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英同学会现场目击

2006-04-17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4期
关键词:同学会聚会英国

崔 衍

一次同学聚会,聚集了400人,还有更多的人遗憾没能入选参加。他们为什么这样热衷?是想去叙旧,还是想结交新友?是希望找到另一半,还是寻求志同道合者?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他们都急于成为派对上的一分子。

新人步入社会,不管有多高学历,面临的尴尬就是资源的匮乏。同学会的日渐壮大,成了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库,其间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在商业社会立足不容易,建立合作首先面临的是信任危机。而同学间的亲密了解似乎降低了合作的风险。

出于各种各样的需求,他们走到一起来,一次又一次,热情有增无减。

一次盛大的聚会

2006年2月25日,一个温暖的周六晚上,四季酒店三楼人头攒动,异常热闹,不要怀疑是什么大型国际商务活动,这个大派对是专为留英同学重叙同窗情特设的,400多人到场,座无虚席。规模决不逊于任何一个商务活动,热闹程度更是空前。

每个圆形的桌面围坐着12个人,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同是校友,话自然特别多,聊到开心处,笑声四溢,感染得周围人都笑意盈盈。很快我就找到了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的Camie——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她浑身上下洋溢的热情令我一下子融入到现场热烈的气氛里。

我来得正是时候,英国文化领事Jeff.Streeter正在作开场白。一身唐装的他一改平时我们熟知的严肃谨慎,短短的发言诙谐幽默,让听众忍俊不已。当然,他也把自己归在同学会之列,谁叫他也是在英国读书的学子呢。不仅仅是Jeff,我发现现场穿唐装的人占绝大多数。负责同学会活动的Katt着蓝色印花旗袍,很醒目;细打量Camie,才发现她的裤脚也绣着花。原来这是个唐装派对!虽然着装要求没有写进邀请函,可是同学之间的约定显然也相当有号召力,大家都遵守了。由于这小小的要求,使聚会不像是个普通的同学聚会,倒更像庆祝农历新年的派对。

不少同学被请到了台上,都是为同学会作出贡献的。他们为台下同学所熟知,“fans”的呼喊此起彼伏,更有一桌特别出众,当一位娇小女生上台发言时,那桌座中传出压倒所有声音的呼唤:“岳鸣嘉,我们爱你!”台上的女生一时语塞,台下顿时一片掌声。循声望去,应该是南安普敦大学那边传出来的。他们的校友会是留英同学中最“壮大”的,难怪声音也特别响亮和整齐。

当各校“名人”统一亮相之后,大家开始转入小团体聊天。校友之间话题特别多,冷落了悄悄上来的菜。很有趣,在一个典型的中式餐厅里,大家吃西餐,带有明显的中西合璧味道,和留英同学会这个名称非常合衬。

聊天不仅仅是叙旧,在我身边的一位香港律师和金发的同学聊得正欢,显然他们并不熟识,女孩子他乡遇故知很兴奋,从校友聊到城市,从英国聊到上海,最后对中国男人为什么喜欢白皙、长发的女孩展开小小的争论。我对面的两个女孩子是在同学会认识的朋友,正在分享上次聚会的照片,一边聊一边就把下次的活动时间给定好了。我在和一位艺术学院老师交换名片的时候,身后的一桌同学正在表决活动后的余兴节目去哪里进行。

同学会当然不仅仅是吃饭、聊天。大家都离开校园不久,学校里常玩的游戏还记得吗?既然是联欢会,当然要表演节目!同学会里人才济济,古琴独奏,还有唱《中国人》,都博得满堂彩。《哈姆雷特》应该算英国国剧了,看过孙道临配音的经典版、京剧院的改编版,再来听听同学的演绎,就会很有趣。

洋玩意儿整完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背诗,你行不行?这可是学龄前小孩子的拿手好戏!只不过作为“海归”,怎么也得加点难度,英文的中国诗,看谁对得上来。请来的戏曲演员已经把锦囊交给了Katt,Katt抽出一首,念了两句。所有人紧张地找出自己桌子的那首,没来得及细看,就有人自高奋勇来对,当然,真正能对上的幸运者也在其中,奖品是桌上每人一瓶红酒。

最有趣的还是模仿秀。选出的三对男女上台,看戏曲演员的水袖表演:女孩佯装生气,男孩哄,情节很简单。可是模仿起来就全然不是那回事了。三对里只有一位院校代表基本保持原样,其他人就充分发挥想像力,什么握握手,跺跺脚,一古脑而全上,底下观众哄笑不止。

