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06-02-02李绍阳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学,一些写作基础差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中学生,所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大同小异,接触的思想、作品、传媒也大致相同,这就构成了中学生相当趋同的思维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更新观念,用正确的理念来指导青少年的作文,要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注重读写的有效结合,立足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能否激起写作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而创新思维训练必须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而促使大脑活跃的诱因即是兴趣。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要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到和语文老师在一起是愉快的,写作是快乐的,取得语文成绩并非难事。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要有一桶不断翻新的“活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 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品尝到进步的快乐。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还不够,我们还要结合当前形式和一些事实让学生明白:创新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传统教育中那些仅仅会背书或会考试的学生,将来不一定活得洒脱自如,未来的生存将处于更加激烈的竞争之中,这种竞争既不是比个人记忆了多少知识,因为一个光盘可以识记亿万个数据,可以存储上千本书籍;也不是比个人掌握了多少技术,因为计算机的工作能力大得惊人,一个十几年的会计账本,若用电脑几个小时便全部准确理清。因此,一个人的未来生存之道,最基本的本领便是创新。
二、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在文章中提出见解新颖的观点
古人有言,“凡为文以意为主”这说明作文重在立意。“意”(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立意的好坏和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所谓“见解新颖”是指文章立意新、内容新,也就是反弹琵琶,不落俗套,富有独创性。具体来说,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中或有新的思想认识、思想感情;或者有精巧新颖的构思,采用了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文章贵出新”,那么如何使作文立意新颖呢?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联想,打通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和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1.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鼓励学生求疑、质疑,自己寻求答案,引导学生善于围绕题材进行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了《白杨礼赞》之后,以咏物来训练学生思维;在写《竹》一文时,学生可以歌颂竹子虚心、有节的风格,也可以批评竹子嘴尖皮厚腹中空;在写《石灰石》一文,既可写石灰石要留清白在人间,也可写石灰石经不起“泼冷水”,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总结属于自己的东西。
2.引导学生敢于进行逆向思维,突破常规,独辟蹊径。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让思维沿着与原来思路相反的方向推进,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说具体一点,就是当你在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否定它,当你在否定什么的时候,不妨再从正面想想能否肯定它,也就是平常说的“反其道而行之”,运用逆向思维作文,常常能得到新观点,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例如:“人一走,茶一凉”这句谚语,是对人情冷暖和人际关系淡漠的感叹,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人走茶凉属正常”的新观点;再比如“见风使舵”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成为现实生活中那些看机会或看人脸色行为,投机取巧、随波逐流的人或事的代名词,但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得出新观点:“‘见风使舵有何不好?”关键在于“见”的什么“风”,“使”的什么“舵”,倘若刮的是歪风、邪风,决不能使“尾随”之舵、“追波逐浪”之舵,为歪风邪气助焰,而应义无反顾地逆风而行自觉抵制;但如果刮起的是顺风、正风,就应乘风破浪,扬帆前进,一句话,就是要学会“见风使舵”。这样的作文观点,颇能给人以新鲜感。
为了强化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笔者对此进行了专题逆向思维训练,在习作中,学生提出了“主动才有千里马”“出头鸟飞出射程之外”“谎话有时更可爱” “近墨者未必黑”等题目和观点,的确很有新意。
三、引导学生搜集新鲜材料
文章要靠自己的魅力来吸引者,除了以上说的见解新颖、结构创新外,还须在作文教学上引导学生选择新颖的材料。
所谓“新颖”,第一,是指材料是别人很少或没有用过的;第二,材料虽是旧的,但用法却是全新的。新颖的材料会给文章带来生机活力,获得读者青睐,“陈谷子、烂芝麻”的“老”材料“死”用法,令人生厌,当然也就提不起读者的兴致。韩寒在《三重门》中对此有过辛辣的嘲讽:“几个例子,莫不过于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勤奋学习加上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淡泊而不唯利是图的是居里夫人、废寝忘食的是牛顿、助人为乐的是雷锋、无私奉献的是焦裕禄、躯残志强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是这些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那么多考试和比赛的作文高手。”之所以造成众多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文章,材料不新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那么新鲜材料从何而来呢?
1.生活积累
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要引导学生随时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涌现出来的具有感人力量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注意选取自己身边的以及自身“活”的材料。这些材料既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相贴近,又可以让读者产生亲切感。例如《鸟儿飞出射程之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却告诉记者,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谚语中的重要依据,结论就两样了。比如,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倘若鸟飞得再高些再远些,飞出了射程之外,那又怕什么呢?
2.阅读积累
报刊书籍是材料的储存仓库,经常读书看报就能获得一些新鲜材料。例如《拿破仑赞孙子乒法》,这是一名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一则材料。“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的精华,能唤起这伟大的情感。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战败后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不禁拍案叫绝。进而又道 :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书,我绝不会失败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所以,我们要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多学习勤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李绍阳 福建省南安市枫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