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下的水晶球
2005-04-29张瑞伶
张瑞伶
阿曼如同一颗隐匿在沙漠中的水晶球,闪耀着精致与灵性的光芒;靠近它,更能从水晶球里见识到一千零一夜的神奇与惊喜。
在阿曼苏丹王国的中部群山间,隐藏着一些土黄色的石头建筑,与背后的巨山连成一片,高高耸立在山巅、倚着山坡起伏的屋群,乍看以为是废弃的鬼城。这就是300年前的古城米斯伐谷(Misfah Labreein),已经老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疯狂黑罩衫 婚礼
随着弯曲迂回的小径走进城内,狭小的石头巷弄间,急遽升降的阶梯上上下下,墙上攀垂着红花绿叶,光线撒在整个黄土岩壁的村落,出现了耀眼的金色光芒,到了尽头深处,眼前竟然是一大片绿色的棕榈树林。
城里正在准备一场婚礼,我们来到新娘家做客,没想到却遇上一群疯狂的黑衣女郎。阿曼姑娘的五官轮廓分明,大眼睛翘睫毛,稍稍妆扮一下就非常迷人。她们随着音乐,失神般疯狂摆动,黑色的罩衣下,若隐若现地透映出鲜艳的服装。不跳舞的人打拍子应和,舞曲段落间,她们用力吹口哨,并疯狂地呼喊“穆罕默德”,表示对新娘的祝福。我也被拉到中央,跟着使劲扭动身躯,但我实在无法像她们如此轻盈地扭动,好几次差点跌倒。
可惜这美好的记忆无法用影像保存下来,因为阿曼女子不轻易拍照,况且我们来自异国他乡,专业摄影机的大镜头更让她们害怕。婚礼中,新郎还派“专员”盯着我们的相机。
休息的时候,有人端上一盘甜点“哈瓦”。哈瓦是地道的阿曼甜食,外观看似浓稠的咖啡冻,其实用了大量的糖、椰枣、番红花、小豆蔻、杏仁、坚果与玫瑰水持续加热搅拌而成。挖一小块放入口中,所有味道全化在舌尖上,口感类似柔软的甜枣糕,却能轻易用舌尖品尝出各种香料,据说苏丹的母亲(皇太后)每次出国都会随身携带。
地洞内织布 古村
为了赶路,我们不得不离开外冷内热的米斯伐谷城,车子在古城外奔驰,城中庆祝婚礼的低鸣歌声,缓缓地从背后追来,我好像走入天方夜谭的故事中,成了时空交错的闯入者,窥探灰黄古城下的缤纷,也钻进了谜一般阿曼女子的黑纱面罩内,感受到她们包裹不住的青春热情。
邻近有不少古村,古老的制陶与编织技艺仍旧在进行着,但能按照古法编织布匹的老先生,全阿曼仅剩下3个,其他都已化为沙尘。有别于一般坐在椅子上的织布方式,这里是在地上挖洞,洞的宽度大概仅能容得下两个人,织布机的高度差不多到胸前,然后站在洞内织布。
另一个小镇西瑙,正举行热闹的动物集市,主人牵着羊只满场走,像在走秀。黑衣女子戴着有如蝙蝠侠的面罩蹲坐着,穿着白袍的男子东摸西摸,检查羊只是否健康,看上眼的,便与带着面罩的黑衣女子议价。这些黑衣女子都是贝都因人,可能因为在沙漠中生活久了,看起来比男人更健壮强悍。
黄漠连天际 惊险
我们再度上路前往东南部瓦西巴沙漠,我想起遥远的古阿拉伯故事中,有个以香料贸易致富的乌巴城,被淹没在沙海之下。传说当时乌巴人民奢华放荡,不相信阿拉真主,阿拉一气之下,毁灭了这个怠惰之城。沙海掩盖了一切,没有留下痕迹。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科学家实地考察,才发现乌巴真的存在过,就在黄沙漫漫的阿曼沙漠内。
车子在沙海中奔驰,广袤无垠的黄沙绵延了8000平方公里,几千年前这里曾是尘世中的乐园,不知经历了何种巨变,水源消失,绿树枯垂,肥沃的土壤与富庶城邦,化作死寂沙尘。还好,观光客们乘坐的四轮驱动车发出了叫嚣嬉闹的声音,沙漠摇身一变成了捣蛋的家伙。大家坐在车上,飞驰在沙海间,高约六七百米、几近90度垂直坡度的沙丘,加足马力、深踩油门,俯冲直下,车内的人像被抛出空中,发出惊声尖叫,然而沙漠却像装了灭音器,把吵破天的叫喊全吸入沙海里。
贝都因家园 沙漠
这看似荒无人烟的地方,是贝都因人与骆驼的世代家园,车子行经一处黑帐篷,我们受邀入内喝咖啡。园主一家人在沙地上升起营火,大家围着火光喝咖啡。男主人家中刚添了婴孩,母亲抱着熟睡的婴儿,面孔在明灭不定的火光映照下,显得十分温暖慈祥。
阿曼的贝都因女子不蒙脸,却带了个面罩,只露出双眼与嘴巴。他们一家穿着整齐,男主人与孩子的白袍没有半点污渍,女子的衣服也很华美。导游说,在阿曼的贝都因人都算富有,拥有羊群、骆驼,小孩们都受教育。男主人则说,他们世代居住在沙漠,已经习惯了,不想搬到城市居住,沙漠安静,住起来很舒服。
静谧驼铃声 梦境
回到夜宿区,这在波浪起伏的沙海间搭建的几幢帐篷,就成了沙漠旅馆。旅馆没有豪华的设备,但有最棒的环境——静谧的黑夜中,聆听观赏着当地人唱歌跳舞,外国游客们边聊天,边品着红酒,广阔的沙漠看起来空无一物,却使每个游人适得其所。
我选择僻静的角落,赤脚踩在冰冷的沙海上,让柔细的沙子慢慢渗入指缝,接着平躺在暗夜的沙上,思索着沉睡在沙海下的,是不是传说中的乌巴古城。朦胧间,从无际的沙漠远端,依稀传来叮叮当当的驼铃声,仿佛千年前的骆驼商队缓缓走来,那应该是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