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立意 深刻为文
2006-03-20贾时敏
贾时敏
2006年高考备考复习已进入关键性阶段,但部分同学的作文却进入了一个“高原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呢?荀子说:“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如果与话题作文联系起来,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要“成理”就离不开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给文章确定写作的中心或主题。这是话题作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立意尽管涉及我们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感悟、思想认识等多个方面,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散思维,多方联想。
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往往具有多面性,一段材料更是可以涉及多个角度的话题。例如,下列这则材料:
有种毛虫,觅食时要一条跟一条列队而行。前面的那条在爬行中会吐出一条丝,这样后面的毛虫就可顺着丝出入而不致迷路。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次实验:把一队毛虫引到一个花盆上,等全队毛虫爬到花盆边缘形成圆圈时,他将花盆四周的丝都抹去,仅留下花盆边缘上的丝,于是,毛虫就绕着花盆边缘一圈一圈重复地爬着,竟不知道几公分处就有食物,最终因饥饿力竭而死亡。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运用发散思维,多方联想,这一材料可以提炼出多个话题:1、思维定势与换向思维;2、(条件变化以后的)执著与放弃;3、团队精神与个性张扬;4、盲从与自主;5、守旧与创新;6、偏执与变通;7、常规与例外;8、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论选择了哪个角度,都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性话题。但有些同学看到材料后总觉得无从下手,只好胡拼乱凑,草草了事。究其原因,无疑是思维单一,缺乏写作应有的广阔空间。因此,写作中要打破思维定势,广泛联系现实。
第二,正确运用深刻之道。
对于“深刻”,许多同学会有“恐怖感”。命题者指出:“高考作文中认同社会流行的正确观点而又有自己的深切体会的,也是深刻。”可见,高考作文中所说的“深刻”,不是用评价专家学者论文的“深刻”标准来衡量的,它针对的是中学生的思维实际。高考作文中深刻为文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其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有了材料,就有了立意的方向,但深刻与否,还在于我们看问题的深度。如果单纯就事论事,写作就很难突破狭隘的圈子。因此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或弘扬一种高尚的道德理念,或表现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表现对自然的关切与敬畏等等,使文章充满哲理情思。譬如,面对上述材料提炼出“守旧与创新”这个话题后,许多学生在援引古今中外大量具体实例的同时,还透过现象思考了一下它们的意义,使“感性”升华成了一种“理性”,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无数事实充分说明了“墨守成规害莫大焉,唯有创新才有出路”。虽然其所选择的材料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言近旨远,所以文章能以深刻见长。
其二:探因寻果开掘话题。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社会生活,千姿百态,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甚至娱乐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单从表层去分析话题,文章就很容易宽泛化、政治化。如果能发掘话题的引申义、比喻义,并联想历史、现实材料,就一定能确定一个给人以启迪的观点。立意的深浅与我们对话题理解的深度有关,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向深处挖掘,以提高我们的认识。
第三,选择舍大取小。
高考作文的话题基本都是贴近语文教材、贴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话题,学生能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也能写自己对社会的见解和思考。如果学生试图以“大”取胜,那恰恰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备考中如能够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具体平凡的小事和细节进行深层剖析,层层挖掘,揭示出蕴涵其中的思想内涵,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立意方法。
第四,说理恰到好处。
无论写什么样的话题作文,我们都可以从自然景物中领悟精神,从人物形象中发掘人性的光芒,从事情本身寻求人生哲理,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适可而止的点拨,方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一味地架空分析,不是深刻,而是浅薄——真理前进一步,便成谬误。
总之,使作文立意深刻的方法有很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留心生活,提高认识,多加联想,我们就会写出耐人寻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