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兴安岭嘎仙洞

2005-04-29李作林

骏马 2005年1期
关键词:鲜卑大兴安岭

李作林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这首鄂伦春族民歌以其明丽欢快的曲调,在全国广为传唱,从五十年代一直唱到今天。“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这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长久以来就居住在大兴安岭这片广袤的森林里。一九五一年成立的鄂伦春自治旗是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一九五八年旗政府由小二沟(现名诺敏镇)搬迁到阿里河镇。“阿里河”是鄂伦春语“鬼魂迷人的地方”,也有“磷火”之意。这里未开发建设之前,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沼泽遍布,不熟悉路径的人经过这里,往往迷路,况且这里一到晚上磷火点点,由于人们受当时科学知识所限,以为是鬼魂迷人,起了阿里河这么一个名字。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总面积近三十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之一。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这里风光旖旎,山清水秀。今年五月到六月,我慕名而来到了这里,恰遇鄂伦春杜鹃观赏节和篝火节,在这里与鄂伦春族兄弟一道欢度他们传统的节日,并游览了久负盛名的嘎仙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到嘎仙洞相当方便,它离阿里河镇仅十公里。我们乘汽车翻一道小山冈,沿着林中的公路行驶,连绵不断的森林郁郁葱葱,多彩的山花簇拥在路边。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座高有百米、长达一公里的花岗岩大山前。这座拔地而起的雄伟高山,气势磅礴,如削的石壁错落有致,层层横断的裂缝中顽强地生长着青松、白桦和兴安杜鹃,为这里增添了诗情画意。大兴安岭的群山以连绵起伏而见长,像这样险峻陡立的山峰真不多见,还没进入洞中,就感觉到那种庄严威武的气势。抬眼望去,在离地面约二十五米的半山腰中高悬着一个硕大的山洞,这就是被史书称为“鲜卑旧墟石室”的嘎仙洞了。

嘎仙洞洞口大致呈三角形,高约十米,宽达二十米,面朝西南方向。我们沿着新铺的台阶来到洞口,此时虽正值夏天,却感到一阵凉意从洞里面向我们袭来。洞内的地面相当平坦,往里走逐渐向高处倾斜,洞深近一百米,是大兴安岭最大最深的山洞。洞内分前、中、后三个部分,刚进洞口是最大的前厅,从地面到洞顶高达二十米,宽近三十米,犹如一座大型影剧院,足以容纳上千人的集会。洞顶浑然天成,与洞壁连成一体,有如穹庐笼罩着一般。最前面的大石板直径有三米左右,底下是空的,有几块石头支撑着,据说是火塘,看看下面的确有烟熏的痕迹。中厅比前厅稍小一些,地面有几块很大的石头,是古人用的石桌、石椅的遗迹。后厅则转而向西,当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满是乱石的地带之后,便到了洞的尽头,越往里走越暗了下来,黑魆魆的伸手不见五指。在篝火的照明下,可见洞壁上方还有两个并不太深的龛状小洞。在前厅与中厅的转折处的上方,还有一个岔洞,我们借助了两节电工梯子才登上了这个深约十几米的洞中之洞。由于里面又陡又滑,站不住脚,只得退了出来。嘎仙洞内曲折幽邃,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站在洞内,环视山洞,苔痕斑驳的岩壁显示出了古洞的沧桑,洞顶似穹庐笼盖,真看不出这么宏伟的山洞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开凿的,如果是天然的,真可谓是鬼斧神工了,如果是人工开凿而成,那该是多么大的工程量啊,简直不可思议,令来到此处的人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浩瀚的大兴安岭,连绵千里,被称为“中国历史幽静的后院”,但自从文物工作者近年来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嘎仙洞后,却要人们重新认识大兴安岭了。在《魏书》中曾这样写到:“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南距代京四千余里”。代京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但关于这个山洞在哪里,史学家们众说不一,有人说在蒙古与俄罗斯边界的抗爱山,有人说可能在外兴安岭,嘎仙洞石刻祝文的发现,结束了种种猜测,经考证嘎仙洞就是史书所记载的古鲜卑旧墟石室。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属东胡的一支,据史料记载,公元一世纪左右,其拓跋氏部落从鲜卑大山(大兴安岭的古称)的森林地带走出,先迁到大泽(今呼伦湖)附近,经几代后又逐渐南迁到阴山山脉(今内蒙古大青山)和河套一带,拓跋珪于公元386年正月在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北)建立代国,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在公元439年灭北凉,先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迁都洛阳,统一了黄河流域,在淮河以北建立起魏国,史称北魏。鲜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与南方的宋、齐、梁、陈封建政权长达百余年的对峙局面,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到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向中原的先进文化学习,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姓,皇帝率先将皇族拓跋氏改为汉族的“元”姓,并提倡与汉族通婚,改穿汉服,禁讲鲜卑语而通用汉语,宫廷也实行封建制度,实现了与汉民族的大融合。完成了由狩猎向游牧,再向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呼伦贝尔盟文物工作者在嘎仙洞内西侧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时期的石刻祝文,据考证这是北魏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祭祀祖先时刻下的。祝文为汉字隶书,字形古朴苍劲。竖写十九行,共二百零一个字。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化侵蚀,有的字虽已斑驳脱落,但大多数的字尚清晰可辨。祝文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末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 ,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剋翦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作帅使念凿。”(注:祝文标点是笔者所加,仅供参考)

