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之争——读《三国》

2005-04-29黄若舜

领导文萃 2005年12期
关键词:三国曹操考试

黄若舜

重读《三国》,颇有新得。曹操、刘备、孙权三雄性格各有缺陷,却为何无一例外地成功了呢?

然而只要略知三国的人,都不难从这三位杰出的领导者身上发现一个共同点:思贤若渴,极其重视和爱惜人才。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此。曹操之爱才自不殆言: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徐晃、张颌“暗中称奇”;见贾诩“对答如流,甚爱之”;见许攸“不及鞋履,跣足相迎”。至于曹操礼遇关公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由此他才能打造三国中最强大的人才阵营。刘备尊贤识人更是有名。他独具慧眼于市井中挑中了关羽、张飞,于深山里访得了旷世奇才诸葛亮。他用人不疑,对人才倍加信任。有人告发赵云叛变,他却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有人说黄忠投降,他却大笑:“黄汉升非反叛之人。”如此信赖,人才怎能不得其用?孙权待才心最实。初见鲁肃便“披衣起谢”,后来尽从其言;对周瑜更信任有加,言听计从;感周泰救护之功“权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因此东吴阵营虽常有建议相左之时,但若欲临大敌,却极为团结。

有人说:“三雄之争即是人才之争。”深以为然。遥望古人重才选才之事及人才兴旺的情景,今人可觉惭愧?

依现状看,大可有理由质问:中国的人才哪去了?更有理由质问: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究竟有什么毛病?前日在《领导文萃》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文章说:1979年中国曾派代表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考察团回来后骄傲地预言:美国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将全方位超越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而同年美国考察中国初级教育的代表团经过一番了解后,沮丧地预言: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20年后中国将远远地把美国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养出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二百多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当中还没有一名成为这样的人才。这篇文章尖锐地道出了人才被埋没的症结:培育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中国无论是培育或是选拔人才都脱离不了一根指挥棒:考试。它的压力犹如一柄钢刀悬在学生的项上,逼得学生绕着它团团转。可以说:中国学生的勤奋是叫考试逼出来的。尽管它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才方式,但我们却痛心地发现:我们是在培养考生,而非人才。为了考试,我们失去了太多。标准的答案和固化的思维令我们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步登天,急功近利的心态令我们失去了自我选择的勇气;压人的分数更令我们丧失了自信,迷失了方向。

除了考试,另一大症状就在于极其低下的选才透明度。选不选得上,关键在领导。一旦领导奉行“顺我者举之九天,逆我者沉之深渊”的一套,纵然经纶济世,也叫你半筹不展。而如今一些领导更像《三国》当中袁绍、刘表式的欺世盗名;有的甚至只是借人才之名装点门面,实则并不重用。总结报告上赫然列举调入各类专业人才多少,提拔重用多少,无非是说明领导有方,成绩卓著;私下却搞“一言堂”、“独家店”,举贤之心令人生疑。尤为可恶的是还有一些人嫉贤妒能,大搞“武大郎开店”,声称爱才重才,实则叶公好龙。

顽症不除,则人才不兴;人才不兴,则国家无望。《三国》旧事启迪我们:人才旺则国治国兴,人才竭则国乱国衰。值此用人之时,我们是要选择追赶,还是要选择挨打?宜慎思之!

猜你喜欢

三国曹操考试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三国乱谈(1)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准备考试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