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一场虚拟的危机
2006-04-17徐来
徐 来
韩国报纸的一小撅文章再度引发了国人对汉语教育水平的忧虑。在韩国《中央日报》上,有作者撰文称,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考试中,有人将“富贵不能淫”翻译成了“Be rich,but not sexy”。不久就有人如丧妣考,大呼“谁该为中国人汉语水平差寒心”,要求国人“深思”这一问题。
这并不是汉语问题的第一次风波,早在90年代初,就有人召开过学术研讨会,一帮清谈派专家鼓吹汉字将在21世纪发挥巨大威力。此后的十几年“汉语保卫战”几度兴起。近几年来,随着新一代中国青年中新兴表达方式的大量出现,汉语纯洁论者又不断跳出来,讨伐网络用语或者港台腔,忙活得满头大汗。
可是,当下中国人的汉语问题,真的有专家们说的那么严重吗?
记录与交流
专家对汉语水平的担忧,与历史学家对“戏说剧”的批判类似,大抵来自话语优势旁落的忧患。媒体在向公众传递关于当代汉语状况,特别是当代青年汉语水平的消息时,有意无意地简化或者歪曲了事实。专家的忧患与媒体的简化、歪曲报道相互唱和,汉语“前线告急”的忧虑由此产生。
2004年7月,上海某报报道“第4届华人物理学家大会”时,称该次大会“禁说中文”。这篇报道被广泛转载后迅速引发一场力挺汉语、讨伐英语的“战争”。尽管很快就有其他记者撰文,指出它是虚假报道。但一年以后,依然有人将它当作“中国人汉语水平衰落”的标志。
而另一则被简单化处理的报道一样令公众痛心疾首:在一次汉语水平竞赛中,由留学生组成的队伍取得了冠军。专家们几乎是哭着得出了“中国大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不如外国人”的结论。
这则报道将讨论者引入了一个圈套——汉语是神圣的记录工具——从而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表达功用。事实上,在这条消息中,我们看不到参赛队伍的学科背景,不知道竞赛的方式与内容。何况,这是一个连中国籍英语教育专家都知道的事情:语言应试水平与实际语言能力无关。这些留学生最多只能算是在“汉语托福”中拿了个高分罢了。
中国人历来重视汉语的记录功能,而忽视更为重要的交流功能。这或许与汉字表意的特性有关。在古代,汉语被分成两类:记录文献,并在正式场合使用的,称为“雅言”,而通常使用的口语则称“方言”。前者雅正平和,又是记录上古经典制度所使用的语言,因此雅言逐渐演变成象征民族文化,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
对雅言的重视使汉语的记录作用被过分强调,同时“雅驯”成为衡量汉语水平的标准。“雅驯”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典雅地运用词汇与掌故,另一方面则是恪守前人订立的体例与规范。一旦有人试图逾越这些规范,斥责与劝诫便一齐发作了。
需要指出的是,求诸语言发展史可以发现,记录并非语言最重要的特征。语言首先是交流与思考的工具。只要不影响交流效果,任何超出常规的语言编码方式都应该被接受。更重要的是,新兴词汇与新兴表达方式的出现,正是语言发展壮大所必须的。从某些层面来看,正是这些新的元素,增强了语言的活力,使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延伸性。
汉语与英语
关于当代中国汉语问题的另一个谬论是,英语在中国的过分强势,影响了青年一代对汉语的接受,并直接危及汉语的发展。
凭良心说我不喜欢英语。读大学的时候,正赶上英语一刀切政策横行。因为英语水平太过低劣,我接连遭受两次打击,至今在填写履历表到“所获学位”一栏时,依然不免脸红发汗。
但我并不认为英语在中国的过分强势,影响了汉语的正常发展。观察当代中国人的个人教育历程,可以发现,“过分强势的英语学习”事实上仅发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如果有人说英语四六级的强制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英语要求,以及各种学历、职称英语考试,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恐怕没有人会反对。但要说因为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英语学习上,所以大学生无力认真学习母语,就实在太荒诞了。
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语言训练,直接影响到语言的理解力与表达力,同时也会影响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但恰恰是在这个时段,“重书面、轻口语”的语言态度影响着语言训练的方式。尽管幼教专家们不停地强调:幼儿语言教育的核心是交流。大多数中国家长依然将背诗文、记单字视作语言养成的不二秘笈。
我的外甥女恰好处在所谓“语言学习关键期”内,错误的语言教育方法或许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可以流利地背诵任何需要背诵的“课文”,甚至对同一“课本”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数家珍,但她却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与小朋友一起嬉闹的情况。
从小学到中学,正是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方式以及逐渐进行语法训练的时候。但在中小学的普通教育中,语文又是传统“三门主课”中最受轻视的。从政策层面来看,80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事业,受到“科教兴国”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影响,过分强调对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论调。从个人层面上来看,高考极端应试教育体系长期存在,如何在高考残酷的竞争环境里尽力争取高分,成为每一个应试学生的首要问题。而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以客观试题为主的科目更容易被纳入应试训练系统,因此得到重视。而语文一项,由于主观题所占比例过多,难于通过重复训练获得较大提升,因此自然成为被忽视的科目。于是,语文课程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成了鸡肋。
在语言“关键期”无法提升幼儿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在中小学的学习阶段无法提升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中国青年的汉语训练,始终以自生自灭的方式进行着。假如我们承认那个流行的观点:英语损害了汉语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进一步强调:错误的,以书面、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才是汉语的终极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