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大食蚁兽
2005-04-29
编译徐娜
传说大食蚁兽力大无穷,在和百兽之王美洲虎搏斗时能将对方紧紧抱住,甚至置于死地。但多年来追踪食蚁兽足迹的动物学家罗伯特·扬对此却不大相信,罗伯特·扬是巴西的一位动物行为学教授,具有非常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他孜孜不倦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大食蚁兽的奥秘。
在巴西,大食蚁兽多生活在色拉杜一带,那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林地和热带稀树大草原,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但遗憾的是,在该地区生活的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正受到火灾和农业侵犯的严重威胁,来自大自然和人类的双重威胁正一点点地在蚕食动物的栖息地。
现在,罗伯特·扬及其同事正密切注视着位于巴西色拉德堪纳斯特拉国家公园的情况。这里备受关注的原因是,作为巴西最重要的野生动物公园,这里有高密度的濒危物种,其中包括鬃狼、犰狳、鹦鹉和犀鸟等。公园位于海拔1200米的高原之上,面积达20万公顷。
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下奔波是令人恐怖的经历。有一次在下山的时候,罗伯特他们汽车的后刹车突然不灵了,这次飙车比坐任何过山车都要惊险得多。而在更多的时候,罗伯特他们的工作似乎是令人乏味的。每天花上8个小时慢吞吞地从一个虫子窝走到另一个虫子窝,你说还有谁是这样研究动物的呢?大食蚁兽简直就像是个瞎子,但其听觉还不错,嗅觉则极佳。也就是说,假如你呆在下风方向并不发出一点声音的话,就能够跟着大食蚁兽到处行走漫游,甚至能接近到离它几米范围之内而不被发现。事实上大食蚁兽的视力简直是太差了,有好几次罗伯特他们都走到与它相距只有一米左右,它还浑然不知。但与大食蚁兽如此近距离的亲密接触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在这样近的距离内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巨大的爪子,这双巨爪扒开坚硬的混凝土就像扒开白蚁巢的小土山似的轻松。
有那么几次,大食蚁兽终于察觉到了罗伯特的存在,它们马上掉头逃跑,奔跑的样子就像是卡通片里那些笨拙的动物,十分可笑。就是这几次意外使罗伯特获得了有关大食蚁兽的最重大的发现。按照民间传说,一旦大食蚁兽受到惊扰,它会暴跳如雷,用后腿站立起来猛烈进攻身边的人或其他动物。在巴西,“食蚁兽的拥抱”这个成语尽人皆知,意思就是“致命的拥抱”。甚至传说有人看到过食蚁兽怀抱美洲虎将其整死的情景。当然,现在罗伯特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些民间传说都是无稽之谈,因为他们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了食蚁兽狼狈逃窜的样子。食蚁兽在逃跑的时候,长尾巴翘得高高的,跑上100米左右就停下来东张西望,以扫描周围环境的状况。它们将长长的鼻子举到空中,就像潜望镜一样慢慢地旋转着,以确认警报是否已经解除。更有趣的是,食蚁兽在扫描的时候还翘着尾巴,以至人们很难分清哪边是鼻子哪边是尾巴。科学家推测食蚁兽的尾巴进化得酷似其头部,就是为了迷惑那些喜欢从背后偷袭的掠食者。
