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经典MEILI相机
2005-04-29洪顺华
洪顺华
顶级机的理念
一架设计新颖、制作精湛的“MEILI”(梅里)中片幅相机2005年5月横空出世题图。这是一架注重焦平面精度的中画幅相机,由杨嘉华先生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基础·积淀·契机
杨嘉华先生不否认对阿尔帕相机设计结构方面的吸纳和取舍,他说,一个结构合理和造型美观的外表必定有其科学的道理,那就是方便摄影人的操作,在这原则上,再变也是百变不离其宗。众所周知,阿尔帕相机的至尊地位表现在它的价值,但1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难以推广。阿尔帕的精髓是其结构精干,用料考究,制造装配精度高,做工精美,完美的组合,成就了阿尔帕在相机制造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打造一款具有阿尔帕品格和素质的相机谈何容易,面对杨嘉华工作室桌子上的“MEILI”相机,不由让笔者刨根问底,追溯缘由。杨嘉华先生早年就读于汽车工业技术学校,学习了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等方面的正规教育。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并进修了机械设计原理,由此奠定了他的机械设计方面的基础。1979年上海画报社成立四年后,成为首批的应聘职工,在上海画报社最初的工作是对照相器材设备的管理和暗房作业,在此期间,接触到大量的专业照相机和附件以及暗房设备,善于进取的他,专门进修了化学工业(显影化学)和摄影大学专科,最终成为暗房制作、翻拍放大、摄影、编辑于一身的专业摄影师。所有这些成长和经历,为日后的相机设计制造打下了基础。
如果没有对摄影的爱好,没有对照相机的热爱和痴迷般的研究,单纯地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去造相机,那将是一个勉为其难不得已而为主的职业行为,难以铸就成果。然而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可能听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去安排生产,这便是体制制约发明创造的诟病。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主导,股份制、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等,使我们社会的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丰富多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民间资本以及个人知识产权的运作模式,就成为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MEILI”相机应运而生就更显得顺理成章。其实,杨嘉华先生在1989年就曾仿制过一款与Sinar-P2相同的4英寸×5英寸专业技术相机,当初中国很少能见到此款专业相机,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就凭借着几张相机的说明书制造了3台与P2原理结构相似的技术相机,该相机位移设计别具一格结构复杂,特别是机身不脱轨结构采用圆弧形滑动式轨道设计,由于当时没有AUTO CAD辅助设计和数控机床,设计和加工难度可见一斑,但对当时市场前景不明朗,并没有付诸批量投产,笔者有幸看到样品实物。
理解与创新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阿尔帕相机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只有深刻挖掘和探究,才能建立一架相机的设计理念,明确构建相机的立意。杨嘉华先生说,如果单纯地仿造阿尔帕相机,在当今加工上并没有什么难度,如果要搞清阿尔帕相机的设计理念和原理,不进行解剖和动手制造,单凭想象就不可能做到。然而,没有人舍得一台价值10余万元相机供人拆卸研究,再说我的目的更不是要去克隆人家的产品。
从一些支离破碎的介绍文章以及朋友那里见过的阿尔帕相机,盲人摸象般地画草图,分析该款相机结构和设计思路。投入精力与财力进行开发,能否实现商业运作对于杨嘉华来说也是一个未知数。针对?35相机在数码相机割据下的衰败颓势,小型中画幅相机的局限性和日益暗淡的前景,开发一款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精美坚固的中画幅经典相机,会迎合一些对传统影像有苛刻要求的人士,成功与否,权作一次对市场运作的实践和个人能力的体现。
