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科:别跟我拽
2006-03-28李永林彭勇
李永林 彭 勇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冲动地希望做一些事情,事情要惊天动地。……我们幻想英雄年代的草莽剑客,简单粗暴,却直接有效。”
他多次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奖项;他写出了《青壶》等四部长篇小说;他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拍出了贵州第一部DV电影《别跟我拽》,成为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导演;他创作的剧本被影视公司购买;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关注培养的七位新锐导演之一……他就是19岁的巨蟹座男孩——邓科。
爱做“白日梦”的拽学生
巨蟹座的人天生爱做“白日梦”,而邓科尤为典型,许多精彩、“拽(方言,‘有个性、‘酷的意思)”且有趣的故事出自他的手笔。
邓科经常在课堂上神游八荒,“幻想成为叱咤风云的商界奇才、幻想成为功超四大名著的作家、幻想被‘名导提拔一夜成名……”邓科对这些中学课堂上的“白日梦”如数家珍,老师激情高昂的讲课如风中之声,瞬息吹散,了无痕迹。被点名回答问题时,尚未从梦中回魂的他根本没听清老师问什么,答案却语惊四座:“老师,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其他同学回答吧!”老师居然也相信了他的“聪明”,让其他同学来回答。
邓科“一语惊醒梦中人”,班上那群厌学的“同道中人”惊喜地发现原来问题居然可以如此回答。“老师们也惊讶怎么我们班的同学一夜之间都变聪明了?竟然都觉得问题‘太简单了,让其他同学回答。”邓科爆笑。“可惜如此妙招没用几次就被老师识破了。”
邓科的成名DV电影《别跟我拽》的剧本是高三时在课堂上构思和创作出来的,半年的创作过程中,他没有被老师抓过一次“现场”,反而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时而抬头“专注”地凝视老师,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老师还以为他边思考边专心听讲边认真作笔记,对他大加赞赏,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惨淡的“北漂”经历
爷爷和爸爸都是贵阳市房地产界知名的“儒商”,家里的藏书汗牛充栋,从小就喜欢读书的邓科在15岁之前就读完了《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全集》等几十部中外名著,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与父亲的关系亦父亦友,家人支持我喝酒、抽烟、交际,让我从小就接触最真实的生活,尽早适应社会。”因此,邓科少年老成。
“其实,家人都希望我能继承家族的事业。”邓科说。“高三时,家人力主我选择有利于将来从商的理科,可我不想活在家族的光环里。”邓科选择了家人反对的导演事业,赌气跑到北京去寻找机遇。
邓科住在一位美国朋友家里,虽然解决了住宿的费用,可每次吃饭美国佬居然从不“邀请”他共用。几天后,过不惯没有人情味的“美式生活”的邓科搬离了美国佬家,租住在地下室,开始了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艰辛生活。
一个多月的时间,方便面是邓科唯一的食物,“现在一看见方便面心里就发怵,想吐。”在北京举目无亲的邓科孤苦无依,手机上的一百多个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北京的,连个和自己“神侃”的人都找不到,想打电话回家,又怕父母担心。他足不出户,重复着吃方便面、没日没夜看影碟,研究大导演们拍片技巧的生活。除了偶尔与房东打一声招呼,“近四十天的时间我与别人说的话不到二十句,我惊恐地发现自己的语言功能发生了退化,差点患上了自闭症。”
即便如此,邓科仍拒绝了家人要他回家的“请求”,继续辗转于北京的娱乐圈。他强迫自己走出地下室,与陌生人交流。“一个星期后我又充满了激情。”
一天晚上9点,邓科去北京电影制片厂碰运气,由于怕被剧组赶出去,便躲进厕所,找到一个蹲位假装方便。这时旁边一个蹲位有人正在通电话,从对话中邓科得知他是国内一位颇有名气的导演,邓科顿感天赐良机,提着裤子迎上去毛遂自荐:“我叫邓科,来自贵州,非常热爱电影,希望能加入你们的剧组。”那位导演边洗手边仔细打量邓科,说:“现在还不行,回去好好学习,将来才有机会。”话虽短,却使邓科幡然醒悟,于是他结束了“北漂”生活,回到贵阳继续读书。“不过,我由此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清晰地定位为从事艺术或影视工作,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所选的都是这方面的专业。”
一拽到底
在紧张进行高考备战的间隙,邓科开始筹备拍摄《别跟我拽》。
拒绝了父亲资金支持的邓科从资金募集到剧组建立、演员选拔、后期制作,事无巨细,全程参与。他把平时积攒的押岁钱和零用钱、稿费悉数掏出,还通过其他渠道融得一部分资金,筹集了四万元钱的拍摄费用。2005年高考结束后,他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和《别跟我拽》剧组,辗转于贵阳小河、花溪、金阳新区等地拍摄,每天清早七点钟开工,收工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三点钟。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拍摄,贵州第一部青春喜剧电影在8月中旬杀青。影片讲述的是在同一座城市里,两个毫不相关的人,因为一起车祸一张打胎预约单纠缠在一起,引起一系列荒诞可笑的误会的故事。影片在网络上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评。不久,邓科收到了新加坡南洋国际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真可谓好戏连台。
在《别跟我拽》的编导阐述中,邓科说了这样一段话:“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冲动地希望做一些事情,事情要惊天动地。……我们幻想英雄年代的草莽剑客,简单粗暴,却直接有效。”这是邓科渴求成功的心理写照。对成功的渴望,促使他在对导演行业的游戏规则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拍出很有专业水准的影片。
“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贵州的电影文化相对全国来说很薄弱。”邓科说,“爱好影视表演的年轻人没有展示自我的平台,而真正能像宁静那样走出去的少之又少。天时地利人和都处于劣势的现状,使许多有表演天赋的年轻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我拍电影不敢说能改变这一现状,因为我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至少可以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即使它很狭小。”这个平台也是许多业内人士想搭建的,所以省内多家媒体、贵阳DV协会、贵州籍中国戏剧学院的学员等团体和个人都对《别跟我拽》及接下来将要筹拍的作品给予了大力支持。
邓科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预计在今年六月继续筹拍自己的新片,在贵州范围内发行DVD,VCD。当记者问邓科更长远的打算的时候,邓科笑着说:“争取在两年之内申请注册一家影视文化公司,将事业做大。”
“让每一个观众开怀大笑”,是邓科编导电影的全部要意。而当他畅谈对影视文化、对事业的理解时,这个未满20岁的小伙子透露的成熟与自信,让人觉得他可以一直地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