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美食之都
2006-04-11王福东朱泽山
王福东 朱泽山
口述/王福东整理/朱泽山
过去,中国一直只有两大城市是对“吃”精益求精的。一个是北京,作为中国三朝国都,最高权利机构所在地、外国使者朝叩之地,“吃”,自然是吃出水平,吃出国粹了。上海,则本身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可以讲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有钱人,都汇聚在这里,再加上当时上海滩的租界地,引进世界各地美食,所以讲上海为美食之都,一点也不过分。
川菜独占沪餐饮业龙头
开埠百多年来,在上海餐食业占第一把交椅的,当属川菜。
在我8岁时(1920年),上海最出名的川菜馆为“陶乐春”。陶乐舂是上海川菜的龙头,在上海称霸足足有半个世纪,一直到后来被董竹君的具有现代包装及服务的新颖川菜业所取代,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吧。
当时陶乐春开在三马路(今汉口路)小花园一带。最考究的一桌菜16元,以鱼翅燕窝烤鸭三道菜作主打:红烧排翅、精汤燕窝、最后压台的是烤鸭。
董竹君不容易。当年她只身一人来上海投奔范绍增。范是个四川军阀,但凡军阀都带很浓厚的帮会气。他失意后就投奔杜月笙,杜月笙以门客相待。范每天下午去杜家打麻将,董竹君也一起去。当时杜家附近有一幢石库门三层楼房子要出让,她就顶了下来开出她的“锦江”川菜馆。那时的“锦江”与“陶乐春”等老字号川菜馆不能比。因为她资金单薄,自知气短,所以也做得很谨慎。
开个餐馆不容易,要有大厨还要有完善的厨房设备。这石库门单开间三层楼,地方拘局,底楼客堂作账房,二楼三楼再加两只亭子间,只够摆几张方桌,做做小吃,不可能做酒席。真要做桌头酒席,就要预订然后送到家里。菜也卖得便宜:回锅肉4角,宫保鸡丁6角,酸辣汤3角,价钱够大众化了。锦江就是这样一点点做出来的。
“洁而精是较新式的川菜馆,因开在法国公园(复兴公园)边上,较三马路上的老字号川菜馆白领化,且环境也十分雅,年轻人谈恋爱都喜欢去那里。那里价钱也贵一点。
我当时也开过一个川菜馆“撷华”,就开在回力球场对面(解放后为市体育馆,后又改卢湾区体育馆,现已拆除),专招待朋友玩完回力球来吃夜宵的,开着玩玩的。
要说正宗,还推“陶乐春”,还有“蜀腴”。陶乐春主要以酒席为主,分12、14、16元3档,以16元高档为主打。
那时16元一桌酒席为4冷盆4热炒4大件,再加两甜品。热炒代表作为宫保鸡丁、回锅肉、酸辣鱿鱼再加清炒虾仁,大菜一定少不了排翅和烤鸭,甜品为八宝饭、精蒸燕窝或核桃酪。
它的鱼翅特讲究,称吕宋王,正宗菲律宾来的,50大洋一板,整只排翅呢,搁在一只盆里,货真价实,全部是翅,筷子夹得起,够10个人吃。
孤岛畸形繁华粤菜走俏上海滩
上海人一直不大接受广东菜,总嫌广东菜生、冷、烧味(叉烧烤肉)又火气大,整只乳猪上菜,又太“恐怖”,更传言广东人样样都吃,什么蛇肉、猴脑……似都未曾开化。
那时的广东菜馆都是小店,开在广东人聚居的北四川路武昌路一带,只有广东人才去光顾。
后来先施永安开出来,因为老板是广东人,所以在大公司附设的大东和东亚饭店开出粤菜馆。那里的粤菜比较正宗,以酒席为主,一般都是应酬,上海人尚未到专门品尝广东菜的地步。
犹记得一家广东小馆“思永居”,据说是乾隆下江南时曾去吃过,对两道菜赞不绝口一一干烧鲫鱼和蚝油牛肉。后来“思永居”的后人就到上海来打出这个店,也未做出市面。
粤菜在上海走俏在“八·一三”之后,上海沦为孤岛,全国各地富豪商贾贵官们一下子都涌到孤岛上海租界地来避难,管他什么国难当头,反正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时海上孤岛一派醉生梦死畸形繁华。
此时,上海四大公司的老三“新新”公司(今食品公司)老板之一李泽,也是个广东人。看到他的两个大哥“先施”和“永安”都各有附设饭店东亚和大东,十分羡慕,心里也想如法炮制一个“新新”公司附设饭店。正好在南京东路转角中国实业银行有一幢物业,其实也是租的哈同洋行的物业,中国实业银行是二房东,李泽当时就来找我们商量,要与我们合作开出一间最摩登的粤菜馆。
