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者感言:数码照相机发展真快
2005-04-29董太和
董太和
有感而发
《中国摄影报》2005年8月2日的第6版刊出蔡群君的《数码相机真的发展很快吗》一文,读后有些遐想。蔡君是位操作快门和胶卷多年的职业摄影师,对传统相机理所当然具有深厚的情谊。这一点每个拿了几年相机的人都会有的,特别是在对用了几年的拍过自己许多得意杰作的旧相机——旧虽旧,总是难分难舍!于是供奉于案头,时常向朋友得意地介绍:××认为拍得很好很美很生动的那张照片就是用它拍的!所以蔡君这篇大作写得很有意义,其对传统相机的拳拳深情和对数码相机功能的置疑,都是说得有理有节的,而且耐人寻味。
恕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自己从12岁(1928)开始把弄“矮克发(今名爱克发)”和“勃郎尼”两种方镜箱和“仙乐软片”及“万利软片”起,这七八个年来的形形式式相机几乎都有幸触摸过或置备过,也接受过国内外几种相机设计和工艺上的咨询和顾问。所以也算得是相机业界的一个老得朽不可雕的枯木,因此对传统相机当然更是情有独钟!
10年前,我在所写的几篇谈论相机前瞻的文章中,对数码相机的发展还有保留态度,但形势不饶人,自己的兴趣也迫使自己去接受近在身边的新事物,我也反思近几年来世界几大相机厂因数码的出现所受波折的现状。我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地对身边的摄影术来个新认识、新思维、新追求、新肯定:数码相机真的发展很快,而且跟得上时代要求!
10年前,我闲散地出门总是肩挂个135单反,后来有些力不负重,五六年前改在袋里装个最轻小的理光刚,这两年愈益气力两衰,就改带一个名片式的卡西欧Z55出门,老花眼看2.5英寸显示屏多轻松!
蔡君文内“从用途看,数码仅仅在新闻和需要‘快的场合最有优势,……”这段话是有些偏颇的。从古至今,所有摄影者和被摄影者,莫不想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拍摄的成果,前者是想及时看到自己的光影杰作,后者是想提先欣赏自己的英姿风华(所以婚纱影楼宁可斥巨资买个中幅数码机背,以便当时从电脑上看到大样片直至修改到双方满意为止!)。所以摄影要“快”,可说是全社会的普遍要求,并不只限于特定场合。40年前在照相馆拍照要一星期才取件、30年前要3天才取件,到今天,人们在数码显示屏马上可看到要看的一切,满足渴望“先睹为快”的要求,不亦宜乎?!我想作为职业摄影师的蔡君,一定会在天天听到的“早点好勿”、“快点好勿”、“我要加快”的请求声中乐意地满足客户要求的,而且这种“快”的普遍要求,走遍天下都是一样的。
以卤化银感光材料为主的传统相机,已经存在?60多年了,没有感光材料,是无从谈起相机的。传统摄影技术发展已经相当完备。从一般人使用的普通傻瓜相机,到摄影爱好者使用的可换镜头的单反相机,再到专业人士使用的专业相机,应有尽有。胶卷也有黑白片、彩色片、负片、反转片、业余片、专业片,五花八门,适合不同的需要,适合不同的人群。据统计,中国2003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相机生产国,年产相机4500万部(其中大量是低值的用后即弃的一次性相机、外资设厂的出口机等)。五六十年前化八九十元大洋买架相机是要小心使用作为传家宝传之子孙的,现在则是不足为奇了。经过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的传统相机拥有的数量大约2205万台,而这两年来的数码热潮更使人们希望“鱼与熊掌”的兼得。
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传统摄影术的后期作业(冲洗和彩扩)的时间虽已缩短到20几分钟,但人们仍嫌其不能即拍即见(宝丽来虽可“拍立得”,但和160多年前的银版法一样,不能复印和放大)和不能直接电讯传输两大缺陷的存在。
航空业早已由螺桨机进入喷气式航天机,与之相比,摄影业在基础原理上实在少有变化。于是业界不得不急起直追,“上下而求索。”经20(上世纪60~80年代)的研发,于是有数码相机的发明。
从1995年重达1.5kg号称“电老虎”的柯达DCS420的7.5M像素数码相机到今天重仅1OOg多一点的三星V700型2.OM像素的照相手机,在时间上恰是相差10年,这既是数码相机本身发展“快”的现象,也是数码相机给予人们对照相要求“快”的一种新贡献!有个统计数字说,2004年全球照相手机的销量是数码相机的3倍,多惊人呵!
