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刺破隐私“气泡”

2006-04-29范红娟

心理与健康 2006年11期
关键词:私生活分寸过分

范红娟

有一个小男孩,他想交很多好朋友,可却四处碰壁,因此非常苦恼。一天,他遇到了天使,天使送给他一副眼镜。他戴上眼镜,看到在这个拥挤的都市里,无论是在人流如潮的街道,还是在摩肩接踵的集市,人人身体的周围都笼罩着一个透明的气泡。他试着拿剪刀去剪破一个人的气泡,虽然他的身体没受到任何伤害,但他的脸痛苦得变了形。天使说:看到了吧,要亲近他,就不能刺破他的气泡。那气泡里包裹的,就是一个人的隐私。

隐私,指个人私生活的各种信息和个人私生活的安宁。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既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法宝。

隐私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没有隐私这个概念的。人多当然是原因之一,人口密度过高,人与人之间的空隙极有限,很自然,人们无法保有绝对不受干扰的生活。但这只是表象,还有更深隐的文化根源。中国的传统观念过于注重集体,个人在社会中没有独立地位,因而也就没有隐私可言,这是中国人不尊重隐私的文化心理基础。即使在现今许多人的观念里,所谓个人隐私也与阴私画了等号。

一提到隐私,似乎就有不可告人的内容或见不得人的丑事。于是,窥探和议论别人的隐私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的事情。这里所说的“私”纯粹是个人的信息,如年龄、收入、存款、三围尺度、爱好、感情经历等等,只要不违反法律和社会的公序良俗,这些信息就与他人无关,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当一个孩子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的时候,他第一次遇到了隐私,一个有关自己来历和身世的、隐藏在父母心里的隐私。一个人对隐私的好奇,就是从对自己来龙去脉的好奇心开始的。这种对父母情感世界的窥探,可以为儿童的心理成长提供养料,是儿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对他人生活有所兴趣而感到过分的自责,对隐私的窥探欲,本来就是人之天性的一部分,有时候更是来自于成长和成熟的需要。

可是,对隐私的窥探,也会从健康走向不健康,从道德滑向不道德,其中关键在于“度”。

“度”是时间。儿童时期窥探父母的隐私,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而成年人再热衷于搜集和议论别人的隐私,就不仅仅是道德和品位有问题,更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了。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就破解了关于父母的隐私的话,长大后就不会对别人的隐私过分热衷。成年人疯狂窥探别人的隐私,是儿童时期窥探欲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是人格不成熟的标志。

“度”是空间。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关系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对方一定的心理自由度。距离感是美妙的,拉开一点距离,可以彼此获得心理自由,感到舒服和自在,还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更美好,使关系更融洽、和谐。

“度”是分寸。我们常常遇到这种人,他们乐于助人,凡事有求必应,看到你面有忧色就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都承认他们的好心,却难以接受他们的好意。这是因为,他们的过分热情,剌破了我们的隐私“气泡”,令我们感到紧张和不适。分寸是一门艺术,接近而不侵犯,亲密而又有间,才能弹奏出人际关系的美妙旋律。

尊重他人的隐私,不打探,不议论,既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一种极高层次的信任和关爱。交往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的真诚和关怀就会变味,令人窒息。不要刺破别人的“气泡”,把尊重和体谅当做最好的礼物送给你身边的人。

猜你喜欢

私生活分寸过分
说话的分寸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为官要有“分寸感”——分寸更是见精准
列控系统过分相特殊场景的探讨
碟样生活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校园欺凌,不是“开过分了的玩笑”
金玉良言
小私生活
谁是偷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