当时听了他的设想,觉得可以实行。但我们要他保证,这里是黄金地,要开张,必要开成第一流的、西化的、干净的餐厅。他满口答应,就这样,中国实业银行斥资10万元,在30年代初与之合作,开出这家海上第一广东菜馆“新雅”,它还是上海第一家装有冷气的中国餐馆(新新公司本身就是上海首家装冷气的百货公司),并设有火车座式雅座。据说火车座式雅座最早是在大西路(今延安路)一家“叶子”咖啡馆推出的。火车座相对一般方桌,具更大空间私密性。一般情侣十分喜爱这种有私密性的餐座。
说起来,也是歪打正着。“叶子”是军统。军统特务疑心重,不大敢在外面随便进餐,怕有人下毒,就自己开了个“叶子”咖啡馆,设置火车座原本为了军统之间交换讯息方便点,不料“新雅”将其移花接木,广受都会男女欢迎。
因为其经营方式脱离传统中菜馆肮脏简陋、落后的模式,窗明几净,市口又坐落在闹市南京路上,服务员清一色是经过培训的穿整齐号服的上海广东人,且不设女招待,形象健康,再加有现代化的冷气设备,当然,它的菜肴更好。一时,去“新雅”的吃粤菜成为上海滩最时髦白领的消费模式。“新雅”的成功是一种革命,它革新了传统粤菜楼的陈旧格式(如大三元、杏花楼)。所以它一问世,就将那些老字号的粤菜馆远远扔个一大截。它实行的是菜制卫生科学,很受年轻人欢迎。
那时一般上海有身价的白领,中午外出吃商务饭,中餐馆一般只限两家:“新雅”和“锦江”,一家粤莱一家川菜。
当时公司都包一顿午餐,白领们嫌包饭太差,也会结伴就近午餐。“新雅”在南京路上,那一带洋行公司商号银行林立,地理位置优越。一般都实行AA制。一般商务套餐3-4人三菜一汤只四块。一个一块钱,可谓价廉物美。
当时最大路的新雅三菜一汤为蚝油牛肉、鸡茸粟米或上汤蘸菜再加一碟烧腊,一盆广东炒饭、凤爪汤,只三四块钱,真正十分好!
“新雅”的广东菜已不是老广东菜,而是迎合上海人习惯品的海派了的经改良的粤菜,比如,“新雅”一只拆烩鱼头,其实是从苏州引进的。“新雅”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它肯改革,肯迎合潮流,十分值得今天餐饮业借鉴。
点心店和茶楼
上海最早出名的点心店,为“精美”,在南京路英华街上,大马路(南京路)二马路(九江路)之间,近先施永安。市民们在两大公司购物后,很容易逛到那里歇歇脚,吃吃点心。“精美”供应扬州点心,如蒸饺、锅贴、卤菜小吃。本来“精美”也做酒席子,后来点心生意太好了,比酒席名气响,就专做点心了。还有“福禄寿”是绿杨村的前身,在大马路(南京路上),也十分有名。
至于“玉芳斋”、“沈大成”等则不属点心店,为茶馆,档次要差一点,点心以蟹壳王、生煎馒头、馄饨面点等大众化点心为主。
与点心店相比,菜馆江湖气重,人杂。不少流氓会在那里讲斤两、聚会,所以我们一般不去的,最多外卖出来。至于“青莲阁”现已拆除,这样的茶馆店,有卖唱女,那里更复杂了。
面条是上海人喜欢的,但真正好的面馆都在苏州。我们那时常常在周末跑一次苏州,就为了去朱鸿鑫吃面。那里的面好吃。我们讲的“双浇”,就是朱鸿蠢首创的。这家面馆上午作茶馆,下午就专做上海客人生意。
六小姐饭、西餐
上海最早的法式西餐,开在南京路江西路,名Moria(麦瑞),是由法国一位战残疾退伍军人开的,十分高尚。规定白天进餐要戴领结才能进去,晚上则必须“踢死兔”(礼服)才成。它的招牌菜是甲鱼汤和烙蛤蜊。一客烙哈蜊沙利文卖8角,Moria要卖3元。而德大西餐馆(中央商场边上)一客包括二道主菜汤、头盘和甜品咖啡的全套公司菜才1.2元,可见Moria的档次是十分高的。
罗宋大餐有点快餐式,在今襄阳路瑞金路南昌路陕西南路一带,开得成行成市,以便宜为卖点,6角洋钿一客,面包尽吃,罗宋汤里一大块牛肉,货真价实,再加一块炸猪排,笃定吃饱了。
当然高档的俄式餐也有。如今在瑞金路南昌路一家卡夫卡,是正宗的俄式西餐馆,有白俄女招待,所以名声不大好!原址解放后改为天津馆。最贵的康斯坦丁兄弟俄式餐馆,光冷餐就有四十几种,侍应一律穿夜礼服,客人也要求必须穿礼服才能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