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交恐惧”对症开方
2006-04-29曹诚龙
曹诚龙
社交恐惧症是心理疾病,又称“恐人症”,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等,由此造成孤独、自卑的心理,成为中学生学习及人际交流的严重阻碍。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一方面是学业紧张,没有时间解决问题,加上一些学生认为心理问题不便对外讲,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而另一方面,家长则认为孩子的表现是羞怯或性格内向,长大自然就好了,所以不少学生的问题因得不到重视而延误治疗。
压抑、封闭的家庭教育
男,15岁,初二
“小时候,只要家里一来客人,妈妈就要我当众表演。听着那些来求妈妈办事的叔叔阿姨言不由衷的夸奖,我心里烦透了。妈妈让我学画、学琴。我不喜欢画,那是妈妈的爱好,不是我的。可有一段时间我挺喜欢弹钢琴的,可妈妈非要我去考级,还为我选了一位辅导考级的老师。那个老师从没对我笑过,我一弹错,她就用指挥棒敲我的手,两个小时下来,手指都肿了,吓得我根本记不住琴谱。
“学画和学琴都失败了。妈妈不知数落了我多少次‘不争气。我觉得人真是不能失败,否则连亲人都不会宽容你。后来,母亲觉得我的学校不好,不管我同意还是不同意,就给我转学。并对我的业余时间进行布置,必须按照她的要求做,交朋友也要让她同意……在这种环境的不断驱使下,我开始害怕与人交往,开始远离家人和同学,喜欢自己一个人自由生活,我不上公共厕所,也不在公共浴室洗澡,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分析:“社交恐惧症”的产生,绝大部分与父母的不恰当教育有关,压抑、封闭的家庭教育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孩子懦弱而敏感的个性。此案例中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四管妈妈”:孩子上什么学校要挑,学什么要管,老师要选,业余时间做什么还要把关,但她却很少与孩子交流。在这种干涉多于交流的“权威性”教养方式下,子女很容易养成自卑、懦弱的人格特征。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家长的评价极敏感,家长一句“没希望”会对孩子造成“暗示效应”:我无能,再努力也无济于事,由此强化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对症开方:(1)家长应放低自己的姿态。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总是以自己是孩子的长辈而对孩子大呼小叫,给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反感。家长应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些,与孩子平等相处,把孩子当做朋友看待,要多听听孩子的内心想法。(2)与孩子多进行沟通。沟通有利于培养家长与子女的感情,也可间接地舒缓孩子紧张的学习心情。例如谈谈孩子在学校发生的趣事,最近学业如何,有什么需要家长帮忙解决的等等,平常的日常小事,也可当做沟通的话题。(3)让孩子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中,鼓励孩子尝试着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流。每周坚持一次带孩子到人流集中的交通要道去“摩肩接踵”,鼓励他和陌生人对视。
失败打击与师生的冷落
女,16岁,初二
“我的声音天生就亮而清脆,这一点让老师很喜欢。初一时,外校老师来我们班观摩教学,为了‘争气,睡梦中我还在背诵课文。可那天,当老师把我叫起来时,我就懵了,什么也说不出来,气得老师连期末联欢会都不让我参加,还说:‘你给班级丢脸。后来,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安排我做领唱。可站在台上,我一眼瞥见台下两个熟悉的小学同学,从她们的眼神里,我看到愕然和嘲笑,我紧张得大张着嘴巴却发不出声来。台下骚动起来,我恍惚觉得下面有嘘声和口哨声,我恐惧得全身发抖……从此,我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我怕看到别人蔑视的目光。我只敢和树上的小鸟、地上的蚂蚁说话……有时心里憋闷极了,就用刀片在手上划,看着血流出来,心里才痛快。”
分析:走出家门,孩子的另一个天地就是学校,学校是孩子放飞理想的天地,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当一个孩子对成功的渴盼屡屡因过度紧张而失败时,就会直接导致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在学校遭到冷落,感受到不良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感觉中,孩子就会渐渐与同学、老师疏远,害怕挫折情景再现,孩子往往会在心灵孤独中患上恐惧症。
对症开方:(1)学生准备参加学校较大活动时,老师可教给学生一些紧张时的应对方法。比如:当紧张时,不要关注自己的感觉,而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顺其自然;不管结果,重在参与,或默念“放松”,并辅以深呼吸的动作,可减轻紧张情绪。(2)在看学生的表演前,老师应多给予鼓励,为学生增添信心。表演时,学生因某种原因出了差错,老师千万不要鄙视,因为此时学生最需要别人的体谅与关怀。(3)教师应提倡学生们互相交往,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默契。当有的学生在校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好朋友应为她(他)送去安慰和快乐,在她(他)寂寞时,好朋友应去陪她(他)聊天儿……在这样的生活气氛中,患“社交恐惧症”的学生就会渐渐地体会到与同学相处所带来的快乐,其情况也会有所改善,愿意融入班集体中。
自认外貌不够青春靓丽
女,17岁,初三
“初二的时候,班上来了个插班女生,她长得很漂亮,很多同学都喜欢和她交往,尤其是班上的男生,大多成了她的好朋友。从那时起,我开始羡慕她,并受她的影响,也悄悄地打扮自己。可惜我长得不漂亮,小眼睛大鼻子,任我怎么打扮,男生也不注意我。内心高傲的我也不愿主动接近他们,怕受冷落,被人耻笑为‘自作多情,就这样,我从怕接近班里的男生,渐渐发展成害怕所有的男性……
“到后来,我见了男生就心慌意乱,呼吸紧促,浑身不自在,想远远地躲开。学校里唯一让我喜欢的是作文课,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我的范文,那是我最自信的时候,但好景不攻,初三时语文老师换成了男老师。我一向害怕男老师和男同学,从不和他们说话。自从换了男老师之后,我再也没有心思写作文了,期中作文考试,我居然‘不及格。我不知这一切是不是男性惹的祸”
分析:孩子到了青春期,性发育已基本成熟,但性心理尚处于幼稚期。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从上述女孩儿的自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致使她社交恐惧、怕见男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任我怎么打扮,男生也不注意我”,怕被冷落,被人耻笑为“自作多情”。她一方面想与异性交往,从异性那里得到不同于同性的友谊;另一方面她又为自己的相貌而感到自卑,在这种,心态下形成了她的社交障碍。
对症开方:(1)男女生正常交往是好事,用不着害羞。渴望与异性交往,却又不敢主动接近异性,这种矛盾心理是产生社交恐惧症的根源。尝试着与异性同学交往,哪怕是点点头、打个简单的招呼。(2)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人的美与丑不是全取决于外部形象,更不能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只要诚恳待人,以心换心,也会获得异性的友谊。(3)不要回避,回避会让自己更加畏惧。只有渐进性地与自己所害怕的事物接触,才能消除恐惧心理,走出自己所营造的心理樊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