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也炫耀
2005-04-29佚名
佚 名
前不久,大西洋上的一座名叫拉维斯的海岛,传出一则新闻:拉维斯电话总局正在登记用户的绰号,以便印在新版的电话簿上。这是因为该岛的同姓同名者颇多。据统计,全岛共有数百人叫做默雷·麦克唐纳和曼克利特,这给电话通讯带来诸多不便。然而,人们的绰号倒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于是,电话簿编辑灵机一动,决定在用户姓名后面加上其绰号,从而使电话通讯录准确无误,一目了然。
在瑞典,每人都有一个法定的绰号,夫妻间可以绰号相称。并规定,父母可以为孩子选定一个绰号: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内,父母如不把他的绰号报告政府,则孩子的绰号跟母亲的绰号相同。在巴拿马山巴拉斯城,所有十二岁以下的小姑娘,都用一个千篇一律的绰号“小花”作为自己的称呼。只有在十二周岁这一天,亲人们才给她们取一个真正的名字。
在英国,即使上层社会,甚至王室也流行绰号。著名作家、批评家西里尔·康纳利的绰号叫“靴子”,而他的妻子有个好听的绰号“小老婆”;有位著名诗人的妻子被叫做“螺旋桨”;贝德福郡公爵的绰号是“蜜糕”;著名的海伦·泰勒绰号为“甜瓜”;而最后一位港督彭定康的绰号是“胖子”。
在美国,托儿所是第一个起绰号的地方,接着是学校、运动队和办公室。即使你进入上层社会,仍可能被起绰号。绰号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一个人性格的形象化,有的是生活或工作作风的比喻,有的只是名字的谐音或缩写,还有一些则只是亲昵的称呼。
而在坦桑尼亚,则有一种绰号式的名字:有的人用“少校”、“部长”这些官职相称;有的人则用“大象”、“鸵鸟”、“狮子”这些动物的名称相谓;有的唤作“今天”、“明天”、“肥皂”、“打火机”;还有的人因为工作不理想,干脆就把孩子叫“坏工作”。据说,曾经有一位援坦的中国专家问一个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小伙子答了一声“再见吧”,问一位姑娘的名字,姑娘说声“你好”。最后一了解,原来“再见吧”和“你好”正是那位小伙和那位姑娘的名字。
尤其喜欢以绰号相炫耀的是秘鲁人。在秘鲁,非但寻常百姓彼此以绰号相称呼,在上层社会亦同样有这种习惯。这是因为一个政界要人,若有个群众爱叫的绰号,他会觉得自己在群众中有影响,竞选时可以多得选票。因此,即使某人内心并不喜欢他的雅号,表面上也装得很喜欢。
(吴 韵摘自《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