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利大于弊?
2006-04-29罗伯特·麦修斯
罗伯特·麦修斯
正当人们对全球暖化忧心忡忡时,有一群农业乃至医学方面的专家,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从谷物收成到人体健康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发现气候变暖绝非世界末日,甚至可能利大于弊。
死于寒流的人远多于热浪
伦敦大学生物地理学荣誉教授菲力普·史托特说:“如果气候变迁可以投票决定,大家都会选择比较暖和的天气。寒冷的影响,在各方面包括农业、经济、人类健康等,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史托特认为,历史上的太平盛世,通常出现于较温暖的时期,公元1100年到1300年的“中世纪暖期”就是典型的例子。相较之下,1450年到1870年之间的“小冰河期”,却是饥荒连年、瘟疫猖獗、社会动荡。
2003年热浪席卷欧洲,在法国夺走至少1.4万人的性命。这桩事件经常被生态运动者当做铁证,凸显全球暖化带来的恶果。然而,伦敦大学的科学家去年公布一份报告,指出在许多国家,寒流每年害死的人数远多于热浪。以英国为例,依照未来45年间的气温上升幅度估算,死于热浪者一年将增加2000人,但死于寒流者却会减少2万人。
海平面不升反降?
其它种种关于气候变暖的骇人说法,也在深入研究下站不住脚。
极地冰层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听起来惊心动魄。学者警告,从西方国家滨海城市到太平洋岛国,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正面临危机。但是海平面会升高150厘米的早期说法,已经被较平实的估计取代。根据国际海平面变化委员会最新的研究显示,预测值应该在上升20厘米到下降10厘米之间。另一项研究也指出,马尔代夫群岛周遭的海平面,学者原本预测会上升到危险程度,但实际却是逐渐下降。
农作物产量会大幅上升
农业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大声疾呼,全球暖化将严重打击主要农作物的收成。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亚当斯指出:“如果你只是研究农业经济模型,将气候条件调整为更加炎热、干燥,农作物的产量当然会下降。但如果你以务农为生,当察觉农作_物生长欠佳时,自然会改种更能耐热的品种。”
亚当斯和一群学术界同道开风气之先,在研究中纳入了人类适应能力的考虑,结果与过分简单化的模型截然不同,惨重的损失可以化为丰厚的利润。上世纪末,许多预测称,气候变迁将令美国农作物收成递减至少20%;但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孟德尔森将人类适应能力纳入考虑之后,发现收成反而会增加13%。
好处之一竟来自二氧化碳
讽刺的是,气候变暖的好处之一,竟源自大家闻之色变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生长。全球的小麦与稻米产量,可望增加18%;通常作为牲畜饲料的苜蓿,产量更将攀升36%。亚当斯说:“我对未来感到乐观,担心爆发大规模饥荒根本是杞人忧天。”他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分配农民生产的粮食,并协助发展中国家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许多经济学家深信,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法门,是持续的经济成长。他们担心现在各方呼吁对全球暖化立即采取行动,反而会扼杀经济成长的动力。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比荣·隆伯格教授在《持疑的环保论者》(The SkeplicalEnvironmentalist)一书中说:“经济学研究清楚地揭示,与其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如设法适应一个较为温暖的地球,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而言少得多。”史托特也指出,就算关闭所有石化燃料发电厂、将汽车都压成废铁、禁止飞机升空,地球的气候还是会继续变化。他说:“真正要担心的,是我们到时会不会已经民穷财尽,根本无力应付气候变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