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宣传画(九)
2005-06-30苏米
苏 米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从此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更加紧跟政治步伐,响应中央文革小组战斗部署,彻底改变了此前宣传画正常的发展轨迹,使刚刚活跃起来的美术理论探讨和创作活动也逐渐陷入停滞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狂热的革命群众以前所未有的革命激情创作出来的满足政治斗争需要的革命宣传画。当时《人民日报》曾评价道:“这些作品有的生动反映了全国人民学理论,反修防修的革命精神;有的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新生事物;有的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工农业生产胜利前进的雄伟气势和文教战线凯歌高奏的热烈场面。这些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我国人民在毛主席革命战线指引下,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主义繁荣昌盛的景象,使观众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尽管在这十年中,宣传画大有“用武之地”,但是由于整个审美体系的破坏与扭曲,宣传画在艺术表现上和这一时期的其他文艺作品一样,越来越趋向于程式化的语言,如“红光亮”、“高大全”、“三突出”等等。这些“文革”术语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既是对那个特殊年代集体审美缺失的批判,又是对“文革”美学风格的概括;既是那个特殊年代美术创作走火入魔、虚假煽情、夸张虚妄的表现,同时也是当时人们的真情实感、农民理想、小康趣味的体现。
《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1966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号召全国人民跟着毛主席,在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奋勇前进。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检阅红卫兵。在天安门城楼上,红卫兵代表为毛泽东佩带上红卫兵袖章,此后全国红卫兵走上街头,向“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起了猛烈攻击,在此社会情境下,时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生的沈尧伊创作了木刻宣传画《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以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巨而成为“文革”宣传画前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毛泽东身着军装、臂戴“红卫兵”袖章,大手从容前挥,侧面向前方,神态平易可亲。这一“红司令”侧面肖像很快成为“文革”时期毛泽东形象中最为经典的图式,在此后全国发行的几乎所有报纸、宣传册、袖标上都印有这一毛主席的侧面肖像。画面的背景是臂戴红袖章高举红旗和红宝书的红卫兵们,他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高唱革命歌,义无返顾地奋勇向前,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这种“红海洋”式的背景也成为“文革”宣传画的典型符号。此画除了意识形态意图表达非常成功之外,其表现手法也有值得称道之处:画面用刀概括有力,红与黑的色彩对比鲜明,作者极力夸大了领袖和背景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具有极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油画宣传画《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是“文革”前期最有影响力的宣传画之一,它以宏伟的气魄以及富有象征意义的各种符号的成功组合而著称于世。画面同样是以毛泽东的形象为表现主体,中共“一大”上海会址,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山和天安门这五个里程碑事件的象征地作为背景,表现了伟大领袖指挥若定、高瞻远瞩的气魄,因此,这件作品通常也被称为《五个里程碑》。画面集“文革”作品的典型符号——红海洋、党旗、万丈光芒等于一身,鲜明地体现了“文革”美术创作的形式特点。
1967年冬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王晖等人,赶在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前夕绘制完成了这件长22米、高7.2米的巨幅宣传画。1969年,为向中共“九大”献礼,有关部门决定将它以″三拼画″形式出版,即用三张全开纸分段印刷,张贴时拼贴起来,这样不仅完整地再现了这件比例超常的作品,而且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当时狂热的革命激情。此后又有大批同样比例和类似构图的宣传画不断问世,以至于最终神化了毛主席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形象。
《毛主席的红卫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布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自1968年至1975年,大约有1000多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和边疆。促成这场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这样的宏观战略动机,也有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实际考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骚动一时的红卫兵运动,稳定了城市。这场运动自然得到了舆论工具的大力支持,数以万计的毛主席语录画和各种形式的宣传画迅速出现。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及他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一主题,始终贯穿着“文革”的宣传画创作。
这幅画面所表现的人物正是当年的下放知青、抗洪英雄金训华。1969年8月15日,金训华为抢救被洪水冲走的电线杆不幸牺牲。据说,当时有人劝他“水流太急,下去危险”,但他却毅然跳进河里,并回答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金训华的事迹发表后,《解放日报》美术组急召陈逸飞、徐纯中等人,连夜在报社赶制金训华事迹的一整套绘画作品。其中包括这件《毛主席的红卫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后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时候,署名为“逸中”。画面上,洪水滔天,抗洪英雄金训华正在搏击巨浪,翻滚的波涛随着他的手势冲击起伏,英雄似在振臂高呼“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作者以戏剧化的人物造型,努力刻画金训华“一往无前,压倒激流的精神面貌”。金训华的动作和表情都带有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激情,以此来与巨浪咆哮的背景相对比,表现金训华“明知风浪险,偏向风浪冲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气概”(陈逸飞语)。此画在《解放日报》画刊发表后,即被当时的中央领导看中,并修改重画,作为“样板画”之一被刊登在《红旗》杂志上,后来又被大量印成宣传画和邮票,并被大规模地复制在全国各地宣传牌上,在当年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