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之路向何方
2005-04-29一竹
一 竹
当今摄影界,数码之风越刮越烈,传统摄影器材正在遭遇寒冬。作为国内照相器材行业唯一具有单反类和平视取景类双中国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产品生产、销售的情况怎样?公司今后有何打算?带着这些读者所关心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也欢迎读者朋友就传统照相器材的发展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本刊将继续关注;
数码大潮涌动,但它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相机
问:都说现在是数码时代,传统器材还有销路吗?凤凰公司近来产品的销售情况如何?
答:是的,数码相机已经成为照相机的主流,从四五年前的初露端倪,到今天占据大半江山,过程非常之快,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凤凰公司早已做好了这种准备。但传统器材还没有到彻底退出的地步,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群体。我们认为胶片相机仍然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当然,传统器材总量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期望恢复过去曾达到过的销售业绩。相比之下,凤凰相机可能是国内市场最坚挺的传统照材产品,几年前排名第一第二的国外品牌如今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凤凰相机仍然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根据部分大型零售商场提供的统计表,凤凰在传统相机里销售量是最大的。
自己和自己做比较的话,我们发现,凤凰单反相机的销售基本保持平稳,这在所有的传统照材中几乎被认为是奇迹。统计数据表明,数码产品冲击最大的是高端傻瓜机市场,国外公司基本上已经放弃,凤凰的这类产品同样下降,但这类产品本来就不是凤凰的重点,所以带来的影响不是特别巨大。
问:贵公司是否做过调查,购买凤凰器材的主要是哪一类消费者?
笞:凤凰器材的消费群体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单反相机这一块,最主要的消费者是摄影艺术的初学者,像院校的学生、部队的官兵,凤凰是他们的首选。我们认为这是由凤凰产品较高的性价比决定的,所以凤凰又被称为摄影入门机。
虽然数码大潮涌动,但它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相机的学习意义,也不能取代人们在创作中那种光影成像的体验,所以我们相信这部分消费者仍然需要凤凰这样的产品,我们也将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良好服务。击下消亡的,今天自动机已经全面转向了低端民用市场,在广大的中小城镇以及农村市场仍然有生存的空间,凤凰在同行业中最主要是具有品牌和质量两大优势,仍然将继续为诸多的处于发展阶段的消费群提供这种方便的文化生活用品。
如果世界上还剩最后一个传统相机生产企业
那就是凤凰
不停止传统相机的生产,不但是出于情感、责任,也是出于市场的考虑
问:但是任何一个产品总有生命周期,作为一个企业也不会容忍没有前途的产品,贵公司是否会停止生产传统照材?
答:80年代末期,当傻瓜机冲击中国市场时,中国30多家照材厂纷纷倒闭、转产,凤凰在生死边缘发出了“凤凰不能倒,要倒也要最后一个倒下,最先一个爬起来”的慷慨誓言。凤凰闯过来了,并成为中国光学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个驰名商标、第一个中国名牌。
今天在数码时代,凤凰其实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世界光学产业链的对接,照相机所占的比重在凤凰整个产业中已经不足十分之一,但我们仍然要说:凤凰不放弃传统相机,如果世界上还剩最后一个传统相机生产企业,那就是凤凰!
问:是因为凤凰要担负某种责任吗?
答:(笑)是,也不完全是。首先,凤凰人做了四十年的相机,对这个产品的确有很深的情结。其次,中国是仍然在生产照相机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这个产品集光、机、电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成就。第三,我们知道在中国,仍然有许许多多的摄影爱好者,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相机没有一个自己的品牌,他们是恨铁不成钢,他们对国产相机有太多希望,为了他们,我们也有责任坚持到最后。
但是,必须坦率地说,如果纯粹为了责任而不顾经济效益,这样的企业连生存都没有可能,又谈何责任?我们相信凤凰能坚持到最后,也是基于对世界相机工业的分析。由于数码时代的到来,国外大公司,其实也就是日本照材企业基本上放弃了传统照材,他们不会在开发、服务等环节上再进行与收益不成比例的投入,许多产品是采取消化库存、清仓:退出的步骤。比如尼康最近近推出的F6,在性能上并无进步,:普遍被认为是胶片单反的绝唱。这样的话,虽然传统相机在整体上空间缩小,但对于凤凰来说,由于对手的退出,反而有了更多的空间,我们相信,如果在这块狭缝市场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凤凰相机还会有很长的生命力,只要消费者有需求,我们就会坚持到最后。
所以,不停止传统相机的生产,不但是出于情感、责任的考虑,也是出于市场的考虑。最近一两年来,凤凰的海外市场不降反增,我们的生产部门最近几个月来连续加班,月产量甚至超过两年前的数字,就是因为生产机械单反相机的全球企业已经所剩无几,而凤凰又是这当中最成熟、最让人信任的生产企业。
问:这是否可以认为凤凰仍然要发展传统相机的规模,坚守在这个领域寻求突破呢?凤凰还会进行整机的研发吗?
