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中亚的三位俄国探险家
2006-04-11周菁葆
周菁葆
普尔热瓦尔斯基
普尔热瓦尔斯基(1839~1888),俄国中亚探险家。他出身于斯摩来伊斯库县金鲍罗村一个退役陆军大尉的家庭,7岁时父亲去世,由居住在沃托那多诺耶村的母亲叶万娜抚育,少年时代受到其好狩猎的叔父巴维尔和乳母奥列尕的很大影响。12岁时叔父给了他一支猎枪,每到斯摩来依斯库中学放假时就到山野去漫游。
在学校时,他喜欢历史、地理和博物学。1855年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1856年在斯摩来依斯库驻扎的波洛克连队任准尉,不久随连队转移到波兰。他在任准尉期间阅读了许多历史书,非常渴望探险旅行。有一次,他向上级请求到阿穆尔地方去执勤,不但没有得到批准,反而被关了三天禁闭。这使他明白,要想实现理想必须进陆军大学学习。于是他拼命学习,于1861年考入陆军大学。毕业后任波洛茨基连队的副官。这时他被举荐为俄国地理学协会会员。之后,他在华沙士官学校教地理,一方面自己编教科书,另一方面寻找探险旅行的机会。
普尔热瓦尔斯基最初希望到非洲探险,但他对很可能实现的中亚探险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在去中亚之前,他接受了 前去乌苏里调查的委托,于1867年1月向西伯利亚出发。
1867~1869年,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了该地的调查,提交了报告书。然而西伯利亚东部军管区参谋长库克利将军说:“你的报告已阅,关于这个地方的情况不用你说,我早已知道了。”普尔热瓦尔斯基听了这种意见,一时很失望。1870年,他把这次探险结果写成《乌苏里地方》一书,在母亲的援助下自费出版,在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敬爱的母亲”。正由于这本书,他受到谢苗诺夫·恰依夏斯的赏识,大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自此诞生了。从这次探险到他1888年去世,前后四次到中亚探险,用了9年3个月27天,行程3.1万公里,当时没有汽车,而是骑骆驼和马,或者徒步旅行。
第一次探险(1870~1873),一般也称作蒙古旅行。1870年11月17日,他和4名队员乘7匹骆驼和1辆马车从西伯利亚东部的恰克图出发。这次探险于1873年9月19日回到恰克图而告结束,行程1.2万公里。他把这次旅行结果用俄文写成《蒙古和唐古特人之国》,该书后被翻译成英文、德文和法文。这本书不仅生动描述了内陆亚细亚的自然面貌、牧民生活和植物生态等,而且还描绘了鄂尔多斯、阿拉善、甘肃、柴达木和西藏北部等地理。
第二次探险(1876~1877),也叫罗布淖尔之行。这次从伊宁经天山向罗布淖尔出发,到达阿尔金山,归途是横穿准噶尔沙漠回到伊宁。由于普尔热瓦尔斯基本人得病,加之母亲去世而没有达到预计的目的。但这次探险他调查了罗布淖尔和阿尔金山,在世界地理学界引起了反响。这次考察,他判明西藏高原北部向北偏移了300公里,还发现了野生骆驼。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这次探险,受到柏林地理学协会所授予的洪堡奖,他还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这次探险的记录《从伊宁越过天山向罗布淖尔前进》被译成英文和德文出版发行。
第三次探险(1879~1880),也称西藏探险。1879年3月21日,他们从中亚出发,通过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地域,对照地图行程8 000公里。在这次探险旅行中,他们每天测量三次气象,为这个地区的气象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次探险,普尔热瓦尔斯基虽已到达拉萨附近,但却没有被允许进入拉萨市内。他调查了西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发现了野马,后来被称作“普尔热瓦尔斯基马”。把这次探险结果写成《从斋桑经哈密去西藏及黄河发源地》一书。该书无论是在文体还是内容上都已很成熟,可以说是“普尔热瓦尔斯基式探险记”的典型代表。
第四次探险从1883年10月到1885年10月,他用了两年时间,骑着骆驼和马旅行了7 815公里。出发时普尔热瓦尔斯基已45岁,从恰克图穿过戈壁去青海,绕到黄河和扬子江的发源地。这次他从柴达木盆地翻越阿尔金山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越天山回到伊塞克湖岸的喀拉库尔(今普尔热瓦尔斯库)。
