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洗尽
2005-04-29拓夫
拓 夫
历尽劫难的伊拉克,终于拉开大选的帷幕。战火与炮声中的民主,多少让人心里没底。狱中的前总统萨达姆,成了一个国家往日的表情。他现在或许已经意识到,一个人即使曾经一言九鼎,也不能独力左右历史的进程。倒是小布什在连任之后,又荣登《时代》封面,用一副舍我其谁的表情傲视天下。如果没有接二连三的虐囚丑闻,小布什的笑容或许更自然一些。
有专家指出,当某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这一区间时,就意味这个国家进入了一个“机遇与高风险”并存的关键时期。
眼下的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在迈入这个时期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激动。因为当我们好不容易买了一辆汽车之后,发现汽油价格几乎是一天不同于一天地飞涨。于是我们听到了一个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当我们为了征服饥饿,以温饱为目标而奋斗时,是可以高喊着“吃饱才是硬道理”的。20多年过去,在我们终于迈入小康之门,终于“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竟然发现,淮河依旧污水横流,城市的天空终日迷朦,夜晚的星空变得像童年的记忆那么遥远。在花费了巨资装扮城市,甚至给马路边每一棵树都配上一盏灯之后,我们竟然不能保证让那些灯每天晚上都亮起来。
有报道说,在怒江虎跳峡将要建起水电站。我们可以想象这里未来的情景:大坝高筑,江水浸过,风景成为历史。支持建水电站的人振振有词:“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不管人道和人的生存权利,这种保护对于人类又有什么意义?”
可是,当我们建了电站,开发了水利资源,产生了经济效益,“人均1000美元”之后,我们又该揣着钱,去哪里看虎跃峡呢?
我们都知道搭梯子可以登高,但却往往不去留意这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因此常常是当我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发现那里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进步。
无论萨达姆还是布什,当他们离开权力的宝座之后,都只能是一个人,而人与人是很不一样的。
就像我们常常见到的两种树,一种生长在城市的街道或园林里,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没有多余的枝桠。另一种生活在大山或是乡村的路边,枝叶横生,自由自在,枯干的细枝自动掉在地上,新生的又朝着阳光疯长。
如果人都变成了树,我们该做怎样的选择?———而树,真的能选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