答不能这样认为,如果死守在这个领域企业是不会有发展的,毕竟大势不可违,凤凰对此有清醒认识。我们对传统照材行业的判断是,不期望有大的发展,但要延续它的生命力;不追求高的利润,哪怕是微利甚至是持平,都要坚持做下去。
但是在今天的传统照材业,再继续进行整机的研发已经失去了意义,我们可以说世界胶片相机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到达了顶峰,哪怕微小的改进都变得十分的困难,也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就象刚才所提到的尼康F6,其实也只是F5的延续。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凤凰再进行台阶式的研发也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开发出来,也无法从市场中获得回报。
但这不等于凤凰放弃研发,我们现在做的和今后做的,主要是在工艺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我们要让凤凰成为人人用得起的徕卡,成为传统相机中的经典,成为摄影者值得收藏的文化工艺品。
再就是我们的服务一定会是同类产品中最有保障的。在这方面,凤凰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有遍及全国的网络,我们有强大的工厂为后方,无论消费者在何时何地有需要,我们都会做好服务工作。这一点,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可以请广大消费者放心。
凤凰走向强盛的信心也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
坚持在传统照材这条路上走下去,也是希望为摄影消费者作出回报
问:那么凤凰从哪块来寻求发展之路呢?
答:在稳定传统照材的同时,凤凰必须跟上数字产业的步伐,介入世界产业链,这样整个企业才会获得发展,反过来为稳定传统照材提供保障。
我们现在提的是在世界数字技术产业链中重铸辉煌,而不是在数码产品中拼争地位。必须承认,在数码整机这个领域,国内企业还不具备全面抗衡的实力。事实上,全世界做数
码相机的企业真正能赢利就那么几家,大多数是在做赔钱的买卖。最近一两年必然有一次大洗牌,最终能在DC业留下的品牌将比现在少得多。当然,有些知名的跨国公司亏得起,能够不惜血本来拼争这个蛋糕,但国内照材企业还没有办法在资金、技术上跟他们血拼,必须迂回作战,从边缘做起,从冷处着手,韬光养晦,寻求时机。
所以,凤凰的战略是在合作中寻求发展,在数码产品领域采取技术跟踪、伺机介入的战术。
问:贵公司是否有切入数码后背的生产打算?答:暂时没有。在技术上并非没有可能,但更重要的是市场的问题。我们在关注这个产品,同时更要清楚地判断,数码后背到底会有多少市场容量,我们所作的投入与收益能否成比例?如果容量有限,投入太大,凤凰肯定不会介入。
与数码后背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在镜头上寻求发展。这是因为凤凰在这一块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我们的金属加工、光学镜片加工具有四十年的积累,有我们独特的技术工艺经验和人才储备。我们生产的镜头已经不再仅限于照相机镜头,而是延伸到投影仪、医疗器材、手机镜头、显微镜等多个领域,这就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发展空间。
总之,在产品方向上,凤凰是实事求是的,扬长避短,不在非优势领域消耗资源,这其实也是凤凰能够赢得一席之地的原因所在。
问:据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凤凰在转型大光学的战略中是非常成功的,这是否意味着凤凰公司整体的发展重点已经转移?
答:是的,凤凰光学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转型,真正认识到公司在整机产品技术上的现实,在公司整个生产制造环节中寻找优势项目,从头做起,走零部件配套加工之路。短短四年,公司在配套加工上获得了长足发展,零部件加工的业务量占据了公司总量的80%,公司的业绩也大幅度上升。目前三地架构已经形成,大光学之路显得是如此的清晰,公司的经营方向是如此的明确,走向强盛的信心也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
凤凰在广东中山设立的光学基地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支柱,在上海设立的凤凰科技园集高端光学加工、精密注塑、金加工制造为一体,在江西的生产基地正在全面重建,2006年即将竣工。今天的凤凰已真正成为融入长、珠三角,与世界接轨的制造企业,与40年前那个三线军工厂有天壤之别。
凤凰的整体重心已经不再以照相机为依托,但凤凰仍然在传统照材行业有着深深的根基,凤凰也清楚地知道是广大照材消费者造就了今天凤凰。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在传统照材这条路上走下去,也是希望为他们作出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