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生宝宝
2005-08-16艾霞
艾 霞
中国妈妈:怕电脑怕手机想早知生男生女
美国妈妈:胎儿性别就想来个“surprise”
第一个儿子现在3岁了。怀他的时候还在国内上班。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电脑不能再用了,因为据说有辐射。几个月后到国外医院做例检时我把它当成重点提出来,没想到70多岁的老医生纳尔森太太却出乎意料地摇了摇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你想上网就上网好了。”我不死心,又抓住几个医生问,他们听到我的问题后都是同一个反应:想用就用吧。
后来想想也是,在国外工作的公司职员大部分都要在电脑前工作五六个小时,竞争那么激烈,根本不可能因为怀孕了就要求远离电脑。
说到孕期的例检,我们定的是一家朋友推荐的私人诊所。每次快到例检期了,诊所都会打来电话提醒。我约的纳尔森太太在韩国等亚洲国家工作过二三十年,对亚洲人比较了解。直到现在,我仍能想起这位满头银发,即使在冬天也穿一双细致凉鞋的老太太,每次例检完了总是慢吞吞笑眯眯地说句:“Everything is fine.”(一切正常),让人听了相当地放心。
一般说来,怀孕16周后可以做B超,这件事情,一般做丈夫的再忙也会安排时间一起去。看看孩子的影像,使得原来缥缈的事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而真实,而且,也可以测试胎儿是否有异常。不过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则是可以知道胎儿的性别,取名字,买衣服、玩具以及布置房间的时候可以明确主题。
看到给我做B超的护士小姐也有孕在身,我忍不住问她想要个男孩还是女孩,她笑着说“都可以的”,而且她不想在孩子出生前就知道胎儿的性别,她需要一个“surprise”(惊喜)。
据说有不少人都和她一样,不想预先得知宝宝的性别,相比之下,我们显得相当俗气。
有一件事,我到现在仍觉纳闷,那就是胎教问题。没有一个医生特别提醒我要对胎儿进行胎教。整个孕期,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维生素片了吗?
中国妈妈:坐月子躺着捂着不吃生冷食品
美国妈妈:生下孩子12个小时就满地乱走
在美国生孩子,临生产前两个月会要求去参加一些生孩子的指导课,交80美金,坐在地上学习如何在生孩子的过程中调整呼吸。学习结束时看生孩子的录像带,有自然生的,有剖腹产的,还有坐在家里的椅子上生宝宝的,相当有趣。美国的电视节目里有一档即是生宝宝的,从孕妇怀孕一直到宝宝出生一个月,跟踪拍摄,挺好看的。再一个就是生孩子时有时产房里会待上三两个亲戚朋友,产妇虽然痛苦,但在那么多人面前,生孩子多多少少加入了演戏的成分,似一场热热闹闹的喜剧。
我自己的喜剧开场,是在一家叫圣佛兰西斯的教会医院。这家医院是那家诊所的合同医院。在生孩子前几个星期,诊所就把孕妇的有关资料转过去了,而当天的接生医生,就是诊所在医院的值班医生。医院相当整洁,走在里面,几乎看不见病人,即使在本应该忙乱的产区也是一片寂静,只是在生完孩子后入病房,才知道当天生孩子的人不少。
对第一次生孩子我的印像反倒不是很深,因为用了麻醉,选择了无痛分娩。在生孩子时用不用麻醉,由产妇自己决定。一般如有医疗保险,又不想承受太多苦痛的,自然会选择无痛分娩。但如果没有保险又想省点钱的话,就只好忍着点了。听说打一针要800美元。
而我生第二个孩子的过程现在想来仍觉惊险。那天正好是美国的法定假日清明节,阵痛从白天就开始了,我一直坐在摇椅上忍着,抬起头有一只小钟,我计算着时间,因为第一次生孩子去早了,这一次一定要等到医生说的每5分钟一次宫缩了再去。等到痛得实在不行了,就带上东西挪上汽车。从家里到医院大约是30分钟的路程,没想到一上车,阵痛就加速了,5分钟、4分钟、3分钟,最后好像每分钟都要来。等到了医院,我痛得走两步就得蹲在地上。
那一次我进了产房半个小时后,老二就已经在我怀里了。