在这里停留了两周,然后越过库改依·阿拉塔玛山脉的卡斯开伦山口,经维尔诺回到彼得堡。在调查黄河发源地时,他首次把扎陵湖和鄂陵湖标记在地图上,还发现了普尔热瓦尔斯基山脉(阿尔卡山)、古尔斯基山脉(马孜塔古)等几个山脉,并弄清了昆仑山系是由这些山脉汇集而成。这次探险结果,普尔热瓦尔斯基写成《从恰克图到黄河发源地、西藏北部的调查和经罗布淖尔横越塔里木盆地的道路》,于1888年出版。
通过四次探险,普尔热瓦尔斯基采集了1.5万个植物标本和许多动物标本(哺乳类702,鸟类5 010,爬虫类1 200,鱼类643),其中大部分已由各方面学者整理并发表。1883年,普尔热瓦尔斯基度过近20年的探险生活而被晋升为上校,这时他开始发胖。为了实现到达拉萨的愿望,他虽然已年近50岁,可仍积极准备第五次到内陆亚细亚去探险旅行,同行队员与以前相同,另外增加了他心爱的弟子罗波罗夫斯基。
他们于1884年8月5日从故乡出发,10月16日到达比什凯克(曾更名伏龙芝),在这里普尔热瓦尔斯基得了伤寒,11月1日在喀拉库尔去世。他在高烧昏迷之前留下遗言:“我死后,埋在伊塞克湖边水波溅不到的地方,在墓碑上只简单写上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入棺时给我穿上探险时的服装。”人们按照他的遗言把他埋葬在天山之湖的岸边,1957年在这里修建了纪念他功绩的博物馆。普尔热瓦尔斯基被誉为“永生的探险家”,他一生没有结婚,为探险事业贡献了一切。
巴尔托里德
巴尔托里德(1869~1930),俄国的东方学者,中亚史的创始者。巴尔托里德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其祖先出生于巴顿海岸,母亲的曾祖父是一位德国牧师,从汉堡移居俄国。
少年时代父亲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学习古代语言和欧洲诸国的语言。1887年,巴尔托里德作为高才生毕业于彼得堡第八中学,进彼得堡大学学习阿拉伯、波斯、突厥、塔塔尔等语言。
巴尔托里德在学生时代不仅努力学习语言,而且很关心中近东的中世纪历史。还在学生时代的1889年,他就发表了独特见解的论文《中亚的基督教》,其才能就被公认。
1891年,他大学毕业后又自费去欧洲诸国大学进修。在巴黎大学听伊斯兰学者阿乌古斯多·米兰(1848~1892)讲学。在斯多那斯布尔古大学听阿拉伯学者代窝多尔·乃努得凯(1836~1930)讲学。回国后,担任大学的主要教员,开设《成吉思汗帝国的形成》一课。
19世纪90年代,巴尔托里德研究了许多未曾公开的原始材料,写出了《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的大作。他于1905~1912年担任俄国考古学协会东方部的书记,是地理学协会有力的成员。
1893~1894年、1904年、1916年巴尔托里德到中亚各地调查旅行,并于1895年、1898年、1905年、1906年、1908~1909年、1911年、1912年、1913年、1914年、1917年、1922~1923年等到欧洲旅行,同时到各大学讲学。1926年他又应聘去土耳其,1929年去德国。他一生发表著作和论文400篇。
1930年8月19日,他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撒那多里乌木去世。巴尔托里德的著作是中亚研究者的必读之作,1963年苏联出版了他的全集,一共有9卷。
奥登堡
奥登堡(1863~1934),俄国的印度学家、佛学家、中亚探险家。1885年他在彼得堡大学毕业后,成为专门研究印度、伊朗思想史的主要教员。民俗学和考古学也是他研究的方向。
奥登堡以探险家出现在世界上是1909~1910年和1914~1915年他两次到新疆的调查。他把敦煌、吐鲁番、库车、尼雅等绿洲都城的古文书、绘画、雕刻运到俄国,至今仍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炫耀的珍贵文物。
19世纪末喀什噶尔的俄国领事N·彼得洛夫斯基获得了非常美丽的于阗陶器。以1898年俄国学者D·科列门兹的调查为开端,之后英国的斯坦因,德国的克伦韦德尔、勒柯克,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探险队,俄国的奥登堡相继都来探险。奥登堡由于担任科学院常任书记25年之久,工作繁忙,只发表了第一次探险的简短报告。
1930年,俄国革命后,奥登堡出任东方学研究所所长,为充实研究而组织力量。奥登堡是目光远大的学者,1927年他把日本的梅原末治先生请到俄国,让他看从诺音乌拉发现的匈奴遗物,并为他的研究提供资料。梅原先生对诺音乌拉出土文物的研究则从此开始。奥登堡的著作除上述的探险报告之外,还有一本《艾尔米塔什所藏的犍陀罗雕刻》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