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之成因

2005-04-29李雅莉

现代企业 2005年12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信用商业银行

李雅莉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逾千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已占全国的60%,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推动我国经济景气上行的主要动力之一。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地改善。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以融资问题尤为突出。

一、中小企业方面

1、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弱,企业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的特征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融资能力的高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产少、负债能力差的特点也使得企业融资受阻。中小企业资产少、负债能力差,使得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一旦市场、经营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中小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巨大的风险性、有限的负债能力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青睐。

2、信用法规观念淡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要因。信用是一种资源,一种生产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中信用已成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而在我国信用不足已成为中小企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个别中小企业的一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欠税等信用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使得众多投资者望中小企业而却步,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资信较好的大企业及国债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其资金的安全性,只能设置更高的要求以及更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更加难以满足。

3、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因此其信息不对称问题与道德风险比大企业更加严重。比较而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与真实程度远高于中小企业。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许多信息是公开的,银行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信息。即使对于非上市的大企业,银行也可以通过供货商等渠道获得企业的相关信息。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透明程度不高,很难通过一般渠道获得其相关信息。对于中小企业信息的搜寻成本远高于大企业,由此影响了一些金融结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二、商业银行方面

1、所有制障碍。目前我国银行业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重要准则。长期以来,占国有金融市场份额80%的国有商业银行将目标定位于国有企业。在商业化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在选择贷款对象时,依然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所有制性质的左右。发放贷款时往往并不以项目的前景和企业效益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将企业的性质与规模作为首要因素,在同等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投放天平仍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要求远远严格于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信贷管理条件更高。而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很少一部分能够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要求。商业银行将大量的中小企业直接排除在服务对象之外,严重遏止了非公有制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

2、贷款成本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有着金额少、笔数多这一特点。而商业银行的特点是规模大,运行的固定成本大,无论贷款数额的大小,每笔贷款所对应的交易成本差别不大。由于大型企业贷款数量大,银行单位贷款成本较低,而中小企业由于贷款数额小,单位贷款成本明显偏高,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使得银行严重缺乏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虽然2003年8月以来,人民银行在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三步,我国人民币利率已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下限管理的阶段。该政策的实施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完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3、银行控制风险的需要。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来看。其稳健经营的原则与中小企业高风险特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资金是一种特殊性的商品,在它的使用权的让度过程中极易受到侵蚀,成为所谓的“坏账”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安全性已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整个国民经济能否稳定运行。因此国家对其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经营规则,以确保银行运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流动性,但却给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有着良好前景但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也因此丧失了发展机会。此外在商业银行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下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己远远高于国外银行的数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较低,很难达到巴赛尔协议中的8%的比率,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只有压缩风险资产的比重。中小企业贷款以其高风险性又被列为压缩的范围之内,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更加难以满足。

4、商业银行现行管理制度的缺陷。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时间还较短,其管理制度上尚存一些与市场化运行不相匹配的因素,一方面体现在现有的激励制度使得人们缺乏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近年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信贷风险控制,纷纷建立了责任风险管理制度。他们对信贷人员实行了以资产质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严格了信贷追究制度,加大了对不良贷款责任的处罚力度。银行放贷的坏帐损失与信贷人员个人责任挂钩,使信贷人员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不敢轻易对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放贷。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我国商业银行在评定信用等级、审查贷款条件时,通常把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经营规模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他们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认定并没有将中小企业自身特点考虑进去,而是简单以大企业的指标为参照,用大企业的评定标准来评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使得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银行放贷的要求,从而被拒于银行门槛之外。此外由于银行实行信贷收缩与信贷集中政策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原因。许多商业银行上收信贷审批权,对基层行的授信额度和权限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须由当地分支机构逐级上报审批,这样不仅使审批时间加长,审批更加严格,审批否决率大幅提高,降低了基层行的积

极性。而且由于审批时间过长,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效性强的要求,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受挫。

三、社会环境方面

1、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尚待进一步健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的要求,政府应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特别的扶持。其中最为迫切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口径的专门机构来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实施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张,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基本成功经验。而在我国,现行的管理模式是按所有制及部门组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有关中小企业机构设置重叠,职能重复,政出多门。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全口径的专门机构来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协调,也不利于政府对它们进行宏观指导的政令的有效实施。

2、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建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是与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相配备,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却未能相应的建立起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不仅如此,一些原先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也纷纷并成合作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其服务对象也发生了改变,致使中小企业信贷渠道愈发变窄。一些中小企业只好转向民间渠道融资,民间融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样不仅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而且还时常发生经济纠纷。民间融资问题的解决已不能简单地靠行政手段,必须积极地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才能使该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3、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在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了顺利解决该问题,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后,据统计至2001年6月底,全国中小信用担保机构已超过200家,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和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商业担保机构也超过100家,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省级担保机构,上述担保机构筹集担保资金约100亿元。我国担保体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上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由于担保资金的有限性,对于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而言,其只是杯水车薪,且担保资金的追加并没有制度化。没有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没有有效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自身担保费用和利息收入,很难维持担保基金的有效运作。二是由于担保基金是政府组织出资,是行政产物,其不能完全摆脱政府干预,担保业务市场化运作受到了限制,影响了担保功能的正常发挥。三是由于我国对担保基金未能建立起再担保制度,使得担保基金的风险分散与转移能力均较弱,担保机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

4、风险投资机制建设滞后。由于我国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风险投资机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单一。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投入,个人、企业、机构等投资潜力未被充分利用。风险投资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使得资金规模有限,同时也使市场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其次风险投资注入时间滞后。美国风险投资约有80%的资金主要集中于风险企业的成长阶段和创建阶段,其余20%投在种子期及成熟阶段。而我国90%的资金投向成熟企业,真正应起作用的创业阶段的投入却极为有限,风险投资注入时间滞后使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水平均较低。第三,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存在缺陷。顺畅的出口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关键。风险投资的最终目标不是经营企业,而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管理后相机退出投资,从而获得较高的回报,这是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之所在。从我国现行的市场机制来看,风险资金的退出渠道尚未完善,有的退出渠道尚未形成,有的虽已形成但运作却不规范,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最后,与风险投资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在风险投资方面没有相关独立的法规,风险投资只能按公司法来管理,公司法而未能对风险投资的特殊性作出相应的规定,从而使不能给风险投资者以必要的法律保证。

(作者单位:深圳市建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风险投资信用商业银行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类分数阶房地产风险投资系统的混沌同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