数码相机市场旺发的原因,就在于它适应摄影者心态上的最基本要求一个“快”字(恕我不谈数码科技上的其他功能了,当然个人购买力提高也是一个基本条件)。更何况家用电脑的普及,两者配合,可说是珠联壁合、相得益彰;数码照相后期作业的方便性和廉价性,更使人们趋之若鹜(至少在中国这两年来就是这样的)。
蔡君文内也提到“宝丽来背”。据说宝丽来的发明是来自这样的传说故事:1944年夏天,宝丽来公司的创办人埃得温·蓝德夫妇带着他们的小女儿到(美国)西部的新墨西哥州度假。当他们把胶卷拿去冲洗的时候,埃得温的小女儿抱怨说:唉,为什么要等上一个星期才能看到照片,我想马上就看。一句话触发了埃得温的灵感。1947年,第一台宝丽来“拍立得”即时成像相机摆上了柜台。从此,宝丽来的辉煌延续了近50年,一直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公司之一。所以,宝丽来的发明和发迹,以及后来为影楼座机而配用的“宝丽来背”就是冲着传统相机取件之慢(我这里是指;中洗过程,而不是快门的“咔嚓”时间)而来的,相对而言,它也成为世界500强之一。然而当数码相机一问世,它的“拍立得”优势尽失,业务就急遽下降,股票就由1996年的每股60美元连年下跌,不得不于2007年底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股票停牌后只值0.25美元(场外喊价低至每股0.09美元还没人要)。不也惨乎!此乃数码相机能立显实像必具的回放功能,扫尽拍立得之优势所致也。虽然宝丽来也在世纪之交时,急起直追,与人家合作搞了几只低档数码相机,惜为时已晚,挤不进市场!
遐想和依据
下面是我认为“数码相机真的发展很快!”几点遐想和依据。
当我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头戴破落桂冠、执帚“斯文扫地”的“美好”困境下,在红宝书掩遮下,偷偷阅读漏网到手的科技杂志时,模模糊糊得知国外有个实验室在开始进行“电子照相”科研时,还认为这是异想天开——要拍照非有银盐感光材料不可,别无他法!但在偷读中也使自己开了窍,微电子学中的“CCD电荷耦合器件”这个半导体器材可替代未来一代相机中的软片,不亦奇乎!后来想通了,CCD的光电学现象当然可产生相当于硝酸银的光化学现象。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类进入称为“高速公路”的信息化社会,人们发现电脑、芯片、数字化、软件程序天生就是为数码相机发明作准备的。换句话说,信息化用的器材是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到了我可以堂堂皇皇读书、进行科研的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这一年宣布正式推出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软片的世界第一台大名为MAVICA的数码相机,从此成
了数码相机的滥觞。虽然这架数码相机因当时影像压缩,半导体储存尚未成熟,画质也不理想。而且从结构和功能上说,它只能称为“静态摄像机”,还不够称为“数码相机”的资格。可是,它到底是揭启了数码照相机出现于人世间的序幕,值得大赞大颂,这是世界摄影史中又一大盛事,媲美于公元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1789~1851)发明的「银版摄影技术」。至于数码相机优胜于传统相机的种种特性,和传统相机也有胜过数码相机的长处,已成为老生常谈主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的是,青菜白菜各有所爱。也因此世界各国有众多的相机收藏家(馆),目前当然以有160多年历史的老古董和渐变成新古董的传统相机为主。至于数码相机,它正在方兴未艾,随时随处都可买到,尚无作为古董收藏的趋势,但爱好者也大有人在,例如国外已有人乐于收藏起已难寻觅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旧数码(大多产量很少)。相机收藏完全可分传统和数码两类,犹如照片的黑白与彩色在比赛展出不相容的情况一样。最近我在杭州电视台收藏栏目上听一位相机收藏家“现身说法”地说:“数码相机是没有收藏价值的。”这一说法是不足取的,是对收藏作为的误导。今日的数码相机,百年之后何尝不是古董呢!
