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剧场
2005-09-06颜榴
颜 榴
2005年9月,国内惟一一家民间剧场因经营不善关门了。
中国目前的戏剧环境很不合适民营剧场生存,但民间戏剧一定是需要发出声音的
北剧场最好的风景鲜少有人见得到,那是站在三楼落地大窗户边望出去的一大片视野,下午四点的阳光射过来,北兵马司与东棉花胡同之间的一攒攒四合院屋顶,有一种宁静的感觉,令人忘却烦忧;然而现实却是,有幸天天歆享这风景的人时时为经济所压迫,直到9月21日终于迁离此地。
现在想来,那片风景的象征意义颇为明显,在一个南有中戏、西有国话等主流院团的聚集地,北剧场如何能赢得京城戏迷的拥趸,这不正是民间戏剧的自得其乐吗?《他没有两个老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天上人间》、《我爱抬杠》、《马老师的疯狂教学法》、《他和她》……这些戏足以激发那些初次走进剧场人的好感,而像台港小剧场戏剧节、英国戏剧舞蹈节亦能带给戏剧的专业人士以惊喜,至于连续几届的大学生戏剧节无疑已成为青年人由戏剧而起的狂欢,尤其是今年8月25日晚打工艺术团的那场演出,更把民众有戏剧表达愿望的诉求提到了高潮。这时,我们才晓得原来那些在路边觊觎MM的民工兄弟们,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也敢于表现而且那样畅快淋漓。
给了我们惊喜和感动的北剧场,其硬件设备是相当简陋的。舞台就不用说了,就灯光言,北剧场的灯是70年代的半自动推杆设备,一般打36个灯,捡几个别的演出不用了的,至多50个灯,更谈不上电脑灯。到了冬天,剧场里总是暖气不足;剧场外的路亦也过于狭窄……说北剧场是全中国最贫穷的小剧场也不为过,但是这样一个最少占用物质资源的地方却成为一帮戏剧爱好者的狂欢聚集地。这又是为何呢?
在经理人易主的叹息声中,不得不让人惊呼:眼下中国的民营剧场竟真的不可能生存么?是的,现实如此。
以北剧场每场4000元的场租,要维持正常运营,一年必须保证有250场演出,如今国内的戏剧市场哪来这么多的民间戏剧演出?即便有这么多,又怎能保证同样规模的观众呢?在场租和观众这两点上,北剧场面临竞争的是北京人艺那块巨大的金字招牌下的两个小剧场,在北京的话剧市场这块不大的蛋糕上,北剧场能分羹多少也就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也应为经营者所预料得到,当然他们扛着热爱戏剧的信念自2002年走到了今天,殊为不易,再去检讨经营理念之类的问题,于事无补。
需要检讨的应该是社会。依照北京当前戏剧的格局,基本可以暂时划分出主流戏剧、商业戏剧和民间戏剧的几个板块,前两者无论是剧团还是舞台我们都不缺阵地,独后者本发自于民间,属自生自灭之流,惟北剧场倾心接受予以传播。要求这样一个未沾染太多尘埃的清净之地去承担它所难以支撑的经济负荷,显然是它无力承受的。
事实上,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戏剧都不是一件能轻易赚钱的事情,因此西方国家对商业戏剧和非营利戏剧的界限划得分明,对非营利的戏剧团体明确地给予支持。曾与中国有相似国情的俄罗斯自全面的市场化后,戏剧一度受挫,但近年来国家提携民营剧团,现又是一派生机了。
北剧场的倒闭令许多朋友忧伤了,中国目前状况的确很不合适民营剧场生存,但民间戏剧一定是需要发出声音的。如果文化也被某些藉艺术名义的商人所垄断,就只能造出《金沙》那样的怪胎而越是恪守艺术品格、越是葆有艺术尊严的人越可能失去经济资源。北剧场的最后一场演出竟然是《梵高》,这也算戏剧界给社会的一个讽刺吧。
倒了一个北剧场,可能还会有南剧场、东剧场,而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的和经济上的投入,现在尚无。一位业内人士说,从那些上千万的豪华制作上拔根毛北剧场就能活。北剧场现在关了,过不久会重新开张,中戏接手后经济问题应是无后顾之忧了,可作为隶属于学校为教学服务的剧场,性质大变,或许豪华的装修取代先前的寒怆,学院派的自信也許驱走业余人的彷徨,或许宣传加强,票房也能火爆,但是若无民间戏剧的一席之地,也就不是先前的北剧场了,赖声川先生命名的寓意到这里也就终结了。
向曾经的北剧场致敬吧!
(作者为国家话剧院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