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情韵

2006-02-02叶海良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情韵理性人文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似乎是技术的、物质的、非精神的,物质的拥有感渐渐地替代了一切,人也渐渐地趋向于理性,精神家园也渐渐地荒芜了。当我们用反思的眼光来审视这种异化的时候,我们教师也痛惜地感到,神圣的教育也被异化了。因为最具人文情韵的语文教学也被抽象在语言的游戏中,整个语文教学常常漠视学生人性本能的生命冲动,将学生的情感、想象、灵性逐出生命的机体,最终造成学生认识结构中人文情韵的缺失。例如,由于片面地追求知识的有效性,诵读朱自清的《背影》也唤不起学生对亲情的呼唤和对生命的感动,更不可能像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见了‘新绿,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的联想迁移了。再如学生的课外阅读,由于功利性的驱使,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也使学生失去了品味文学作品所供给的具有人文情韵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机会。学生也许会记得《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但却浑然不知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及其所揭示的丰富的人生内涵。其实,文学即人学,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能“透过文本而寻绎到生命的诗性意义”,不能享受人文情韵的获得所带来的自身人性的丰满,又怎能诗意地生活着,有人文情韵的创造呢?因此,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人文情韵的培养,使其具有儒雅的人文素养,清丽的心理特质,诚信友爱的道德情怀,以及全面发展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识。

人文情韵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的文化精神境界,其深层意蕴则是一种人文价值的意向。而文化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动力,习得了文化精神就拥有了一个审美的、诗意的文化生命。作为社会化、人文化的人,他的生存境界、人格形态、文化心理以及文化智慧无不因体现这种精神而显得雅致高格。

语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因此,人文情韵的获得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成人”的过程。作为催生手段的语文学习,不仅要以优秀的文化理性培养学生成为“智慧的人”、“理性的人”,更要枝叶关情般地以殷深炽热的审美情怀培养学生聪慧的性灵和积极向上的情操,使其成为“开明的人”、有“感情的人”。这才是大语文教学之于人类的终极关怀。

人文情韵是人文情怀与文化智慧的浑然相融。“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繁荣与昌盛,正是依赖于人文情韵的支撑。现代语文教学将感情与理性割裂开来,着眼于工具性的理性思维的培养,缺少人文情韵的领悟和培养,致使人们惊呼“为文而情”者多矣!匡正这一偏颇,应从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人手。

一、阅读教学要将作品的理性情感化

作品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理性的面孔,它需要学生的悟性参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理性的情感因素,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和感悟作品中的具有人文思想的情感和韵味,才能使作品与学生通过对话而“情投义生”。古人云:“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又云“情是诗之胚”。这都说明了情感是理性之源。学生的一切行为会因教师情感的驱动而指向目标。而教师的情感来自于自身的情感修养和对文本中人文情韵的解读和感悟。因而,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理性独自理解而置学生于被动。应该将“文本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让学生理性的翅膀翱翔在感性的空气中,他们才能感受生命自由的愉悦而真正地乐学。

将作品的理性情感化,或者说让情感伴随阅读而感悟作品的意蕴,应该从语言的感知入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正是拥有了语言,生命才如此灿烂,所以哈贝马斯不无感慨地赞叹“语言是人的存在的家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叩开作品的世界,采撷某种人文意义,吸取滋养生命的文化力量,光靠对语言的理性拆解,是很难探幽览胜的。而应该用生动的眼光唤醒语言的生命,因为文学语言也是情感性的,它“正如一个蓓蕾蓄含炫熳芳菲的春信,一张落叶预奏那弥天漫地的秋声一样。所以它是赋形的,蕴藏的。不是兴味索然的、抽象的观念,而是丰富、复杂、深邃、真实的灵境”。例如,品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理解,佳话颇多,但别人树上的果实不能炫耀在自己的枝头。首先应该将意象性的“绿”字激活,形成一个诱导空间.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的情绪运动,然后入主其中.参悟“绿”字所张扬的春风精神,以及作者二次拜相的矛盾心态。

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谈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其实,“入”文的过程.就是情感渗透的过程.就是用情感垂钓意蕴的过程,因而才能“见得亲切”;“出”文同是走出文章,得意忘言.是理性在情感的晕轮中咀嚼、思辨的过程,是情感升华的过程,如此读书,才能读得生动,读出创造。所以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是让学生诵读文本的过程,感悟人文情韵的过程,假如只有文本的解读,知识的积累,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挖掘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情韵,减少理性的讲解,多一些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写作教学要将作品的情感理性化

艾略特认为:“每一种精神的情感都趋向于理智性的表现方式。”写作是对生命体验的感悟,是情感提炼的一种审美梳理,是生命的一种表述。它能将情感升华,它能将心灵物化,是人文情韵的生成与展示的方式。目前,语文写作教学,远离学生的生命体验,不是"为情而文”,而是虚假的、枯燥的应试演习。这必然导致人文情韵的流失,最终在学生道德与情感的储藏库里陈列的只是假冒伪劣的滞销品。试想,文章是“思想情感的对应物”,假如不能刻写成生命的轨迹,何以做人?假如文无真情,何以感人?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对此,唐代玄成英解释说:“夫真者不伪,精者不杂,诚者不矫也。故矫情伪情者,不能动于人也。”可见,作品是人的真情的流露,没有人文情韵的作品是不被人所喜爱的。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不少学生的作文,为了“战胜脆弱”,不是有很多学生虚拟出双亲离异,甚至亡命的苦难家史吗?缺少的就是真情实感。“小小送别,而动欲沾襟;聊作旅人,而便云万里;登陟培楼,比拟华崧;偶遇庸人,颂言良哲;以致本居泉石,更怀循世之思;业处欢娱。忽作穷途之哭。”对此,方东树接着说:“准之立言,皆为失体。”

其实,写作应该是情感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这表现在: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辨反观自身,将自身的情感、价值意向进行审美梳理,以求其意;一方面,通过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规范自身,进而凝聚感动灵魂的文化精神,以求其善。因此,写作既是建设人的内文化环境的思维劳动.也是提纯情感的生命运动。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在内心深处寻找某种有涌动的情感,并指导他们加以梳理和提升,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意识,然后指导他们如何将具有人文情韵的情感给予理性化,倾注于笔端,汇成文情并茂的作品。

总之,语文学习作为一种文化习得的过程.既要使学生具备积极进取的个性风貌.也要培养其儒雅宽容、感情丰富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学生的人生境界,才能趋近完美。

(叶海良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三中)

猜你喜欢

情韵理性人文
东方情韵
中国情韵
咏竹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