这篇祝文是以北魏皇帝的口吻来对他的祖先歌功颂德的,并祈求祖先保佑,这段祝文与《魏书·礼志》篇中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且年、月、日详细俱全,这是不可多得的“原始档案”,是在北方相当少见的摩崖石刻,可谓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嘎仙洞祝文的发现,结束了多年来中外史学界关于古鲜卑旧墟石室的确切所在地的纷争,解决了史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嘎仙洞祝文的刻制时间离观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这比同时代著名的大同云岗石窟的开凿时间还早了十几年。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百多年里,特别弘扬佛教,留下了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北岳恒山悬空寺等多处文化古迹,为后来的灿烂的隋唐文化创造了历史的前题。佟冬先生有一首名为《游嘎仙洞》的诗:“时越千余载,鲜卑万里迁。莫道长城阔,云岗连嘎仙。”这首诗道出了这段历史,鲜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产生与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为了解古鲜卑族的迁徙情况,我特意又从这里往西南方向行七百多公里,到呼伦湖进行了一次考察。呼伦湖很大,南北长九十多公里,东西宽近四十公里,湖水面积为2339平方公里,与太湖面积相近,蒙古语称为“达赉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呼伦湖烟波浩淼,碧波万顷,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湖,也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它像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在它的北岸是著名的扎赉诺尔矿区,在那里至今仍有一些鲜卑族的古墓群,就是他们在东汉初年时从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走出来之后,迁徙到这里生活了一百多年的过程中留下的遗迹。这里共有古墓数百座,是在一九五九年发现的,墓葬均为竖穴形式,现在已建立了扎赉诺尔鲜卑墓陈列厅;陈列厅靠近土崖壁边而建,外形为中间弧顶,两侧平顶,墙面涂以土红色,古朴肃穆。里面展出了一些古墓葬形式和出土的制作精美的透雕鹿纹金饰牌、飞马纹铜牌以及箭镞、铜牌、桦树皮器皿等文物,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它揭示了两千年前鲜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等,扎赉诺尔鲜卑墓已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仙”是鄂伦春语“顺民之仙”之意。在鄂伦春族民间有一个传说,道出了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大兴安岭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嘎仙洞是一个海眼,那时,嘎仙洞里住着一条蛟龙,它时常兴风作浪,搅得人们不得安宁。鄂伦春人就请来一个叫做柯柯汗的猎手,他力大无比,箭法超群。他用箭赶跑了蛟龙,从此海水消退了,大兴安岭才从海里露出了地面,从此以后,森林里动物也就多起来了,鄂伦春人就开始在这一带打猎。后来有一个“蟒猊”(鄂伦春语“妖魔”之意)趁柯柯汗到别处打猎之机抢占了洞府,在此残害生灵,无恶不作。猎民深受其害,恨之入骨,但因打不过它,只能无可奈何,受其迫害,纷纷逃离了此处,到外地去落脚谋生。柯柯汗回来后找到了蟒猊并与它争斗,他把洞前高大的巨石“照壁”抛到南山顶上,又拈弓搭箭,一箭射去,就把巨石射出了一个大窟窿,蟒猊自知不是柯柯汗的对手,一溜烟逃走,钻进了大山里面,再也没有出来。柯柯汗镇住了蟒猊,拯救了猎民,保住了一方的安宁。为了纪念柯柯汗的功绩,猎民亲切地称柯柯汗为“嘎仙”。这个南山就是阿里河南面的齐奇岭,因山顶巨石上有一山洞,相传就是当年柯柯汗所射,因而此山又叫“窟窿山”。当你乘火车将要到阿里河站时,就可以看到它的雄姿。只见一座石峰突兀耸立在阿里河东南方向的高山之巅,形成山上有山的奇景,鄂伦春人称它为“齐奇岭”,意为“矗立的山峰”。从西面望去,齐奇岭酷似一艘巨轮,行驶在绿色的海洋上。从北面看去又像一座金字塔立在山顶,傲视群山,颇有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洞口在距离地面有二十多米的峭壁上,目测洞的直径足有一米,洞口周围辐射出几道裂缝,酷似箭痕,真像被箭射出来的一样。因壁陡洞高,没办法攀登上去,不知其有多深,留给我们的是神秘和猜想。

