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海派的开拓者(两则)

2005-04-29张海国

检察风云 2005年23期
关键词:越窑黄山大师

唐 恺 张海国

新海派的开拓者

文/唐恺

刘海粟(1896-1994)祖籍安徽凤阳,生于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原名,学名季芳,号海栗,晚号静远老人。1912年因逃婚来到上海,同年1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并任副校长,自号海粟。1914年敢于冲破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并增加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课程。1922年在北京首次举行个人画展,得到康有为,蔡元培的称赞。1934年在柏林普鲁士美术院举行45天画展,观者多达数十万人。这对一位中国画家来说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时代精神的鼓舞下,大师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郭沫若称赞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蹊径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

黄山是大师一生艺术创作灵感的源头,黄山给了他诗意和画稿,黄山成了他精神的支柱,黄山是他生命的寄托。1988年93岁高龄十上黄山,为历代画家登临之最,名震中国艺坛。老人尽兴挥洒,留下许多难得的精品。此时,大师笔下的黄山,已不是具体的山峰,而是经过高度提炼的黄山真景的变幻,作品注重对黄山精神的刻画和气韵的表达,比真实的黄山更鲜明、更美丽。大师晚年欣逢盛世,迎来了艺术的春天,也终于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除了用中国传统水墨法和西洋油画等手法表现外,还吸收了印象派色块与线条的表现方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画法——泼彩。先是用刚劲苍辣的线条勾出山形和树石的轮廓,然后破墨、积墨,再用石青、石绿、朱砂泼入画面,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与墨的对比强烈而和谐,淋漓酣畅,一派生机。最突出的是大胆运用五彩斑斓的原色堆在画面上,表现耸立的山峰、浩瀚的云海、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妙境无穷,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人们为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叹服,更为老人不断探索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所感动。

本文介绍的《黄山奇景》就是大师1978年创作的代表作,画面以纯水墨设骨泼墨泼彩方法写成,远处淡墨泼出重重多姿多彩的山峰;左下方画一棵大树茂密葱郁;右下角留白产生虚实的江面,诱人浮想联翩……全图布局虚实掩映,空灵天真,幽壑纵横,烟云变幻,峰峦层叠,妙极自然。黄山钢筋铁骨的神韵和气质在大师的笔下一览无遗。观赏此画,使人心胸更宽广更舒畅。

纵观刘海粟的艺术人生,的的确确惊世骇俗,不愧为中国新海派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身前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上海美协名誉主席,中国美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刘海粟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必将永载史册!

千峰翠色话越窑

文/张海国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对浙江越窑青瓷的描绘,称赞越器的青釉色彩,可与千峰翠色相媲美。

越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瓷窑,它创建于东汉,衰落于宋代后期。越窑瓷器的主要产地在今浙江省绍兴、上虞、余姚一带。这里原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唐代时称为越州,所以名为“越窑”。它以烧造青瓷为主,也兼烧黑瓷。唐代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人墨客讲享乐,饮茶喝酒讲究茶具和酒具,对制瓷技术的提高和制瓷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除了陆龟蒙《秘色越器》一诗外,尚有许多当时的诗人,都深情地赞颂了越窑青瓷。施肩吾的“蜀茗新词”中说:“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许浑“晨起诗”曰:“越瓶秋水澄,”皮日休“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孟郊在“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中,有“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之句。都充满着诗情画意,灌注着诗人对越窑青瓷深沉的爱慕之情。

当时越窑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除日常使用的碗、盏、盘、罐外,还有熏炉、水注、壶、瓶等。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雕、镂和堆塑等多种手法,根据器物的造型和用途,分别饰以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等图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图中青釉兽形尊,是西晋越窑制品,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瓷胎呈灰色,釉色微泛灰,细润光洁。造型奇特,口部呈盘状,下接短颈、斜肩、圆腹、平底,整体造型颇似鱼篓。肩、腹之间两侧各塑有3个横桥形耳,作“品”字形排列,可穿绳用以提携。腹壁堆塑一神兽,兽头位于尊口下方,双目圆瞪突出,鼻孔朝前微翘,口内含珠,显露利齿。后脊处有5处角状突出,似丛丛鬃毛,而兽身双翼、翎毛则以简单的线条刻画勾勒,突出了兽头、脚爪和后脊等部位,轮廓清晰。

这件兽形尊构思精巧,造型奇特,纹饰新颖,实为罕见之艺术佳品。

张海国:陶瓷鉴赏收藏家,著有《古瓷鉴赏与收藏》、《中国古陶瓷珍赏》等。

猜你喜欢

越窑黄山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黄山日落
越窑青釉直颈瓶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青瓷出越窑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黄山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