生完孩子,护士总会拿出一长条干冰来给产妇用,我这个传统的中国女人是绝对不肯的:“不,不,不要。”“但是它可以消肿,让你的伤口恢复得快一点。”“那也不用,谢谢。”
说实话,美国医院的病房条件真是不错的,只有单双人两种,没有大统间。即使是双人间,也很洁净,中间用高到屋顶的帷布隔开,互不干扰。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体质真是不同。中国人的月子,在西方人眼里简直是神秘的巫术。当我们结结巴巴地把“月子”这个概念解释给护士玛丽听时,她简直惊呆了:“中国的妇女生了孩子就一个月不下床?不洗澡?不刷牙?也不能喝冷水?”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正好想动员我喝一大杯冷牛奶。
当天夜里,医院开办给婴儿洗澡的示范班,我差先生过去听,他回来说看到曾和我同病房的那个新妈妈自己推着婴儿车在那里听课,还光着脚,让我觉得万分羞愧。
美国也提倡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婴儿出生后送往观察室,几小时后送还给妈妈。
说到上班,美国的产妇有3个月的带薪产假,但一般人都会把这3个月放到生下孩子后用。用完假,可以再延3个月不带薪的假,但在家待满6个月的人很少,大部分妈妈都是3个月后上班的,生怕职位不保。
在医院待了两天后,我在头上包了一块漂亮的方巾以作挡风之用,被人高马大的护士用轮椅推着到车库——回家啦。宝宝要坐在专用的小篮子里才能放到汽车里,警察看到你把孩子抱在怀里坐汽车是要罚款的(这是美国人不随意的地方)。
中国妈妈:穿衣取名特讲究育儿百科
美国妈妈:孩子就穿条纸尿裤呼呼大睡
在美国生孩子还是有一点好处的,比如小布什上台后,每个孩子每年可以拿到400美金返税,另外报税时每个小孩还有一定的减免额用以减少应付税的收入,从而减少负担。
如果收入在贫困线以下,政府还会每月给补助券,当然只限于买宝宝用品。美国好牌子的婴儿奶粉一大罐20多美元,够吃一个星期左右。尿片在仓储式超市有大箱的,100多个30美元左右。衣服和玩具不是很费钱,实在想省,也可以买小区居民在自家院子里处理的二手货,都是孩子长大后不用的东西,有些还是挺不错的。
从医院回家的时候,我们带回了一盘有关宝宝养护的录像带,如何给宝宝洗澡,如何喂奶,如何穿衣等,加上我们原来买的一本厚厚的育儿百科,就硬着头皮任职当新父母了。而许多在国外的中国人生了孩子,都会把父母办过去帮他们管上一年半载。比起来,西方人的亲情观从形式上看起来没有我们东方人那么强。一个美国朋友生孩子,他妈妈说好要去照顾两周,后来有事,也就没去。我想如果是在中国,一个家族再也没有比添丁的事更大的了,不要说两星期,两年都是心甘情愿的。不过话说回来,许多美国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家里住进老一辈。
美国妈妈给孩子穿得很少。有一次去超市,在一排冷柜前我快步跑开,因为太冷,却见一个个子极高的妈妈肩上扛着一个皮肤红红的小宝宝,看上去不过出生两周的样子,正呼呼大睡,身上只有一条纸尿裤。这么随意的妈妈,在中国可是不太找得到的。
美国人的随意还有一点十分有趣,那就是取名字。有本《宝宝名字大全》,美国人的名字,大部分逃不过小册子的范畴;有些人更懒,在父亲的名字后加个“Jr”(小)字,就成了儿子的名字。
我们家的小儿子生下来后不停地号哭,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打电话问外婆,只会出“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之类的主意。去咨询医生,医生讲:如果孩子不是饿不是病,只是好哭,就让他哭7天7夜。这个主意我坚决不赞成,最后只好让“使者”半趴着睡,结果哭倒是哭不动了,只是这个趴着睡的习惯再也改不过来,一张脸睡得窄窄的,成了瓦刀脸,极不符合我们东方人的审美观。去儿童医院咨询如何纠正,医生说:“趴着睡,那很好呀。”于是我只好闭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