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美术:贵州文化的瑰宝

2005-04-29余未人

山花 2005年12期
关键词:苗族民间少数民族

余未人

贵州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蕴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贵州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民间美术令人叹为观止。最近,在做贵州民间美术遗产的田野普查中,参与者们都觉得这份遗产无比丰厚,调查中兴奋点不断。

美不胜收的贵州民间美术遗产

丰富性: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9个民族成分,32个民族,1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左右;而贵州又是我国惟一一个在高原上没有平原的省份,这种高原山地的特性,决定了每一个民族居住十分分散、文化呈多元性、封闭性。仅以苗族为例,就有三大方言区语言互不相通,还有130多个支系,支系之间过着不同的节日、服饰差异或大或小。

独特性:贵州的民间美术事项中,处处能见到文化底蕴厚重的、独特的“这一个”。汉族地区民间美术所受的主流文化影响是儒、释、道,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却远离了这些主流文化。比如汉文典籍中,龙是至尊无上的皇家的象征,普通百姓如有涉足,会招来杀身之祸;而苗族服饰中的龙纹样很多,还可以千变万化为水牛龙、鱼龙、蛇龙、蚕龙、蜈蚣龙……龙只是一个普通的、带有神性的吉祥动物,可以绣在衣裳上或是用来做各种装饰,没有禁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遗产在材质上也独辟蹊径,比如水族地区有一种烟盒,是用一个完整的牛睾丸制作的——把牛睾丸外皮用硝水熬制好,然后用牛睾皮包裹泥坯绑牢,将花纹外模紧紧套压在外面,置于通风处阴干。瑶族地区的烟盒,还有用羊睾丸制作的。这种独特的材质让外界匪夷所思,但它是物尽其用,不干不燥,大小适中,这是民族智慧的产物。

原生性:贵州高原因为大山的阻隔,得以保存了一些基于农耕文明的原生态文化。它们不是遗产,还是活态文化。至今有一些大山里的村寨不通公路,或是只有村民在21世纪才自建的、晴通雨阻的乡村路。那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都因袭着祖先的习俗生活。比如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至今大多数人没有走出过大山,妇女发髻高耸,十分典雅,但她们挽髻时仍用猪油涂抹。2加4年过吃新节时,男子吹芦笙;女性中,84岁的老太太与四五岁的孩子、花季少女、背小孩的母亲,人人穿盛装、戴银饰跳锦鸡舞至深夜。其间有一系列民间美术的自然展示。

唯美性:这在少数民族女性中显得特别突出。她们的生活圈子窄小,服饰制作是她们人生的最大追求,所以习艺特别虔诚。精湛的技艺是她们在精神上与逝去的祖辈沟通的重要渠道。从五六岁开始,就由母亲、外婆对其传承刺绣、挑花、纺织等技艺,针脚要平整、匀称、细密,好些姑娘不参加田间劳动,就是为了保护一双光洁细致的、善于刺绣的手。民谚云:“要得姑娘巧,花线当马草”。一位老画家在下乡写生时,有布依族姑娘向他请教正在刺绣的花样配色,他随口说了。姑娘又反复配,并征求同伴的意见,最后在图案中配上了一绺桔红色,其亮丽、其美感让画家震惊。他说,我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对她们表态配色了。

濒危性:贵州民间文化的原生性也导致了它更具濒危性。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变迁是缓慢的、渐进的;而在这些原生态文化保存至今的地方,却会在一朝通电、通电视、电话、通公路以后,紧闭的山门忽然大开,外来文化洪水一般迅猛涌入,山民们没有任何抗御的准备,传统文化往往呈跨越式消失,消失的速度惊人。他们与大千世界忽而就连成一片了。另外,因为大山里的医疗条件、生活条件差,老艺人从艺谋生艰难,去世的年龄偏低,这也使得传统文化的濒危性增强。

民俗学分类法的一次实践

经过一些实地考察,笔者初步考虑的分类原则是:1、充分重视民间美术蕴含的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强调人文因素;2、民俗是民间美术的母体,每一件民间美术作品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内容,民间美术是民俗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离开民俗,民间美术就失去了灵魂。所以,我们考虑以民俗为中心来分类。3、从民间美术自身的特点来看,民间美术诞生的目的在于实用,审美功能居其次。但我们在分类的时候,依然必须观照美术的特点。同时,在每一个类别中,信仰、禁忌、民俗生活使用、制作过程、传承人、代表性细节等都是基础性的、必须纳入的项目。

贵州民间美术遗产可分为8大类。

服饰类:除纺线、织布、织锦是各民族比较共通的之外,其他印染、图案、刺绣纹样剪纸、刺绣、服装、银饰等门类,各个民族都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点,也是各民族及民族中的支系间差异性最大、最纷繁的品种。少数民族服饰蕴含了许多民族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其风格、美感、文化内涵都不一样,所以还需分民族来展示。单将这一部分展开来,就可以汇编成若干本书。这一部分精选的空间最大。

