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书架

2006-04-17顾秋琛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4期
关键词:卡莱尔拉曼探戈

《高原上的探戈》:爱让我们欲罢不能

一部《廊桥遗梦》,让我们为爱癫狂,让我们为罗伯特·J·沃勒所痴迷,《高原上的探戈》——《廊桥遗梦》三部曲的终结篇,罗伯特·J·沃勒又为我们梦幻般地设置了浪漫:沙拉曼达,平凡奇境;一个女人——绝色,神秘魅惑;一个男人——改变了沙拉曼达,同时被沙拉曼达和绝色改变。这样浪漫得不可救药的故事发生地已经很难寻觅了。

远处的高原上,在苏人的居地和孤丘之间,在慢慢消逝的小镇和小镇上慢慢消逝的人们中间,你听得到风吟。风吟背后,苍老的手风琴哼出探戈舞曲,如果在夜间,能够听到鼓孤独的低鸣,武士在久远的过去呜咽。风吟背后,旧马鞍和锯木屑,檀香和古老的仪式上传来的烟火,暗暗生香。

小说重复了一种声音:你不得不像河流一样逆转……卡莱尔身上凝结着某种人文情怀,他渴望摆脱迂腐的现实力量,痛恨“想要把整个世界都变成铺满混凝土和钢筋的沙漠”的那些经济动物,试图做一个商业时代的叛逆者,在自然和梦想中自由游荡。在萨拉曼达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爱的豁达,以及灵魂救赎的信念的回归,开始了质朴纯真、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为踩着庄严的鼓声、裸身起舞的苏珊娜颤栗,为“容易相处的甜心”佳莉沉醉,为濒临绝境的鸟类动物奔走,为“古老的夜晚和遥远的乐声”流连……用他的话来说,一个男人除了试图寻找一片安宁与平静,什么也没做。然后他抗争开发商等“经济动物”,仿佛以一个自然主义者的使命,谱写一曲物质时代的人文挽歌。可以说,在卡莱尔身上,作者寄予了现代人内心渴望融入自然、重塑自我的渴望,并有着超越庸俗现实的浪漫满足。

《纽约时报》说,《高原上的探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大师让人过目难忘、深度共鸣、难以拒绝的大制作!这让我想起好莱坞的“大片”概念。有这种概念做框架,时常会让人注意作品中的每个细节甚至每段语言。

好了,让我们泡上一杯香茗,开始体验爱带给我们的欲罢不能吧。(顾秋琛)

《今生的五百次回眸》:活好每一天

读完《今世的五百次回眸》,荡气回肠之感油然而生。毕淑敏毕竟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先带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从今往后,就什么事情也不干,整天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吧。峰回路转,“突然就笑了”,作者顿悟了,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的决定,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其实,既然佛说过“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为了来世的擦肩而过,今生就这样看下去,“眺望高山”,“凝望绿色”,“注视人群”,“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看“无邪的小童”……这样想,这样做,确实也是很好的事情,心存善今,笑对人生,于世无伤,于人无害;但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如果大家就仅仅满足于这些,这个社会就不可能进步,因为人类更需要创造,而要创造就必须把握当前,活好每一天。

忽然想起了胡兰成。撇开和张爱玲的爱情,胡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董桥等亦可以“才子文章”比肩。他的赢得“天花乱坠,却也戛戛钎造;轻浮如云,而又深切入骨”(止奄语)美誉的自传就命名为《今生今世》,传递的就是充实地活好每一天的观念。

忽然想起了美国的海伦·凯勒,她的传世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毕淑敏《今世的五百次回眸》的内蕴有契合之处。海伦·凯勒在假想的有限的时间里要看的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像“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像“狗的眼睛”、“家里简朴小巧的东西”,森林美色、日出、历史博物馆、戏剧、音乐等,当然还要融进人群,去切身感受现实生活,让我们保持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凝望绿色”是因为“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注视人群”是为了以做过一次人类的积淀为做人这门长久的功课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要读透《今世的五百次回眸》这篇内涵丰富的佳作,《今生今世》、《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是很好的参照。如果把它们的内容整合起来,恰如武侠小说……

(顾秋琛)

猜你喜欢

卡莱尔拉曼探戈
探戈老师
卡莱尔与珍妮:乌云密布,只待雷鸣
机械舞者
天才拉曼的故事
在这里,与探戈谈一场春光别恋
吹奏千年的巴拉曼
一曲探戈
辜负之后, 别再辜负
无情的应试教育
别怕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