大食蚁兽是一种长相非常奇特的动物。它的身体可以分为三等分:头、身体和尾巴。与大家的想法相反,它的鼻子并不都是像橡胶那样软绵绵的。在鼻子的皮肤下面有一根骨质的长管子,将上下颚连接成一体,因此,被食蚁兽咬伤是不可能的。大食蚁兽的大脑只有橄榄般大小,脑容量小使消耗的能量也就少,这对于仅仅吃低质量食物——昆虫的动物说来非常重要。食蚁兽的眼睛似乎有些萎缩退化,这可能是因为眼睛是容易遭到兵蚁和白蚁进攻的弱势部位。此外,食蚁兽有弹性的皮肤也为其提供了保护,但是食蚁兽最主要的防御武器是长长的体毛,有的竟长达45厘米。这使兵蚁对它无从下嘴,拿它无可奈何。又粗又长的蓬松体毛还有助于食蚁兽保持体温:食蚁兽属于异温动物。这意味着它的体温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上下变化,最高达到32℃,这是陆生哺乳动物的最低体温,同时这也是靠低质量食物谋生的食蚁兽生存的另一种选择。食蚁兽可以在睡觉的时候把它的尾巴当作毛毯盖在身上,这毛毯可真顶事,因为食蚁兽每天要在露天睡上16个小时。
在开阔的草原环境中找到一只2米长、体毛黑白相间的动物,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你要知道这里的草长得高达腰际,草丛间隐约可见星罗棋布的乌黑岩石。不过这里却是令人惊奇的食蚁兽展现优秀表演才艺的广阔舞台。在罗伯特的项目刚刚开始时,谁也说不清有多少次人们举起望远镜观察到的这些黑石头到底是什么。大食蚁兽卧在那里的形状和颜色看起来和黑石头惟妙惟肖,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有助于它们躲避掠食动物的袭击。但现在罗伯特·扬他们能用眼睛发现远处的大食蚁兽,相距足足有3公里之遥,绝大多数人非得用望远镜才能看那么远。这是罗伯特他们在长期野外考察中练就的绝招。
在靠近大食蚁兽之前,罗伯特他们经常要抓起一把草扔到空中,以测定风向。一般情况要走到离大食蚁兽10米左右的地方才能仔细观察其行动。等食蚁兽慢吞吞地享受完一顿大餐,走向下一个地方觅食时,罗伯特他们便尾随而行。远远看去整个过程就像是一种奇异的舞蹈仪式,因为为了跟上大食蚁兽行动的步伐而又不能对它稍有惊动。跟踪人员之间就只好靠打各种手势来互相联系。食蚁兽每小时只能走700米,研究步履如此迟缓的动物的好处是在白天可以一边陪伴大食蚁兽散步,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而食蚁兽的一举一动仍然在掌控之中,直到它昏然入睡。反倒是无处不在的蛇、叮人的虫子以及地面上的洞让人时时得倍加小心。色拉德堪纳斯特拉国家公园是大量毒蛇的家乡,包括响尾蛇。罗伯特他们在观察大食蚁兽时经常会碰到毒蛇。响尾蛇那嘎嘎作响的恐怖声音,好像是在警告他们:“快给我滚开!”所以科考人员行进时,总是要小心翼翼地左顾右盼,仔细倾听,惟恐碰上毒蛇。
在大食蚁兽的身后常常尾随着成群的咬人的虫子,一有机会它们便转而向科考人员们发起进攻,或许是因为人的皮肤比较薄吧。在对抓到的大食蚁兽进行初步观察后,科学家们发现它们讨厌驱虫剂的味道,于是研究人员在野外考察时只好不再使用驱虫剂而任由蚊虫叮咬。另外,在这个国家公园里随处还有能让人折断脚踝的洞穴,它们隐藏在高高的草丛中根本无法发现,因此无论是人还是大食蚁兽都难免失足其中。
几个月之后,科学家开始认识到大食蚁兽的生活方式介于爬行动物和牛之间。首先,只有温度到了28℃时大食蚁兽的行动才变得活跃起来。但一旦气温高于40℃或低于15℃,大食蚁兽又会懒散地呆着不动,就像爬行动物。大食蚁兽的身体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会开始一天的活动,似乎天亮与否对其行动没有多大影响。每天早晨科学家们就来到国家公园里,而大食蚁兽露面与否关键在于气温高低,如果低于28℃,即使到处扫描搜寻也是徒劳无益。科研人员们只好焦虑不安地看着温度计,气温一上升到28℃,汽车里就一片欢呼雀跃。“在左边200米处有一只,在右边1000米处还有一只!”看来大食蚁兽的生物钟很准确而且很灵验。
那么,为什么又说大食蚁兽像牛呢宁这是因为它们
的饮食习惯有些类似。大食蚁兽慢腾腾地从一个白蚁或蚂蚁的巢穴踱到另一个。三下五去二很快地用它们的爪子将蚁巢挖开,将长舌头伸进去,然后用不了十几秒钟就将可口的蚂蚁吃进了肚里。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上千遍。就像牛群放牧吃草一样。更重要的是,这种收获方式让昆虫们有机会重修巢穴繁衍生息,而大食蚁兽也就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充足的食物供应了。
