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2006-02-02袁遂林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过程老师课堂教学

今年,笔者上百次的深入中学课堂教学听课,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当传统的“满堂灌”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批判以后,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然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长期养成的惯性,使教师依然保持着“师道尊严”的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外壳。一些一看就知,十分浅显的东西,如“主人翁叫什么名字”,“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等,被老师问来问去;根本用不着探讨的东西,放任学生讨论,成为学生打闹、取笑的平台;极少数学生扮演着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而多数学生则无趣的冷坐旁观;有的教师也的确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是,为了赶进度,及时完成课前拟定的任务,讨论刚刚开始,即让学生回答;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读来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然而书没读完,即令学生举手发言,个别优等生尚可提出一点,大多数学生则沉默无言。教学过程按老师设计的轨道进行,一切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教学效果尚不如传统教法。学生更谈不上有什么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家长意见也颇大。新的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无论对哪一学科的教学,新课程都强调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结果形成的过程。从而在思考探索过程中,感受和领悟获得知识的愉悦和体验,发展与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这种教学过程,不是过去的“学围绕教转”、“惟教师之语必听、惟教师之命必从”,使学生思想受到禁锢、主体性受到限制的境况。而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方能分享彼此的成功和喜悦,从而使师生取长补短,吸取“营养”,激发出师生的创新热情,达到教学相长。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尽最大的努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效果达到最佳。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围绕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联想,让学生自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以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能够提出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如教《范进中举》一文,可在预习时提出以下问题:范进中举前后的境况有哪些不同?他喜极发疯的原因是什么?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表现了怎样的世态人情?作者对范进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待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认真思考,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最后求得合理的答案。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探讨、研究、提出问题,再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无意义,如何解决。这种“提出问题,大家讨论”的方式,要比单纯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的多。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准确明晰的答复。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出开拓创新的精神。惟有此,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练习依然是主线——重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学生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培养,仅靠老师的讲,是讲不出来的。钱梦龙先生提出“训练是主线”的意见,是课堂实践经验的总结。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来实现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这说明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已被彻底摒弃。课堂教学的各种训练和作业,当然应以45分钟为主,不应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老师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除外)。过去,许多老师讲课习惯于详细分析,长篇串讲,用大量的课外资料布置作业,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使学生陷入题海,无法自拔。这种摧残学生的现象,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应坚决地反对,彻底杜绝。梁启超先生说过:“教员不是拿已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达尔文说:“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所以,教师不能做说书先生,把自己从教科书上抄来的一套,灌给学生,而应该把怎样解题、怎样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怎样概括中心等的方法、思路,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领悟、去实践、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应成为训练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可控有序的行为,避免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方向明确而集中。主要靠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活动既包括学生在老师启发和引导下,读书感悟,体会认识,探究真谛、追求意境的过程,又包括商讨、辩论、各抒己见、交流看法的过程。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发展。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不论正确与否,始终表现出尊重态和激励态。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不自觉行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经常在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只注意少数优秀学生。他们的讲课和提问是针对他们的;到黑板前做题、发表意见以及受到鼓励的也多是他们。而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则得不到这种机会。因此,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如果我们按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面向全体,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不同的发展,那么,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实施有不同要求内容的难度,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选择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鼓励他们哪怕很小一点儿的成绩和进步,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喜欢质疑的学生,教师应持欢迎的态度。爱护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哪怕很小一点儿的创造性,使他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心情愉快,想学、乐学、善于学。能如此,学生的素质就会得到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总之,新的课程已经进入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新的课程目标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拓展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课堂教育又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如何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只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必然会对整个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袁遂林 河南省义马市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过程老师课堂教学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六·一放假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