往返伦敦豪华舱机票是当晚的大奖,大家拨打同一个号码,谁先打通就是谁的。晚会再一次掀起高潮。参与的人实在太多了,最后有两个幸运儿通过竞猜英国风景地胜出。已经很晚了,大家谁也不肯离去。《相亲相爱》的歌声里,大屏幕上放着刚刚拍摄的照片。很多人上台合影留念,更多人在交换名片。

从一条帖子到南安理会

“这是同学会最大的一次活动了,想想当初,真不容易呀!”晚会上众星捧月的岳鸣嘉感慨道。这是个和气内秀的女孩,坐在那里很安静,谁也想不到她竟然是同学会里鼎鼎大名的人物。南安普顿大学的校友基本都是冲着她加入的。“谁叫我去英国比较早呢。”她轻描淡写地说。其实,远没有这样简单。1999年到2000年,她正在南安读书,那时留英学生还不多,互联网也不够发达。在为数不多的留学网站上,岳鸣嘉发现,提问的人多,回答却寥寥无几。出于好心,她作了一些回答。后来,她干脆开了个话题,专门回答关于南安的问题,这一答就答了两年。很多人就是通过向她提问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这才到南安读书。当时去南安的中国留学生没有不知道“岳鸣嘉”这鼎鼎大名的。她回国后,受总领馆邀请为想去英国读书的学生作演讲,甚至她的父亲也为众多学生的父母作演讲。许多当初咨询的人都已经学成回国,他们很多人都和岳鸣嘉保持着联系。为什么不把他们组织起来呢?岳鸣嘉开始整理大家资料,振臂一呼,原先提问的咨询的都随她集中到一个网站UKER。在那里,他们有了自己的主页,这便是南安理会的雏形。南安理会,听起来有点吓人,好大的来头!的确,这名字当时也是集思广益千挑万选得来的。他们不仅有一众会员,还有委员会,像模像样。“我实在太爱搞这个同学会了,每天晚上我几乎都泡在这事儿上面,没个够。现在,我的老板、同事都被我拉到同学会来了!”她不好意思地说,据称,南安理会有400人之多。她在给我写联系方式的时候,不忘也写下这个主页的地址。

南安理会的成长史和留英同学会惊人地相似。同样也是2001年,留英同学会在英国驻沪总领馆的策动下刚刚起步。2004年,随着留英同学增加,同学会规模变大,步入高峰期。Katt最清楚同学会的发展历程,当她接手同学会工作时,才只有200多会员,如今都有1800多了。“还大有发展空间!”Katt肯定地说,留学英国同学的数量远远大于同学会数量,所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2005年,南安理会接待了院校代表的来访,正式得到了承认。而这次同学派对上,来了更多的院校代表参加。

在采访期间,岳鸣嘉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很多进修的同学,他们因各种原因中断了学习,但他们也很需要同学会,是不是应该让他们也有资格加入进来?”这话是对Katt说的,却让周围人都为之动容。我不得不相信,同学会能有今天的规模,是靠着无数像岳鸣嘉这样的人,是靠着无数善意和关怀成长起来的。

来自同学会的力量

在这次同学会上,我收到的名片约有20多张,都是一些主动前来攀谈的同学给的。这种认识彼此的方式很轻松,很自然。和我有同样感觉的想来不在少数,每次同学会,大家都会认识一批新朋友,这次当然也不例外。戴亦兰就是其中一个。她来上海不过一个月,之前一直在杭州。

“杭州也有同学会,可是和上海非常不同,真是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特色。”戴亦兰告诉我,杭州能联系到的同学不多,每次聚会都是小小的,很温馨。在西湖边,泡一壶茶,一次聚会就可以开展起来。而上海的聚会比她想像的还要大很多。可以认识新朋友是件很开心的事情,戴亦兰满怀憧憬。她正在适应上海这个城市,也慢慢进入上海同学会的圈子,进入了新上海人的角色。

她告诉我,上海的新工作是做人力资源的,目前刚刚开展。没想到这次同学会居然认识了那么多人,很多都是可以帮得上忙的,而且大家都对她特别热心,说到这里戴亦兰合不拢嘴。是的,有了同学的帮助,这个城市对她来说,已经不再陌生。

