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作家挂名院长说起……

2005-04-29

上海采风月刊 2005年2期
关键词:王元化教书金庸

迅 达

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

吴琦幸,中国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圣安东尼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国内外报刊《东方早报》《亚洲周刊》、香港《文汇报》等专栏作家、著名记者。近年来游走于中美文化之间,希望用比较的观点研究探讨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的异同。著有《海外孽缘》《海外奇冤》《文化语言新论》《淘金路上》《在地球的那一边》等书。

最近,“金庸请辞浙大文学院院长”的新闻频频见诸各大媒体,虽然最终是否“请辞”成功不得而知,但金庸的举动引发了人们对“作家挂名院长”现象的思考和讨论:有人认为此乃金庸明智的选择,既然勉为其难,不如名实相副,当回原来的作家。有人认为金庸一开始就意在炒作,现在的“请辞”仅仅是他轻车熟路的“作秀”,说不定不久之后又会在某处冒出个什么“长”。虽然见解见智见仁,但由此引发的思考不无裨益。除了金庸之外,作家挂名院长的不乏其人,比如冯骥才、贾平凹等等,还比如其他领域的名人挂名这样或那样的校长院长之类。前不久,朱基同志恳言挚挚请辞清华经管学院一番话言犹在耳:虽然他对清华眷眷情深,但是他终究力不能逮,与其空挂其名,不如腾出位子……最终得到了清华领导的理解,一时传为佳话。

本刊记者近日拜访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正巧他的高足吴琦幸博士从美国回沪问候先生,围坐闲谈间,谈起“作家挂名院长”的现象,这对师生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以下便是对王元化先生和吴琦幸博士的访谈笔录。

记者 :现在好像有种现象,就是作家都纷纷涌入大学。究竟是作家主动还是学校主动,可能两者兼有。最近还见到一则新闻:香港无厘头动作明星周星驰被中国人民大学请去做客座教授。我不知道这样一来是教授变得更值钱了还是更不值钱了。

王元化 :作家是写书的,不一定会教书。当然这中间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有些学校请名人当校长或者院长,其实那只是卖品牌,这是市场经济中当作商标式的东西,说明我们的大学底气还不足。我觉得挂牌也是可以的,在国外也有这种在大学挂名的现象,但不做院长,而是做董事会成员,只要拿钱出来,挂个名无妨。金庸如果拿钱出来给学校造个图书馆,或者设一笔奖学金,这都很好嘛。何必一定要做教授或者院长呢?现在还有许多作家也要到大学去教书,我也觉得不必。在有些国家(比如日本),院长、校长是重要的职位,很受社会尊重,要有一定资历才可充当。

记者 :作家教书名声很好的似乎不多,倒是经常听到某某作家在课堂上不知所云。

王元化 :我记得抗战前,周作人在燕京大学去教书。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可是教书未必教得好。他在燕大教的是中国散文。他这么有名,也很有学问,慕名来听的学生人山人海,一个教室都坐不下,改在大的会议室才能开课。可一学期下来,只剩两个人了。他怎么教呢?上课之后,就照本宣科从头到尾读一遍。他作为作家虽然很受读者欢迎,但他教书却教不好。我们现在往往把教授和作家当作一回事,以为作家都可以教书,而教授则必须写出作品,还作出量的规定,这很不合理。过去没有这种规定。那时教书的老师大都没有著作,四十年代中期我在北方交大教书,也没有著作,别的老师也一样,学校也不要求这些。我读书时,有些教我的老师甚至反对动不动就发表文章,说写什么作品啊?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教授与写作是两码事。我的老师汪公 最早教过溥仪,二十年代又做过清华国学院的老师,他就没留下什么著作,但他是大学问家。我最近还问我的师兄,老师生平写过什么书,据他所知,似乎只留下一本讲荀子的讲义。像汪老师这样的教授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教授非是个作家不可?这是两码事嘛。现在规定,评教授一定要有多少多少著作,这是很不合理的。

记者 :我认为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等未必要由专家担任。专家当法人未必好。他一定要有管理才能,要很懂得学校教育的规律,还有人品要好。

王元化 :杜亚泉在1919年《东方杂志》上撰文,以为政府在教育事业方面,仅仅是司其政务,而不必自己去做教育家。要使教育发达,并不是政府多颁学堂课程,多编教科书。“不察此理,贸贸焉扩张政权,增加政费,国民之受干涉也愈多,国民之增担负也愈速,干涉甚则妨碍社会之发展,担负重则竭社会之活力。”我认为这意见在今天还是切中肯綮的。