以往能够拍摄6×9画幅的相机很多,为什么不参考蔡司伊康、莫斯科5型或者是贝萨,分析结果显示,皮腔型相机虽然具有折叠、轻巧特点,但是不能更换镜头,况且结构因素不能做到高精度,而贝萨相机年代久远,所能交换镜头更是难觅其踪,失去开发意义。而开发阿尔帕相机也决非易事,其结构看似简单而不简易,只有在设计制造过程中才能逐步解读它的含义。当然,阿尔帕也有缺陷,诸如后背不可旋转,镜头偏轴有视差等,但阿尔帕的成功在于取舍和包容性,结构简单与精密,形成它自有的文化内涵。
对于“MEILI”相机的设计,对角线的尺寸与机身开口孔径,只有通过AUTOCAD软件的模拟才能捉摸确定,尤其是镜头光路通过机身的走向和最终定位结果,是实现相机精度的关键之一,如果靠传统设计,只有加工后才能验证,难免于重复实验,耗费的经历和财力可想而知。在设计中为了兼顾不同焦距镜头对机身空间定位通过AUTOCAD进行反复斟酌和平衡,最后找出最合理的方案。
相机调焦筒部分的设计十分复杂,许多同类型相机由于考虑到设计难度和成本预算,有意进行规避,而″MEILI″相机的调焦机构则是杨嘉华先生的原创,符合正规的照相机镜头调焦筒的设计,达到了专业相机调焦系统的设计要求。
在有限的空间内,只有实现最大的延伸量才能适应不同焦距镜头的互换余地,既不能摇晃又要有阻尼,在如此小的调焦机构内共使用了8个环,包括正反牙多头螺纹套筒,同时保证了较大镜头后组在调焦筒内运动,实现了一头伸出同时又要一头缩进的功能,该调焦机构可以适配47~150mm的快门镜头,使用65mm镜头最近摄距可以达到0.65m。如果用47mm广角镜头最近摄距可以达到0.4m。
其次设计广角取景器也是一道坎,有相当的难度。为了避免使用代用品,取景器从光学镜片到镜筒部分进行了从内到外的设计,为了消除像散以及空间距离产生的模糊,采用5片光学透镜并施以多层镀膜工艺,经过多次试验终获成功,共设计了两款,视角达到90°与120°,并采用12头多头螺纹对后组景片进行屈光度调正,视场明亮清晰,在国内市场也属不多见的。
在设计“MEILI”相机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使得设计精度和部件之间配合实现了计算机总装后的模拟预示,从而根据显示结果实现精度调控。
在原材料的配备上,相机主体部分采用日本白铜精密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镁铝合金(A7000系列相当与GB3190 LC9),充分考虑到金属材料的抗拉强度、延伸性、坚硬度、耐腐蚀性以及加工特性等,手柄部件选用高档红木材料以显示坚实耐用和典雅。
“MEILI”相机技术特点
这款以梅里雪山命名的相机可以使用传统的快门镜头,并匹配玛米亚RB67相机的6×7和6×8的后背以及6×9的骑士或林好夫后背(需改制)。特别是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因素,选用玛米亚RB67相机后背物美价廉,市场拥有量大,可以随意更换片芯的开门式设计为快速摄影频繁更换胶卷提供了可能。
“MEILI”相机的金属切割过程全部实现数字化,为了绝对保证机身结构不变形,决不采用压铸和;中压制造工艺,就连调焦机构的外框都是由整块金属材料镂空成形,在结构内部还设计了应力分散结构,再经过多次的时效热处理以确保加工部件的稳定性。相机铭牌的字体也是由数控机床雕刻而成,在细微之处也精益求精。为了使相机发黑部件达到一流水准,在材料选择上、打磨工艺以及装潢上费尽周折,最终形成一整套独门秘笈。
“MEILI”相机只做了5台样品已经被好友订购,接下来具有拍摄6×12画幅的型号设计也即将完成。杨嘉华先生又投入到相机卷片自动定位的设计,这在国内个人制造相机后背中是没有的,以往只是利用看“红窗”定片,新的相机一旦应用这个结构设计,那么就根本解决了依赖进口相机后背的处境,不仅进一步降低用户的资金投入,还使摄影更加方便快捷。问起杨嘉华先生此款相机与ALPA相机有何不同,杨先生说:“ALPA相机在同类中属最好的这点不容怀疑,我本人也想有一架。它的价格与品牌以及相机本身的品质都是值得拥有的。而MEILI相机是不能与之直接相比的,除了品牌等因素以外,主要体现在相机配套链上,如镜头后背加工细腻度综合精度等,特别是超广角镜头58mm焦距以内(含58mm),虽然是6×9画幅也应加中灰镜,否则也会发生像场照度不均匀现象,如果曝光不足会使画面发闷色彩灰暗。MEILI相机的出现还只是个人喜好的探索,是一个摄影人‘不务正业的行为,如果要成熟还有许多路要走,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至于取名梅里(MEILI)是因为我多次拍摄梅里雪山的经历,大多数摄影人想必都知道这座神山。”
杨嘉华的个人经历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的个人爱好又决定了与照相机结缘,他说,爱好与事业结合那是人生最大的幸事,现在有不少摄影人和我一样也在研制各种专业相机,这是很不容易的,也算是我的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