面对着这宏伟、深邃、静谧的嘎仙洞,不免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在嘎仙洞的洞口前方,一块天然石板向前方探出,据说这是鲜卑族头领的点将台。我站在石板上,眺望远方的山岭,恍然间有如穿过历史的时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那时的古鲜卑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举族南迁,在首领的一声号令下,从这里出发,走出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征战戈壁大漠,跨越长城关隘,闯过九曲黄河,那浩浩荡荡的队伍,雄壮的气势,一切就仿佛发生在眼前一般。一个勇于开拓的民族,走出了荒蛮,在与先进生产力的融合中得到了新的升华和发展。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上,也记载了这段历史。

嘎仙洞以其迷人的风光,神秘的传说,久远的历史吸引着无数游人和学者前来观光览胜、寻古探幽。看山如读史,来到嘎仙洞就如同在读一部史书,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一九六一年曾来过大兴安岭,面对着这里的美丽风光留下了诗句:“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纪洪荒。”夏日的嘎仙洞前,百花竞艳,芳香流溢,各民族兄弟姐妹经常在这里同歌共舞,和睦相处,拜谒古鲜卑族的旧墟石室遗址。抚今追昔,我真为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兴旺发达而高兴和自豪。

嘎仙洞是游人到阿里河的必到之处,有人说,来到大兴安岭没到过嘎仙洞,等于没来过大兴安岭。一九八八年经国务院批准,嘎仙洞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完嘎仙洞,我们意犹未尽,又从大山的西北侧经过一番艰难的攀登,来到嘎仙洞的山顶上,这里的山顶与大兴安岭的其它山顶别无二样,密密的松桦布满山冈,只是多了些怪石点缀其间。从这里放眼望去,顿觉天高地广,大兴安岭重重叠叠的群山,逶迤连绵;一望无际的林海,澄碧含翠;远眺溪水如练。山风裹挟着松脂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我的身心完全融进了大山,达到了回归大自然的境界。

猜你喜欢

鲜卑大兴安岭
美丽的“中国之肺”——大兴安岭
关于大兴安岭冰雪产业发展的思考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