记者 :您在清华的时候,好像前面几届的校长之类没有一个是什么读书人,都是北洋政府调过来的官员,也干得挺好。

王元化 :你晓得曹云祥他们都是有学问的,北洋政府的人比国民政府的人有学问,后来一代不如一代了。他们都出过洋,中英文都可以来。当初清华是叫作清华学堂,最早是叫清华留美学堂,只有中等科、高等科。三十年代,清华开始有个教授代表组织,要聘请什么人,授予什么人什么职衔,都要经过那个教师代表会议的审议。这并不是虚的,可以说是教授掌权。而校长,正如梅贻琦校长说,只是一个“唱王帽老生的”,意思是名义上高,实际只是配角。

记者 :现在名人涌入大学或者说大学纷纷邀请名人,可能也是大学浮躁的一个缩影。自从有人提出教育产业化以后,此类现象愈演愈烈。

王元化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名是《教育的两次折腾》,一次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像清华大学有这么好的文科传统,曾有国学院四导师,闻名遐迩,居然要把它的文科都并到北大去。王瑶从清华并到北大去,说他“不是北大人,还是清华人。”这不是说北大不好,清华有清华自己的传统,何必都要合并搞成一律呢?现在强调产业化,一切推向市场,这对教育不是一件幸事。很多年前,我曾听说有关部门叫大学校长们去开会,说要搞教育产业化,要大学校长自谋生路,各自去筹钱,会上当场昏倒三个。我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当时一位校长亲口对我讲的。

记者 :吴博士,您在美国多年,反观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

吴琦幸:在美国,很讲究职业化(professional),也就是社会的一种分工。教授和作家都是一种专业人士,即便是政治人物例如总统、议员或者政府官员,也是一种职业。当一个大学教授成为政府部门的部长或者阁员,他就不再是一个教授了,社会也就不再用教授的眼光去认同他。克林顿是一个很好的律师,但是他成为州长乃至总统之后,他就不再可以代表客户打官司了。赖斯女士原先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当她成为布什政府的安全顾问或者像现在的国务卿,她无法再以教授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因为她已经是具有政治立场的人物,而不再是超越社会利益集团的大学教授。同样,作家和教授也是两种职业,作家尤其是小说类作家(fiction)和大学教授的标准不一样的,一般的通俗作家成名之后就登入大学殿堂,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记者 :那么,有的教授本身也是作家,例如哈金。

吴琦幸 :对,有的教授写的作品得到社会认可,当然他也是作家,例如鲁迅。但是他总是先有教授的资格,然后从事有关的研究和创作。如果只是一位小说作家,写过几部畅销书,后来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社会认可的高级研究成果,转行进入大学当教授,也并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具有的研究能力。当今的美国大学,教授的职位一般都要有博士学位,这表明你的研究能力或者你的学术研究方向是在大学中被认可的。

记者 :现在中国的很多作家都在进入大学教书。

吴琦幸:我就觉得奇怪。每一个职业的专业人士应该做好的是他的本职工作,教授不一定会写小说或者创作,他要做好他的研究工作和教好书。顺便说一句,美国的名教授不光要指导研究生,也要教大学生,甚至是一年级的新生。对于作家来说,他并不一定会教书。

记者 :还有些学校请了一些政府官员来担任教授或者行政职务。

吴琦幸 :我觉得正如元化先生说的,那只是说明了我们现在的大学底气不足,需要一些权势人物或者过期的权势人物来撑场面。大学应该是一个受到全社会尊重的地方,因为它可以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在美国,每一个大学游离于政治之外,教授可以有自己的政治观点,不必附和政府。所以一旦有任何政治事件发生,美国各大电视台中播出的都是大学有关专业的教授访谈。老百姓喜欢听他们的看法,而不是政府的声音或者党派的声音。否则,纳税人养这么多大学和大学教授干什么?我记得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中国学研究专家魏克曼曾经说过,教授的公信力一旦有党派立场之后就失去了。他本人就是民主党,多年之前有望成为民主党总统的内阁成员,后来由于布什上台而没有成功。当然有的专业领域需要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主管来为学生提供社会运作模式,那样请来的教授不是学校沾了他们的光,而是他们沾了学校的光。例如在美国的新闻学院领域排名前五位的南加大新闻学院,专职教授大概有三十多位,兼职教授却有五十多,其中有洛杉矶时报的总编辑、abc电视的主播或者著名律师等等。这些人绝对不是在大学中挂名,而是真正来到学校中讲课的。因为这些兼职教授本身的专业已经达到了教授的水平,再加上他们的实践经验,成为大学中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当然新闻的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它要求的很多都是是实际操作经验。

猜你喜欢

王元化教书金庸
我的教书生涯
王元化:八十八年人生路和三次反思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在山里教书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漫画无极
王元化是怎样炼成的
秀才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