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由“错位”到“补位”
2005-04-29魏晓丽
魏晓丽
《狼图腾》一书间接地描述了西北沙漠化成因——“人类进入草原后,将吃老鼠与兔子的豺狼消灭后,自然生态的食物链断裂,老鼠与兔子泛滥成灾,导致草原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金融生态与自然生态一样,也是具有自我调节机能和调节极限的体系。外力的影响一旦超越了其自调机制,或完全取代了其自调机制,金融生态就会失去平衡。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我国的民间金融是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基础的。因此,民间金融是为解决特定地区内和特定时期内的经济主体对生产和生活的资金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是一种“内生金融”和“草根金融”。对未来的中国经济来说,民营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十年里,政府部门经常鼓励银行们借款给民营企业。然而,实际上,这一进程非常的缓慢。而民间金融最大的贡献是资助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简单地看,中国民间金融存在的方式以三个区域的三种形式为代表:
浙闽模式:先富带后富,“富人”帮“穷人”
20年来,我国民间金融最早产生在经济市场化改革先行的浙、闽、粤地区。这些地区市场机制的作用较强,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展灵活多样,对资金的需求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急、频、少、高”的特点,同时,由于金融业尚未大规模推进市场化,金融机构仍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常融资渠道狭窄。民间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金融服务的不足,相应分流了银行的一部分放贷风险。民间金融以提供短期信贷为主,很少有中长期借贷,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私营经济。这种以间接信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民间金融是东南沿海地下金融的主流,被称为“浙闽模式”。福建、广东、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更是我国民间金融发达的省份。“浙闽模式”是民间金融领域运作最成功、活动最频繁、规模最庞大的形式,甚至全国民间金融在浙、闽、粤的集中度会达到60%。能够满足个体经济发展快,20多年来,“浙闽模式”的民间金融有点类似“先富”带“后富”、“富人”帮“穷人”的味道。
晋陕模式:手续简易、急剧膨胀,违背宏观调控
早在几百年前,山西商人已经开创了中国金融、银行的历史,西北票号已经名扬海内外。西安、太原、宝鸡等城市金融基础比较好,受西部开发尤其是仅几年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的影响,投资机会的增加已经超过金融支持的力度。因此地下金融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民营企业直接向社会非公开集资,集资方式包括股权式、债权式、信托式、存款式等等。据山西监管局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山西省民间融资规模大约在50亿元左右,2004年底陕西省的一个汉中市民间融资规模大约在10亿元左右,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6.1%。交易方式有信用、抵押和担保三种,其中信用融资占总额的80%,抵押和担保占20%
晋陕模式民间借贷急剧膨胀,出现畸形发展势头:借贷方式由暗到明,手续简易;借贷规模由小到大;民间借贷主体由少到多;借贷利率和借贷风险由低到高。尤其是我国西部的资源大省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更容易重复建设“泡沫产业”和高耗能污染项目,容易抵消来之不易的宏观调控成果,更容易引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
东北模式:责权利、借用还不统一
多年来,东北地区一直进行着痛苦的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不佳,传统经济主体仍以第一、二产业为主,造成银行早期投入的大量政策性贷款无法收回,银行呆坏账比率居高不下。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紧缩对东北地区的资金投放;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快速起步,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中间商得到银行客户贷款闲置的资金,需求与供给一拍即合,“对缝”的流行水到渠成。这种“对缝”就是企业转贷。显然,转贷的中间商相当于行使了财政支持的担保公司或互助性的担保公司或商业性的担保公司的职责。一般而言,“对缝”形式下的转贷双方或多方是不可能做到责权利、借用还相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