1989年底的海湾战争中,外国媒体利用数码相机直接通过电讯所作的新闻摄影快速报道,使全世界都传诵着“这些照片是用数码相机相传过来的”的赞扬声!
索尼的MAVICA问世之后,日本大小相机厂纷纷开发数码相机,而美国柯达公司更是慧眼识英雄,感到他的感光王国的霸主地位即将动摇,就在1995年旧金山高层会议上经过深入分析、全面评估后作出断然的决定:成立名为「柯达数码科学KODAKDIGITALSCIENCE」这个新部门,统管和加强全部硬件和软件数码成像业务,同时也与有关行业合作(柯达早期产品售价12000美元、6.2M像素的DCS460数码相机即是利用尼康F90机身和镜头的合作产品,与佳能也有相同的合作。)。从1996年起致力于贯彻这个决议和概念;并要求适当地规划感光材料业务,使之仍尽可能保持年销量135亿美元的水平。
所以柯达的转轨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够有判断力的——预先估计到他和日本四大相机厂闭门10年,共同秘研于1996年初上市的哄动一时的APS这个换汤不换药的相机系统承担不了现代社会对摄影术的新要求,而转向到数码相机这个划时代的主流。
从近3年数码市场来看柯达,一方面它力争保持世界影像产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一方面在日系数码大军重重包围中,孤军浴血奋战(例如它的美国小兄弟惠普HP公司最近宣告退出在亚太地区和中国的数码市场),有些招架不住了。特别是它的多个在上海生产的EasyShare数码相机身上都刻上了英文“美国产品、日本设计、中国制造”的字样,更显示着日系数码技术力量之强大。近5年来中国相机工业已有可观品种的数码相机上市,但在进口相机的重压之下,销量一愁莫展!
宝丽来的失败就在于它没有能及时注意到“潮流”的遽变!
传统的脚步
如果假定利用已经成熟地存在的电荷耦合器件(即省去对CCD本身的研究时间)来研制数码相机的工作是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话,那末到80年代初就完成具有实用意义的索尼MAVICA,费时20年。
虽然时代不同,时代的科技和社会文明也不相同,但我们仍可就对等的条件对利用CCD的MAVICA与利用已存在的硝酸银的达盖尔银版照相法作一研发时间上的对比,看看谁发展得快。
从公元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的医学教授舒尔兹(1687~1744)发现溶有硝酸银的溶液,曝光几分钟会变黑的现象,到1839年法国画师达盖尔利用硝酸银的光化学作用完成他的银版摄影法,历时一百年有余,这是卤化银感光材料的第一阶段。这个结果可说是这一百年中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为研发摄影法逐步摸索前进的结晶,这是摄影史上的最原始也是最艰辛的开创性历史过程,能不令人感铭他们对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贡献,而且达氏还放弃他应得的专利向全世界公开他的技术!可贵也。
但达盖尔银版法的图像是成像在磨成镜面的镀银版上的,所以图像左右两侧恰与原物相反的,因此从一个侧面看来是负像,但从另一侧面看来则成正像。如要显现绝对正像,则应在摄影光路上加一翻转棱镜。达盖尔银版法的图像不能复制,也不能放大。
这些先天性的缺陷,使达盖尔法在英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尔(1876~1857)1851年发明的胶棉湿版摄影法问世后,即自行消失,无人使用,是为第二阶段,历时20年。
胶棉湿版法须先摄咸玻璃版负像,再转印纸上成为正像,而且可以复印和放大,图像细致,再加价格低廉,因此受众乐用,从而留下了很多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从此我们一直沿用这样的负片—正片摄影方法至今。
但湿版法感光材料必须在湿态时现调现用,否则感光性能极差;于是又经众多学者多方研究,于?880年发明感光速度快速的溴化银明胶干版法,取代了自1851年以来风靡一时的胶棉湿版法。是为感光材料发展的第3阶段,历时30年。
为便于携带和使用,又经20年的研究,于1900年成功地将1880年用的干版改装成现代使用的胶卷。是为第4阶段。
卤化银感光材料的发明,由1725年硝酸银因光变黑现象的发现,到?839年达盖尔银版法的完成,共历时100年有余,是研发数码相机MAVICA的5倍时间,到1900年完成胶卷包装的形式,共历时175年,相等于第一架数码相机(MAVICA)研发耗时20年的8.5倍。所以我说:数码相机真的发展很快。