同学之间的帮助绝对不可小觑。这话是一个叫张宁的同学告诉我的。他这么说绝对有理由——他的公司就是和同学合开的。大学同窗又都留学英国,尤其是在国外,离家万里之遥,只有同学在一起才感受到亲情。时间久了,这种建立在亲情上的信任牢不可破。“我也许不了解你做生意的态度,可是我吃过你烧的菜,很可能就是这种生活中的了解使我们有信心合作愉快。”张宁这样说。的确,很多留学生都有这种感受。生病时那个陪在你身边的人,往往都会与他建立不一般的感情。即便是没有陪在身边的经历,但是,当听说你们曾在同一所学校念书,曾走过同一条长廊,听过同一位老师的课,都会令你产生强烈的亲切感,会使你们迅速成为朋友,少了许多商务场合的芥蒂。现代商业社会使得年轻人早早地学会了提防,建立信任是件具有相当风险的事,虽然我们相信大多数人是诚实可信的,但是走进彼此内心需要的时间成本耗费了我们太多精力。而同学间建立信任就要容易得多,那丝丝缕缕的关系让大家变得更坦诚,这便是同学会的力量了。

同学会,悄悄成长的潜力股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无数次活动展开的。Katt说,刚开始的时候,只召集到200余人,这中间还不是都愿意来参加活动,最初,谁也没有意识到同学会的凝聚力。于是,大伙儿就在活动上想办法。现在年轻人需要什么?工作、交友、游戏,一个也不能少,一定要吸引人。同学会的活动开始不一般了,即便是原来对聚会没兴趣的人也开始关注起来。例如维珍航空的老板理查德·布兰森,总领馆特意把他请来和同学们见面,这种机会即便是在英国也很难得。很多人仰慕布兰森已久,甚至把他作为自己的偶想。现在梦想成真,终于和他有了对话的机会。那次聚会来了很多人,同学们口口相传,有的没有注册的会员也来了。“那次见面给了我很多启示,别看我现在的公司做的是律师猎头,可我也融入了很多时尚元素,用不一样的思维去经营,这是布兰森教会我的。”一位同学这样说。

这以后加入同学会的多起来,一些休闲活动也受到青睐。很多活动是“民间”发起的。例如“单身派对”就是张宁同学提议的,在总领馆的帮助下,这个活动开展得很好,来了100多人,请了专业人士搞策划。大家来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另一半,交朋友才是最要紧的。“其实,每个活动大家来的目的都不单纯,有想找到合作者的,有想找爱人的,有纯粹凑热闹的,还有寻求帮助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几乎能实现。据说,同学会还真有奇迹发生,有个男同学在一次聚会上既找到工作又找到妻子,一箭双雕。

“真是很感谢同学会,很感谢英领馆!”我在采访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开始还觉得是客套,但每个人这样说让人不能不产生好奇。细究之下才明白个中原因。

听同学们介绍,英领馆对同学们的关心在大家出国前就开始了。首先是教育展,然后是行前准备会,连怎么打包都教会你。没到英国,就对那儿了如指掌。学习过程不必说,结束后还都安排实习,全部是一流国际大公司。回国后也不会忘记你,同学会把大家拢得紧紧的。知道大家都不想割断和英国的联系,总领馆安排了一次次与英国顶尖人物、技术的接触交流,不叫大家因为工作空间的局限而疏远了对各界最新态势的了解。“这样的关怀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估计到我们有了孩子也不会停止吧!”有位女生调侃道。一位男生马上接茬说:“那肯定,然后再促使我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国去念书。”大家都笑起来。

靠着一次次活动,同学会的凝聚力渐渐强大。随着人数的增多,发展瓶颈也凸显出来。聚会规模不可能太庞大,活动名额总是有限,加上资金问题,这些限制都会浮出水面。也有人想过商业化运作,但是,就像他们自己说的“我不想赚同学钱,可我也不知道去哪里弄钱”。毕竟大家都还年轻,大家对同学会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都有信心。“我们现在前景都很不错,将来积累更多的人脉关系,就会想出好办法,相信会有很多渠道。到时候同学会运作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有位同学鼓励大家,我相信他的说法,留英同学会是一支潜力股,潜力股总是悄悄成长着,让人不得不关注。

猜你喜欢

同学会聚会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同学会
妈妈的同学会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人间奇葩等2则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生日聚会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