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 把社会事业发展改革推上新台阶

2006-03-24李守信

财经界·上旬刊 2006年4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李守信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工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工作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2005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05年,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国家发改委党组的领导下,社会发展工作紧紧抓住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主线,主要推进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围绕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此,我们去年共安排122亿元国债资金,继续改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文化、广播影视、计划生育、旅游等领域设施条件,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是提出并配合有关部门努力推进社会发展领域体制改革的深化。

我们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提出并配合有关部门推动保持高等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卫生、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红色旅游、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努力推进社会发展领域体制改革的深化。

三是围绕发展和改革工作,参加编制“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

参加编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完成了规划纲要有关社会发展章节、内容的编写任务和相关发展指标的制订,及时提出《“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思路》和《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和政策建议》。同时,组织启动编制《“十一五”国家重大自然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和《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草案,组织编制《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中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专题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明确了有关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四是加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推进重大问题研究。

深入开展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及时提出《当前社会事业发展形势及政策建议》,完成《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城乡统筹与社会发展》几个主要课题。加强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行业发展改革和专项投资规划实施中实际情况调研,社会发展工作的前瞻性和深度有所提高。

五是推进了一批社会事业重大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着力推进奥运设施、国家图书馆二期、中国美术馆二期、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重点社会事业设施的建设,审批实施了一批省级博物馆项目,完成西新工程第三期建设任务,努力增强国家综合发展实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六是通过整个“十五”时期的努力,社会事业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从几个领域的主要指标看,九年义务教育已在基本普及的基础上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阶段。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得到加强和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接近72岁;文化、广播影视、旅游等事业兴旺发展,“村村通”解决了9700万农村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人口发展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程度明显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稳定在2200万人,农村低保对象达到600多万。“十五”时期是社会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二、2006年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社会发展工作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好局、起好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努力增加投入,完善发展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要抓住两大重点环节开展工作:一方面抓“普及”,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努力扩大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供给,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一方面抓“提高”,加强一批高水平的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增强文化生产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通过加快发展和改革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各项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6年需要着力抓好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优先发展教育

按照“普及、发展、提高”六字方针,一要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巩固”和实现全面普及的目标上,在继续实施西部“两基”攻坚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础上,把农村初中改造纳入日程,着力解决好辍学率高、“大班额”多和寄宿比例低的问题。二要突出抓好职业教育,把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作为阶段性重点任务,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快面向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新型农民培养。三要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大转到提高质量为主的轨道上来,通过重点实施“211”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在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大卫生体系基础上,把发展的重点任务放在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上。一要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创造基础条件,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二要加大城市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推动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缓解城市看病贵的问题。

(三)大力发展公共文化

要从增强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出发,一要以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为重点,通过继续实施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二要抓好涉及国家安全的“西新工程”、“东南工程”和安全播出工程。三要加强重大文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四要继续推进国家图书馆二期、中国美术馆和一批省级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提升文化综合实力。五要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四)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和加强社会福利救助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一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要推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在方便群众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三要加强残疾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完成上述工作任务,需要继续强调抓住两个着力点:

一是要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切实抓出实效来。

这是社会发展工作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对于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必须在战略规划、政策措施、资金项目上对农村地区实行全面倾斜,力争通过2006年和“十一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发展工作要从纳入新农村总体规划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宏观视角,研究思路、谋划策略,注意跟踪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情况,总结经验,研究如何更好地整合农村公共资源和选准切入点,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为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革,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二是要积极推进改革,形成加快发展的体制保障环境。

当前,应抓住几个重点领域改革问题:

第一,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创新。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事业基本作为公益性福利事业管理和运行的格局。要深入研究如何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营利非营利分开的基本原则,在进一步明确政府承担公益性社会事业责任的同时,努力推进营利性社会事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如何加快社会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激发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如何在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强化公共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等等。第二,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按照发展改革部门职责,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引导和推动职业学校办学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力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像支持公办职业教育一样重视民办职业教育。第三,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在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方面,要抓住大力发展社区卫生的机遇,推动调整医疗资源布局结构,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降低群众就医成本。在农村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方面,要结合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推动农村县、乡、村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管理的体制。第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相关改革文件,为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引向深入。再就是,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关键内容是使农民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享有公平的待遇,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卫生文化服务制度等等。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