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及培养方略

2006-02-02陈余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母亲课文情感

语文学科是培育人的优美情感素质与优异智慧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这门课程中,不仅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还有一个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能否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之开展,交流产生共鸣,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让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据报道,沙特阿拉伯由于盛产石油而富甲天下,而他本国的教育却十分落后。为了改善落后的教育面貌,他们用大量美元建起教育基地,但无法解决师资问题,于是他们用高智能机器人来代替教师上课。机器人的知识可谓渊博,逻辑可谓清楚,一切都是那样的科学、系统、准确无误。但教学的结果表明,机器人老师教学的效果并不佳。究其原因,原来是机器人本身无情感,无法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不愿跟一个只具有知识而无感情的人学习。即使学习,也无法专注一致,集中精力,时间一长,形成了强烈的冷漠和逆反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个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更离不开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情,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激励着人的创造性和奉献精神。“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成为课堂情感调控的主导,要善于调动和运用情感手段,激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用语言的可感情,用“动情的语言”传过“动情的事物”。语文教学中,也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知识性落实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在情感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做法可达到与学生共鸣的教学效果:

一、用心感知,潜心体验。

在备课熟悉教材时,教者要用心去感知,潜心去体验教材所表达的情感,让自身先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让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振”。中学语文教材绝大多数是精品名篇,只要你真正去感受,会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和追求;会为崇高品质、坚贞节操而感慨赞叹;会因主人公的凄惨遭遇而伤感泣下;会对丑恶现象、残暴行为憎恶和愤努。倘若你整个身心沉浸其中,并把这种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潜在力量,那么讲课时就容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感情充沛地把自己所得的感受传递给学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无时不在强烈地感染着学生。发挥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精力集中在“情感”上。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身患绝症的妈妈的伟大母爱,课堂上,教师可适当回忆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母爱的共鸣。“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为了儿女,母样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老师的母亲也是如此,那是我……”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深深地感染打动着学生,同时,学生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一幅幅母亲关爱孩子的动人画面,产生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爱的情感。然后导入课文: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在她生命即将燃尽的日子里,坚定地鼓励自己年轻的、高位截瘫的唯一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期盼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但在疾病和痛苦的折磨下,她终于熬不住了,匆匆离开了对母亲的病情浑然不知的儿子。儿子对母亲的去世,除了产生深深的愧疚、怀念之情外,更多的是从中得到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经过拼搏,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吧”这时的学生注意力被吸引,心灵受到触动,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了情感铺垫。

三、反复诵读,融入情感。

对于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柳永《雨霖玲》等语言优美、情感细腻的文章,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像品尝美酒一样去品味其中美的语言,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熏陶。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把作者的情移为自己的情,喜其所喜,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哀其所哀,自然融入课文之 ,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和创作激情。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可指导学生用悲痛而坚定的语气读母亲的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暴怒的语气:“哎呀,烦不烦?……”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我”无望的暴怒与母亲满怀期望的体贴。这样引入情境可有效地缩短学生与事中人物的距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四、换位体验,激发想象。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美的魅力的学科。感情激越的诗歌,文辞优美的散文,条分缕析的说明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无一不充满了“美”,渗透着“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为了使课文的意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深入课文讲所见所闻所感,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上扮演人物。通过表演和对白,学生会进入文中,使课文中的形象由于学生赋予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隐含的思想,也会因为与学生的经历和感悟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由于学生在换位体验中倾注了丰富的情感,引发了情感转化,这时,学生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深化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从而发挥情境体验的感染效应。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及时点拨,启发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去体验,变自己的激情为学生的激情,变单向投入为双向投入。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浮想联翩,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如教《雨中登泰山》时,可启发学生想象泰山色彩斑斓的山光云影、飞瀑流泉,体会作品赏心悦目的施情游兴。

五、披文入情,咀嚼情韵。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作品“最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像的死板板的符号……。”因此,语文教师讲析课文时,有时还要从语言下手“披文以入情”,由作品的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如读本《雨中登泰山》一文中这样描写雨中的虎山水库:“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到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是何等美妙图画,这是何等壮观的气势?尤其是“跃”、“铺”、“激”、“撒”几个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形象,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几个关健词语,会令学生沉浸其中,达到内情与外物,心声与天籁和谐一致的境界。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应是一根贯穿绐终的红线。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过,要真正达到这种投入也并非易事。首先执教者须有一定的思想素质,才能与作品发生共鸣,才能产生激情。其次,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你的感受、激情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再次,还要讲究方法适当,不能矫揉造作,使情感的产生自然流畅,象水到渠成般地涌现,这就要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勤如磨砺,孜孜以求,不断提高。

(陈余胜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母亲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