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06-02-02崔文杰
“又写作文,烦死人了。”每当作文课时,相当多的同学露出了无奈的神色。“这节课我们不写作文了。”当我这样宣布时,班级总是一片欢呼。每次上初一的作文课,我都深感不安,但这也的确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不少中学生的写作心理。
从心理学上看,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这感悟和思考的前提是生活中的如海潮般奔涌的素材;或者倒过来说,是生活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忍不住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因此,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应该是写作的规律,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向。
对此,王蒙曾说过:“当你拿起笔时,你激动,你感到有一种强有力的冲动,这首先是生活的冲动。众多的你所经历的,难忘的日子涌上了心头,等你去编织,去拂掉岁月积下的尘土,去用火炬照亮它们……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一齐涌上了你的笔端。”
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社会,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尽量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需要联系起来
只有当学生觉得写作不是因为别人的要求而是自己的需要时,他的文章才会真正写好。当然,要让每个学生都产生迫切的“自我需要”的表达欲望是很难做到的,但通过努力是可以把作文同学生的自我需要结合起来的。每次我都让学生把写成的作文给父母看。特殊的日子,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写作,教师节,我请学生们写祝贺语;春节,请他们互致新春贺词等等。
我还提倡学生写课文随笔。课文随笔就是据文中的写作方法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段话,使随笔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更让他们感到随笔对写好作文的好处。
二、尽量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发表的机会
现在的学生作文往往只有语文老师这一个读者,这就好比一个演说家在滔滔不绝地演说,下面只有一个听众,学生的兴趣从何谈起?相反,如果学生意识到他的作文将有许多读者,那么他写作的积极性会更高,写作态度也会更认真。
我所代的两个班级学生的作文,经过学生评选,每个小组各选出一至两篇,装订成册,再让课代表给“作文集”画一个漂亮的封面,然后挂在班级教室中,供所有学生阅读,这实际就是一种“发表”形式。每两周两个班级互换,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每当新的“作文集”挂出来时,同学们纷纷抢着先睹为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在班上宣读作文,是一种口头发表形式。每一次作文评课,我都选三名作文较好的学生当评委,为宣读的作文点评和打分。其他的学生作为“群众”,每一篇作文“群众代表”也要发言。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不失时机地适当点评。作文评讲中的这种师生平等研讨的学习氛围,是我最为得意的作文教学方法。
我常常鼓励学生参加报刊的各种征文,积极向报刊投稿。当然,我也积极向有关报刊推荐学生的习作。每一篇学生习作的发表,不但会让作者受到鼓励,而且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学生宋诚诚在报刊上发表习作,得到荣誉证书和“四大名著”的奖励;学生褚文静的作文获济宁市举办的作文比赛三等奖,获得了荣誉证书和复读机的奖励。不仅获奖同学高兴,其他同学也都羡慕不已,都说今后要写好作文,多投稿。其实,我更关注那些写作水平暂时不太理想的学生,对他们给予悉心指导,公开发表作文,对写作水平中下等的学生来说不是易事,一旦有所突破,当然也就更有意义。
三、让学生写作形式多种多样
仅仅课堂命题作文的训练,学生是很难有写作兴趣的。倡导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实质上是让学生思想感情表达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写作中,学生往往不知不觉地将作文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近年来,我总是让学生不拘一格地写作,随心所欲地表达。
课堂作文。配合教材中作文训练要求布置学生写作,每学期至少六篇,在这样的写作中,作文要求符合教材的写作重点,但是内容安排我尽量使之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课文随笔。作为每篇课文的专项训练,我要求学生将每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写一段,集中写在一个本子上,等一册书学习完毕,一本课文随笔集便诞生了。
班级周报。小组轮流办报,内容主要反映班级和学校的实际生活,文章生动活泼,富于趣味性,读来使人赏心悦目。每期周报要注明办报时间、办报组别、办报者姓名等。从办报至今,我已保存了几百张这样的周报,翻开一张张周报,会感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耀。不必说栩栩如生的画面,不必说五彩缤纷的构图,单是文章的内容就令人激动不已。
坚持写日记。日记是每个学生无声的最知心的朋友。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是写心里话,说真话,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对于纠正学生作文中的公式化、假话、套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对生活保持热情,这样作文就不再是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而是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灵的需要;心灵需要和生活方式;作文也不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从“心灵”流淌出来。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作文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这永远是我奋斗并为此不懈努力的目标。
(崔文杰 山东省济宁市许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