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主义的2006等
2006-04-29李兴廖中华
李 兴 廖中华
2006年,被官方称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从再也不用“五年计划”来表述宏观走向的官方语言的变化中说明了市场之手正在渐渐成长。于是,回归市场成为商界的关键转折点,而投进机会主义的怀抱则成为对发展和机遇进行双重思考的理性选择。
以前,机会主义被认为同投机取巧一样的充满戏谑,而如今在中国商界的土壤上,寻找机会却成为机会主义者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的话题。竞争不激烈时,寻找机会就像去山中挖金子的领路人,机会成为战略思维的起点和战略选择的重点,一如当年卖给日后成为全球连锁酒店业大亨的希尔顿第一家酒店的人要去挖石油,而希尔顿则藉此找到母亲所说的“深水港”一样。
2006年的中国市场,是机会与竞争并存的,机会看起来越来越少,围绕着机会的争夺却越来越激烈。从互联网、创意产业等新经济到家电连锁、电信、房地产等闪亮领域。人们为了争得机会主义的青睐而计谋百出,就像史玉柱、黄光裕们一样。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许机会就会成为陷阱,一如陷入迷局的李一男、严介和们。
等待机会,就像坚信博客会带来利润的方兴东,还有尾随机会的高燃,甚至于将陷阱与机会难以剥离的孙宏斌。也许,这个2006,就是等待与出击的机会主义的一年。功利也投机,这一点,没有出路的和有思路的同样别无选择。
严介和:被机会出卖
“‘胡润榜已经把我害得很惨了,我还上《福布斯》榜?谁说我要上《福布斯》榜,我都不知道福布斯机构在哪里?”
“逼债大火已经把我烧伤了,也流了很多血,幸好还没有要我的命。我的血就在肚子里面流,但我不讲出来,如果再讲出来,那就是血口喷人了。”
……
财富黑马严介和正在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
尽管他摇摇欲坠,但依然还在死拼硬撑着,至少在目前他还在指挥着他的企业。
从发现BT模式,到利用BT模式,并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为自己和企业赢得巨额财富。从这一点上来说,严介和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发现了机会之后,却最终没有把握住机会,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机会”所出卖,这就是严介和的悲哀。
无论后来者——苏商集团拿走了太平洋公司多少、多少的优质资产;无论严介和多么诚恳地给江苏省政府写信;无论他多么希望媒体放他一马,并在太平洋危急的时刻亲自出任负责媒体沟通的文化部部长一职。然而,一切似乎都为时已晚,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正在发生。
用另一位中国地产界腕级人物的话来说:“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所以,他必须为自己所有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行为负全责,因为机会只有一次。
从1987年开始,手无寸铁的严介和丢下教鞭,开始步入江湖。最初的路是艰难的,他只有用那种“多吃亏少得利”的笨办法来赢得筹码。以别人不敢出的低价,通过招投标等方式进入这个险象环生的商业圈子。讫今为止刚好20年,20年一个轮回,从起点到终点,正好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圈圈,这是财富的宿命还是严介和本人的宿命?
“祸从嘴出”,这是千年不变的古训。然而,作为一名掌控着数以亿万计财富的企业舵手,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这条古训上摔跟斗,直至摔得头破血流,不能不说是严介和性格的悲哀,或者说是他的人格存在着某种严重的缺陷。
有一个被人们戏称为“沦陷榜”的富豪榜,有些业界大佬唯恐避之不及、藏之不迭,而严氏却是削尖了脑袋也要往里钻,甚至电话打到编制单位要求上榜,这反映了严氏渴求名利的人性弱点。如果再加上口若悬河、泡沫横飞的痼疾,祸从口出的危险局面自然离他不远了。
从发现机会,到利用机会赚取巨额的财富,又到被机会所出卖,短短三年时间,严介和从一匹幕后黑马跃进风暴中心,这一切都是他选择的。无论严介和最终是倒下还是继续辉煌,无论太平洋公司日后是兼并别人还是被别人所兼并,现在都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对于严介和来说,至关重要的机会已经在2006年被出卖掉了。
其实,像严介和这种被机会所出卖的企业家不在少数。2006年11月7日,曾经天马行空的格林柯尔系主人顾雏军,脚踏一双拖鞋,被推上了审判席,这个曾经有无数机会扭转局面的人,却一次又一次地将这种机会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引火自焚;2006年7月13日,黄宏生被控串谋盗窃等4项罪,在香港法院被判有期徒刑6年,从神坛走向监狱,黄完全有机会将自己“勤奋一生”的形象保持到最后,但是最终黄没能把握住它,被自己的贪欲所葬送。机会就是这样,抓住了,你就能得到机会的青睐;没有抓住它,不仅会失去了机会,还可能会被属于你的机会所出卖,严介和、顾雏军、黄宏生等人,无疑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