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的国家化与国际化
2005-04-29刘金惠丁晓英
刘金惠 丁晓英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1.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内因。会计作为一门专门技术方法,其主要任务就是将各种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对相关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最终生成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正是由于会计有很强的技术性,因而使会计拥有天然的国际化的本性。相应地,作为会计规范化的结果,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性规范,其规范对象主要是会计实务。美国两位著名会计学家利特而顿和佩顿在1940年曾提出,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改良未来实务的指南,它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事物相吻合。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合理性。承认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就意味着会计准则具有其协调的内在必然性。
2.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外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化提出了不容置疑的要求。这种必然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的出现所引起的具体的对内、对外的会计问题,都与国际会计领域发生关系。对内的会计问题包括:结转价格、外汇风险管理、预算、经营状况评价和资本预算等;对外的会计问题包括:合并报表、外币折算、通货膨胀会计等。这些问题都面临着跨国公司所涉及到的国家之间的差异,需要具体解决办法。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有权威性的、世界公认的会计准则。(2)国际投资活动的兴起。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改进经营管理,加速技术进步,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而使得资本需求量剧增。极大的资本需求量仅靠企业自身的留存收益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供应是满足不了需要的,因而必须把眼光投向国际资本市场。在国际资本流动过程中,资本的需求者和资本提供者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为了使各资金需求者提供的财务报表有一个可比的基础,有必要对据以编制财务报表的各国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以尽力减少不必要的差异和分歧,增进一致性。(3)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料表明,近30年来,国际贸易额的增长达30倍以上。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购销双方都需要利用财务信息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如果财务信息是基于不同的会计准则提供的,则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协调,如果采用同一标准来提供,就有利于双方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双方做出判断与决策。(4)世界资源配置的需要。众所周知,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在国际市场上,按照不同的会计准则可能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呈现很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和股票价格,影响各投资者的利益。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配置,极其需要国际间会计准则的协调作为基础。
二、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两化”
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会计体系改革、发展的核心,其基本属性隶属于会计本身的双重属性。会计准则在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的产物。因而,相应地产生了会计准则的两层性质。第一层性质:会计准则以其技术性的规范化形成,首先成为客观约束机制。其产生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会计实务处理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这一层性质主要是取决于会计准则的自然属性。这一层性质促使会计准则更具国际化趋势。第二层性质:会计准则具有直接、间接的“经济后果”。这一层性质是更深层次的性质探索。它由会计准则的社会属性决定。所谓经济后果即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它相关方的利益。经济后果是会计人通过会计准则这一技术手段得到的会计信息,但此时的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它可能使一部分主体受益较多,使另一部分主体受益较少,甚而使一部分主体产生亏损。正因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而取决于会计准则社会属性的第二层性质更加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家化与国际化两个问题。从时间概念上而言,国际化是一种长期的相对化进程,而国家化则是相对短期的绝对化趋势。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国家化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体系的核心,同样是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的社会属性表达了如下的内涵: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必然要求相应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因而,我国在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宏观管理方式、传统习惯等方面所存有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环境建立起的会计准则必然具有其它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日益成为国家行使经济职能的得力工具;②我国40多年计划经济所积累的成功的会计工作经验和一定时期东亚模式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促进了我国形成一整套代表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与执行办法。这些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有必要使其不断发展和创新,使根植于中国经济环境上的会计准则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会计准则国际化即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对会计事务处理尽量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化逐步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战略目标。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含义,应侧重于协调这层含义,协调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的“微缩”反应,其目的在于形成统一程度不同的共同结构,增加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协调有两层含义:其一,在理论上产生一套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会计准则、协调各国会计实务达到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并能为众多的相关利益集团所接受;其二,在实践中界定会计信息公开的范围,协调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利益等。实现上述目标,具有补充各国会计准则不足的功能。
就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而言,其中仍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如采用国际通行的平衡公式;借贷复式记帐;接受国际普遍认可的基本会计假设;有选择地采用稳健性原则;采用制造成本法等。这些特征,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比较符合国际惯例,满足《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确定的总目标。在发展会计准则国家化的同时,又要尽可能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长处,为我所用,这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应体现中国国情和特色,又应极大限度地遵从国际惯例。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时期是会计准则最终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