由20世纪初至27世纪初的100年间,胶卷发展上出现的新性能、新配方,并不改变卤化银在感光材料上的主要地位,故这里不介绍各种胶卷的分类了。
在介绍完卤化银感光材料研发简史之后,我们还应一提法国退伍军人、石印商涅普斯(1765~1833)在研发摄影方法上的功绩。涅氏经10多年的研究于1826年用涂在锡版上的沥青薄膜摄录下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次也是第一张用“光”记录的自然景色《窗外景色》(又名鸽窝或谷仓),开了摄影术的滥觞。经历170多年风雨后的这张古稀文物,2002年经一家美国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检测和整理后,现收藏在美国奥斯汀大学。
数码相机发展快,淘汰亦快
数码相机真的发展很快的现象,还表现在它在短短5年时间把根深蒂固的传统相机挤出市场,多个百年老厂被逼得破产,多少家新厂却又因激烈竞争而闹亏损(因版面有限,这些问题从略)。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无法逃避的必然结果。
我综览了一下,国内有影响的摄影杂志,从封面到内页,自2003年全是数码的广告,传统的可说是已告绝迹。而抢镜头的摄影记者哪个不是只只数码?!
走进我国大中城市的电脑城、数码港,可看到银光熠熠
或铁黑可爱的难以记住牌名的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有贵有廉的数码相机。究竟有多少型号,且看下面的统计。
美国《数码摄影评论Digital Photography Review》自1995年起至今,即对除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外的世界比较著名的24家数码相机厂自1995年起所产机型数量进行逐年逐月逐厂的跟踪记录和尽可能的技术资料供网上查阅。兹综合它的统计如下:
1995年初至2004年底整个10年间,列入统计的24家相机厂共生产620种机型,即1/1995;4/1996;11/1997;34/1998;54/1999;63/2000;95/2001;97/2002;110/2003;151/2004。10年间由第一年的1种,发展至第10年的151种,这是多快的发展速度。不论那个年代的传统相机的发展速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这24家在?0年内的各自发展机型的统计数为:爱克发7;佳能62;卡西欧37;康泰时2;爱普生13;富士64;惠普24;JVC.2;柯达60;柯尼卡8;柯美10;京磁(雅西卡)15;徕卡5;美能达27;尼康43;奥林巴斯63;松下19;宾得29;理光10;三星18;三洋8;适马2;索尼74;东芝18。
再来看看2005年1至7月13家厂的新产品记录数量为97种。分月的数量为:1/14;2/45;3/2;4/5;5/17;6/9;1/5。如果按此比率速度则2005年全年将达166种。比之前?0年数量最多的2004年的151种又多了15种1这13家厂的各自数量为:理光3;宾得8;奥林巴斯9;索尼9;柯达13;佳能5;柯美8;卡西欧5;三星了;惠普7;尼康10;松下9;富士4。
数码相机发展真的何其快也1然而发展如此之快,淘汰却也如此之快。再引一个统计数字于下:
到2005年7月底,据美国《数码摄影评纶》统计,24家数码相机厂的“在产数/停产数”为:爱克发0/7;佳能31/36;卡西欧27/15;康泰时2/0;爱普生5/10;富士49/19;惠普25/6;JVC.0/2;柯达39/35;柯美39/11;京磁(雅西卡)14/1;徕卡2/3;尼康34/17;奥林巴斯57/16;松下28/0;宾得33/5;理光3/5;三星2 7/5;三洋7/1;适马2/0;索尼26/56;东芝18/0。总数为在产数462和停产数250,即10年另了个月之间至少生产过712种数码相机,平均每年为77手中。
如以160年作为传统相机的发展概数,其间究竟生产过多少机型,从未有过明确的统计。姑以美国《MCKEOWN′S古珍相机价格指南》1992~1993年版的“导言”内所说的那样“本版的相机照片总数已达3000张”,再加未列入其内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机型数宽作为1000种,两共4000种,则平均每年为25种。相比之下,数码的机型数要比传统的约多3倍!而数码相机(若包括照相手机)的普及率更非传统相机所能望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