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印联手
2005-04-29杨淑娟
杨淑娟
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都有着辉煌的历史,但两国的现代化发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么,未来两国该采取互补式的合作方式还是继续保持对决式的竞争?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CEO,想在劳资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那么,中国和印度你会选择哪里?不管你最后情定何方,在你百般思索的同时,这两个国家也卯足全力较劲,争取你的青睐。因为,它们不但是目前发展最红火的市场,也不断向世界展现强烈的企图心。
两大古国 各有所长
同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都有着傲人的文明发展历程,近代也都有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另外,两大市场也一样吸引人,都有着超过10亿的消费大军。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有名的、仅次于日本的最大品牌精品市场,而印度的中产阶级人数更是比美国多,在孟买和新德里等大都市,外商电话服务与后勤中心工作的近20万年轻人被称为“被解放的孩子”,都有着满腹的物质欲望。
不过,在现代化进程中,两国所擅长的领域却不一样,不同产业竞争力也各不相同,这使得两国的发展各有千秋。因为两国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截然不同,在中国,政府管制严格、对资金的干预较多,因此其硬件基础建设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比如制造业,中国每年能够生产价值超过600亿美元的消费性电子产品。但在印度,通常情况下企业采取自由竞争,并依市场条件分配资源,所以,它虽然在科技制造业上难以和中国匹敌,但其无形资产产业发展较好,比如软件、生产技术研发与服务,或者是需要较多创意的广告产业。2003年,印度光是软件、企业后勤和科技服务出口,就增长超过25%,而英特尔、微软等公司也很乐于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
已经冲击全球经济
两大经济新强各有擅长领域,这给全球经济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
首先是各地企业都面临了更激烈的工业竞争。中国在过去几年的出口产品席卷了全球,从中南美洲的成衣厂、美国加州的蒜农到东南亚的塑胶业,无一不受其影响,甚至有人说:“如果我们不够快,就会被中国打败!”而印度的软件发展也没让世界先进地区坐享其利,软件公司Infosys的业绩在2000~2002年间成长了3倍,使得北美,甚至远至欧洲的爱尔兰等科技服务业流失了不少生意和工作。另外,同在亚洲的临近国家,更是感觉到了发展的压力,自2000年起,美国从日本、韩国、新加坡的进口开始减少,其中的差额全流到了中国。就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过去20年的成长经验具有指标作用,那么,未来10年内,中国可望超越美国,印度在考虑到物价较低的因素下经济实力也会比日本强。
未来最完美的发展方式
面对两大经济新强各有实力、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状况,未来,亚洲地区的国家或是企业想要生存,该如何做呢?最完美的情节就是区域分工合作。例如,印度擅长软件设计,中国与临近的东南亚国家擅长制造,那么,这将可能发展成全新的全球科技进步中心。而在韩国从事塑胶模具与零件的Solinc公司还以此发展出“创造性的外包”模式,在中国的低价竞争下,他们分出部分工作给中国厂商,探知市场行情,并借此了解公司在各个制造过程中的成本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拓展别的市场。
同样的,中国和印度除了彼此竞争,也在寻求发展合作的可能。中国可以透过与印度合作贸易,开发西部地区,近10年来,两国贸易已经增长超过30倍,大有继续拓展的机会;而中国有充裕的汽车制造产能,印度则有聪明的设计能做出既便宜又好看的车款,软、硬件合作能为两国同时带来商机。面对“中国与印度,究竟谁能引领风骚?”的疑问,印度一位科技业者反问道:“非得一较胜负吗?大家把问题弄错了吧!”或许彼此合作、共同发展,才应该是中国和印度竞争大战的最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