大食蚁兽掠食昆虫就像喝水一样。长达50厘米的黏黏的舌头,能在其喉管里形成真空将昆虫吸进嘴里。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喉咙部位的肌肉像水波一样在伸缩蠕动。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大食蚁兽很少进攻高大如小土山似的白蚁巢穴,实际上它们经常这样做,不过由于进攻的时间是如此短暂,以至人们在几米之外就很难看清。时间短暂并不意味着攻击的规模就小。似乎大食蚁兽更喜欢攻击土壤之下的蚁穴,对地面上的蚁穴却很少光顾。为此,科学家们曾作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蚁穴模拟实验,发现进攻地面上的蚁穴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在巴西即使是在清晨也可能是赤日炎炎似火烧,就在这样一个酷热的10月的早晨,科学家们目睹了这样一幕,所有人的什么困倦疲劳都不翼而飞:有一只大食蚁兽正站在一个两米多高的白蚁巢上,看起来就像有人开玩笑把它放到了那么高的地方。过了一会儿,这只大食蚁兽慢慢地从蚁山上滑了下来,蹒跚地踱着方步离去。罗伯特他们立刻跑过去,发现白蚁窝边上有明显的抓痕,蚁穴的顶上还挖了一个洞。当天晚上,罗伯特兴趣盎然地和几个当地居民谈到了自己的见闻,这些当地人似乎见多识广,自信地告诉他大食蚁兽在白蚁窝顶上“跳舞”是为了让白蚁都跑出来。直到几天之后,罗伯特·扬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食蚁兽不辞辛苦爬到蚁山顶上是为了饱餐一顿里面蚁后那肥胖的身躯。
到了第二年5月,雌性大食蚁兽开始背着它们的小宝贝到处游逛。这是罗伯特他们第一次对大食蚁兽的性生活进行研究,因为大食蚁兽实在是雌雄难辨。一般一只雌食蚁兽每次只生一只幼崽,小家伙骑在妈妈那用黑白条纹做保护色伪装的背上悠然自得。有好几次,科学家们都发现有鹰隼等猛禽与他们结伴而行,显然这些猛禽是在觊觎大食蚁兽的幼崽。对鹰隼等猛禽说来。大食蚁兽的幼崽吃起来不仅大小刚好。而且味道比成年食蚁兽更香,因为它们还在吃奶。据说成年食蚁兽的肉酸得要命,因为它们吃的是蚂蚁。
到了8月份,长大些的幼食蚁兽开始跟在母亲后面蹒跚学步。有那么两次,科学家们看到背上驮着一个新生婴儿的雌食蚁兽,身后还尾随着一只小食蚁兽蹒跚而行。这在科学界可是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因为原有的科学文献上说食蚁兽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每年只能生一个幼崽。一只雌食蚁兽一年能生两只幼崽的生育机制是闻所未闻的。惊喜之余。罗伯特他们立即开始实地调查,猜想可能是雌食蚁兽于“胚胎间歇期”在体内还储存了一个胚胎,一旦生活环境条件许可,它就可以再孕育一只幼崽。这种生理机制在袋鼠世界里是屡见不鲜的。
在食蚁兽社会中,母子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少的,至于成年食蚁兽之间的社会交往更是微乎其微的了。有些文章中说大食蚁兽会各占一方为王,不让其他动物进入,但是在罗伯特率领的科学考察队所去的食蚁兽居留地范围内。这种说法毫无疑问是荒谬的。他们常常看到在同一小块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共同生活着,有一次在1000平方米大的地方里就有5只食蚁兽。成年的食蚁兽能够互相忍让,它们会用其潜望镜般的鼻子确定其他食蚁兽的位置,以避免因走得太近而产生直接冲突。
对于参加此项食蚁兽科研项目的生物学家说来,漫长而艰苦的野外研究就像是看枯燥无味的电视连续剧,95%的时间内没有任何吸引人的戏剧冲突发生,但是在仅仅5%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事又使一切都变得物有所值。罗伯特他们就像是赌徒一样,沉溺于前途莫测的回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