饮食类:与服饰相比,这一部分就显得份量较轻。在饮食类的内部,也不大平衡。最突出的是乡间酿酒,贵州少数民族善饮者众,山寨里家家户户酿酒,各民族有形态各异的酒具、酿酒文化极为丰富。城镇的小吃丰富多样;山里的少数民族烹饪比较简单,而且居住地少有街道,也就缺少街头小吃。

建筑类:因为贵州多山,山间夹水。贵州少数民族建筑多依山而建,也有的傍水而居。加之他们的节日文化特别丰富多彩,这就使得民族建筑别具特色。比如苗族吊脚楼、布依族石板房、侗族的干栏式建筑、鼓楼、戏台,还有中西合璧的洋房和各种牌坊、山神庙、土地庙等。

交通类:这一项从形式上看,与中原地区没有太大差别。交通工具方面,也是舟、轿、滑竿、畜力车等。交通设施方面,就桥而言,石桥、木桥、风雨桥皆有。而非常独特的是苗族的敬桥习俗。在苗族心目中,女子如水、男子是桥,桥架于水上连接两岸、沟通阴阳。所以桥不只是一个交通设施,更是苗族生殖崇拜的象征和实物。黔东南一带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桥,哪怕只是镶嵌在堂屋地面的三条别致的小木板,铺设于田间的一根精心挑选的木棒,也是他们心目中崇拜的桥,年年岁岁的敬桥节和其他一些节日里,都要祭桥。

器具类:山地农业诞生了一些独特的生产生活用具,这些用具反映了贵州山区特有的、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农耕习俗,这也是山外所见不到的。比如有用树疙瘩做成的木质锄头,用以一穗穗收割糯谷的、像小刮胡刀片一样的摘糯刀及袖珍刀架,用马尾编织的斗笠等,这些用具的相当一部分都具有审美价值。

神像类:分为绘画神像、塑作神像、墓地石雕、生殖图腾、傩面具、家神和巫事剪纸等。贵州剪纸与北方剪纸的功能不一样,它不用来直接装饰。除刺绣纹样剪纸外,还有巫事类剪纸,可将它归入神像一类。贵州有8个民族都流传傩戏。傩面具是将人从俗世带往神界的一个标志。贵州主要有三类傩面具:傩堂戏面具、彝族变人戏面具、地戏脸子。

游艺类:贵州山区老百姓艰难而封闭的生活,使得他们的日子特别需要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来调节。贵阳市郊的苗族,虽然紧邻城市,但至今每年还要自己举办或出外参加十余次跳芦笙活动。苗族的

芦笙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歌会、侗族的萨玛节、水族的端节,彝族的火把节,还有傩戏地戏……各民族的大节日往往有数千人、数万人前来参加,民间美术事项特别丰富。

民间绘画:贵州有岩画、百苗图、红岩碑、水书、彝族历史绘画等。《百苗图》是清人用绘画记录当时各地苗族和西南若干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风情的一种图册。与当时官方的《职贡图》不同,民间绘制的《百苗图》好些都没有注明作者,绝大多数还是彩色手绘本,幸存至今。形式上是一图一说。《百苗图》还涉及了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内容极为丰富。水书是水族的、专门用于祭祀、占卜的文字,约有800多字。依据字形的特点又被称为“反书”。

科学性与不足

以上分类方式从民俗学着眼,有它的长处。其一,中国最初的民间美术研究就是随着民俗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民俗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然后才是精神层面。这样的分类是顺其自然的,更符合生活原态和民间习惯。其二,每个门类之间重复的事项较少。其三,这种划分一般读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普及我们民间美术的理念;对于以民俗为中心的分类,一般的普查者(比如大学生)在理解上障碍较少,进行普查时易于记忆和操作。比如,我对普查者讲解时,就让他们记住:“衣、食、住、行、器、像、游、画”8个字。

这种分类法也有它的问题:从图录编辑的结构来看,显得不平衡。服饰类占据了“半壁江山”,而饮食类甚少。服饰类又以苗族服饰最为众多,其他民族相对少些。但这个问题是一个现实存在,似乎采用哪种分类法都不可避免。另外,这种分类也会导致个别的重复。比如傩戏、地戏可归在游艺类,而傩仪等又可归在祭祀类(祭祀我们没有单列),傩面具可以归在雕塑类。其间难免重复。在分类中如何体现贵州高原民间美术的广度、深度、厚度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

2005.8.12.于夏威夷大学9.30.修改

说明:

1.笔者曾经拜读过一些前辈、专家的民间美术分类法。例如:钟敬文、王朝闻、张道一、邓福星、潘鲁生、唐家路等,还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冯骥才主编),《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民间美术》(孙建军主编)等。

2.在贵州民间美术分类方面,中央美院的乔晓光先生曾给予我们具体指导。

3.此文是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化艺术研究院召开的中国民间美术分类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猜你喜欢

苗族民间少数民族
苗族蜡染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高人隐藏在民间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高人隐藏在民间
苗族老照片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