日、发生高峰期、终见日等季节性动态变化情况。广东省肇庆市地处我国珠江三角洲,是国家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基地。肇庆市农业病虫害测报站多年来采取设置诱虫灯的方法监测褐飞虱种群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本文通过对该站近24年灯诱资料的分析,初步得出褐飞虱灯诱种群在肇庆地区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诱虫灯的设置与褐飞虱灯诱数据处理
1.1设置地点
广东省肇庆市农业病虫害测报站测报点。
1.2诱测时间
每年开灯时间为2月或3月初,停灯时间为10月底或11月上中旬。每天开灯时间为19:00至翌日07:00。
1.3设置方式
诱虫灯设置成T形,由横竖两盏黑光灯组成。灯高2m,灯下放置圆形水盆(直径1m,水深5cm,水中溶人少量洗衣粉)。
1.4褐飞虱数据处理
将每天灯诱获得的昆虫进行分类记数,逐日记录褐飞虱的诱获数量。
2结果与分析
2.1始见日
根据24年灯诱褐飞虱资料分析,从始见日到连续出现(始盛期),其间要拖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可能与褐飞虱的迁入和定殖有关。始见日为每年最早诱获褐飞虱的日期,因此要从开灯较早的年份来确定,3月l口(含)前开灯的年份为1981、1988、1989、1993、1995、1996、1997、1998、1999年。根据多年灯诱资料表明,始见日多在每年3月或4月内,最早的年份是1999年、1987年、1997年,分别是3月5口、3月8日、3月8日(表1)。始见日诱获褐飞虱的数量少,并往往要间隔数天至lo多天又才能再诱获褐飞虱。
2.2始盛日
始盛日是指从该日起连续多日(5 d以上)均能诱获褐飞虱,且诱获褐飞虱的数量有逐日增加的趋势。24年的灯诱结果表明,始盛日在4月上旬至5月内。其中1981年至1991年均在5月;而1992年至2002年均在4月。从24年的发生总趋势来看,褐飞虱的始盛日有提早的趋势(表1)。
2.3高峰期
在肇庆,水稻种植分为早稻和晚稻两季,因此褐飞虱的年发生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即出现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时间多发生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5月第2候至8月第1候);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9月第4候至11月第5候)。根据各年灯诱结果分析,褐飞虱全年发生的高峰有些年份是在早稻期,而有些年份是在晚稻期(表2)。
2.4高峰期的早与迟
早稻从始见日至高峰的时间为36—131 d,平均为84.29 d 4-24.11 d;晚稻从始见日至高峰的时间为130~226d,平均为182.00 d±23.08 d。
早稻从始盛日至高峰的时间为30~100 d,平均为65.82 di22.98山晚稻始盛日至高峰的时间为130~206 d,平均为168.22d±21.42 d(表3)。
从早稻高峰至晚稻高峰的时间为60一153 d,平均为98.87d±21.32 d(表3)。
2.5终见日
终见日是指一年中最后诱捕到褐飞虱的闩期。终见日诱获褐飞虱的数量较少,之前有可能数天甚至十数天都未诱获褐飞虱。确定终见日只能从停灯时间较晚的年份宋确定,11月30日(含)后停灯的年份为1979、1980、1984、1 985、1986、1987、1989、1990、1991、1995年。根据多年的资料表明,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最晚的年份是1979年、1990年,即12月7日和11月29日(表1)。
2.6发生严重程度
2.6.1诱获量
将各年高峰期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年发生的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开。1982年发生最严重的日诱获量最高的达8.0万头,候平均诱获量、句平均诱获量分别为2.8万头、1.5万头(表4、图1);而发生轻的年份,1992年高峰日仅诱获48头,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仅为20头、19头(表4、图1)。
2.6.2全年累计诱获量
从表4的全午累计诱获虫量排序可看出,发生最重的年份是1982年(累计达15.9万头),其次是1980年、1985年、1979年、1981年、1983年;而发生最轻的年份是2002午(仅为681头)。从全年累计诱获虫量分析,累计诱获虫量在10 000头以上年份均在1979—1985年之间。而1989—2002年之间,累计数均在8 000头以下。因此褐飞虱的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发生重,而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发生严重程度下降(表4、图1)。
2.6.3早稻、晚稻累计诱获量比较
将各年早稻期间和晚稻期间的诱获数量分别进行累计,比较早稻和晚稻褐飞虱发生严重程度(表4),从中看出,有的年份早稻比晚稻累计诱获量大,早稻褐飞虱发生严重;而有的年份晚稻比早稻累计诱获量大,晚稻褐飞虱发生严重。
早稻累汁诱获虫量在各年份之间相差较大,1982年早稻累计量最高达15.5万头,其次是1985午、1981年、1979年、1996年,而发生轻的1 990年在整个早稻期间的累计诱获虫量仅161头。
晚稻的累计诱获虫量也是如此,各年份之间的差异很大,1980年晚稻累计量最高,为3.0万头,其次是1985年、1983年、1993年、1979年,而发生轻的1992年整个晚稻期间的累计虫数才164头。2.6.4全年累计诱获量与早、晚稻累计诱获量的关系
全年累计诱虫量是早稻累汁量与晚稻累计量的总和,因此早稻、晚稻累汁量越高,伞年累计量就越高。但全年的排序不一定就是早稻或晚稻累计的排序,如1985年早稻和晚稻的排序均为第2位,全年的排序却为第3位(表4)。
3结论与讨论
(1)褐飞虱在广东肇庆发生时间较早,始见日为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分析24年褐飞虱发生的始见日和始盛日,褐飞虱的发生有提前的趋势。末见日多为各年的11月下旬。年发生时间较长(表1)。
(2)褐飞虱的年发生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发生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晚稻高峰发生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全年高峰或者出现在早稻期,或者出现在晚稻期。24年总候平均诱获量表明,早稻高峰发生在6月第5候至7月第3候,晚稻高峰发生在10月第3候至第6候。
(3)分析肇庆24年褐飞虱总的发生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发生减轻(表4、图1)。
(4)褐飞虱在肇庆的大发生年与全国大发生年相一致。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统汁门,对照本文分析结果(图1),在1979—2002年,全国大发生年有1982年、1983年、1985年、1987年、1991年、1997年。除1983年、1997年外,其他各年在肇庆都是大发生年,这与该地既是迁出地又是回迁地有关。
(5)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该虫在肇庆市冬季有越冬虫源,但早期的虫源中可能有从外地迁入的,始见日的灯诱数量少,零星发生。始盛日以后灯诱的褐飞虱既包括本地定殖的种群,亦包括迁入种群。
(6)用候平均来反映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动态比旬平均更精确,因为褐飞虱种群数量的突增突减过程多在5日左右。褐飞虱种群有短翅型和长翅型两个类型,灯诱的数量几乎都是长翅型,因此灯诱的种群动态目前不适宜直接用于大田的危害程度的指标,如果今后能得出两者的关系模型,则可用于推测田间的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