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迟到了60年的烈士证明书
2005-04-29张玉艳
张玉艳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墓群中,有一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著名战地摄影记者——雷烨。他以照相机为武器,在枪林弹雨中拍摄下《行进在祖国的边城》、《战斗在喜峰口》、《塞外宿营》、《日寇烧杀潘家峪》(组照)、《驰骋滦河挺进热南》(组照)等上百幅极其珍贵的战地照片。
1943年,雷烨牺牲于河北省平山县,1958年迁葬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所有记载雷烨烈士的档案中,“籍贯”一栏中只填写了“浙江省”,其家庭情况却没有记载。那么,“雷烨”是否为烈士的真实姓名?他的家乡在哪里?他的亲人又在哪里?
2001年8月的一天,原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永桢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查找雷烨烈士的生平及牺牲经过。高永桢是受原杭州市政协副主席项秀文之托,寻找其60多年前奔赴延安、后来失去联系的哥哥项俊文。高永桢的到来成为了揭开雷烨烈士身世之谜的开端。
血染的相册
1943年1月15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河北省阜平县边区政府所在地——阜平县温塘村召开。在与会的人员中有一位年轻人,他身背一架当时并不多见的照相机,手拿望远镜,他就是冀东军分区组织科长、战地摄影记者雷烨。
雷烨,中国共产党党员,浙江人,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抗大第四期学习时就喜欢写作,爱好摄影。抗大毕业后,被八路军总政治部派往华北前线任战地摄影记者。他拍摄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侵华日军的暴行以及冀东子弟兵突破日军和伪“满洲国”防线,转战长城内外,收复失地,光复河山的动人画面。这些照片引起当时晋察冀画报社全体同志的极大兴趣,画报社社长、著名摄影家沙飞更是爱不释手,他决定在《晋察冀画报》上出版雷烨的摄影专辑。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了七天,会议结束后,雷烨应沙飞的邀请,来到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整理将要出版的摄影专辑资料。1943年4月20日晨,雷烨带领两名警卫员到平山县曹家庄(原晋察冀画报社驻地)去取秘密文件。回来途中,在曹家庄北面的南段峪村与前来“扫荡”的日军遭遇。雷烨与警卫员一同与敌人展开周旋,后因孤立无援,在南段峪村一条狭长的山谷中被敌包围。危急时刻,雷烨掩护警卫员突出重围。在迅速撕毁身上携带的文件,砸碎了心爱的相机和望远镜后,年仅29岁的雷烨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雷烨牺牲的消息传来,晋察冀画报社的全体同志无比沉痛。在整理烈士遗物中,他们发现了一本血染的相册,里面夹着雷烨尚未整理完成的摄影专辑照片。晋察冀画报社全体同志和南段峪村群众为雷烨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雷烨烈士的遗体掩埋在平山县南段峪村。
雷烨牺牲后不久,新华社晋察冀分社发表了《雷烨同志传略》,刊登在1943年5月18日的《晋察冀日报》上,同时发表了晋察冀日报社社长萧斯(邓拓)的《恸雷烨》、副社长舒予(张致祥)的《悼雷烨同志》。《晋察冀画报》第三期出版了纪念专刊,刊登了雷烨的51幅摄影作品以及诗歌《滦河曲》、长篇通讯《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
60年漫漫寻亲路
原杭州市政协副主席项秀文心中有个最大的愿望:找到1938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哥哥项俊文。60多年来,他四处打听哥哥的下落,但却一直杳无音讯。
项秀文的家乡在浙江省金华县后项村。哥哥项俊文,原名项金土,早年在金华中学读书,酷爱文学。他很早就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1938年春,项俊文由“民先”推荐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因为没有路费,项俊文典掉了仅有的老屋。临行前,他将弟弟项秀文托付给在贫儿院教书的二妹夫,并向弟弟承诺:“等我到那边安顿好后,就回来接你到红日照遍东方的地方去。”项俊文曾在1938年途经武汉时、1939年到达延安后,往家里寄回两封信。后又于1941年和1942年寄回来两封信,希望弟弟项秀文能够“多看课外书,追求真理,不断进步”。为避免牵连家人,他在家信上署名“雷雨”。1942年以后,项俊文突然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60多年来,项秀文身边一直珍藏着哥哥留给他们姐弟的照片和信件,全家人始终在千方百计地查询哥哥的下落,但却没有任何进展。
1986年,项秀文去辽宁省参加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认识了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永桢。项秀文把哥哥项俊文的情况向高永桢作了详细介绍,并委托他代为寻找哥哥的下落。
15年的追寻
回到石家庄后,高永桢立即着手进行调查。
调查的切入点是项俊文的发信地址——河北省行唐县陈庄。令高永桢失望的是行唐县根本没有陈庄。通过走访行唐县及石家庄周围的县,在一些老同志的口中得知,灵寿县有一个叫陈庄的地方,且那里驻扎过中共的党政军机关,也曾是抗大二分校的临时校址。据一些老同志回忆,由于当时行唐的邮路比灵寿快捷,因此,人们往外发信,大都写“行唐陈庄”。在确定项俊文的发信地址是灵寿县陈庄后,高永桢多次走访灵寿县陈庄健在的老人,但都没有找到和项俊文有关的线索。
高永桢退休后,仍然牵挂着这件事,处处留心查阅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2001年夏,他看到一篇回忆原晋察冀画报社社长沙飞的文章,文中提到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有雷烨烈士墓。长时间寻找项俊文下落的经历使高永桢变得异常敏感,他忽然想起项俊文在家书中曾经署名雷雨,那么,“雷雨”和“雷烨”是否有联系?高永桢立即赶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雷烨烈士墓前看到了如下碑文:“雷烨同志,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青年诗人,浙江省人,1938年秋到晋察冀边区,任前线记者团记者,1943年反‘扫荡战斗中牺牲于平山,年仅29岁。”
为了解更多的资料,高永桢来到烈士陵园史料室。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经过查阅雷烨烈士的档案,发现雷烨的年龄、籍贯和到延安前的大致经历与项秀文的哥哥项俊文极为相似,但是档案中雷烨的籍贯只写明浙江省,因此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雷烨即是雷雨,更无法证明雷烨和项俊文同属一人。
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高永桢继续查找历史档案和有关资料,先后走访了河北省档案馆等6个单位,访问45人次。又通过河北省军区查问到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在北京的电话。经电话联系,他们表示都还记得雷烨,并为雷烨的牺牲感到惋惜。高永桢将这些珍贵的线索资料和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找到的一张雷烨的照片寄给了杭州的项秀文。项秀文在看到资料和照片后,经过甄别,初步认定雷烨就是哥哥项俊文。
15年来,高永桢把每天访问、查阅资料的情况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并将每次的进展情况整理后寄给项秀文。他记录了一本本追寻日记,写下了厚厚的“情况记录”、“汇报提纲”及“牺牲地考证示意图”。
烈士身世真相大白
2001年9月,项秀文携带着珍藏了60多年的信件和照片以及高永桢提供的线索资料专程赶赴北京,请那些与雷烨共同战斗过的战友辨认。
项秀文找到了已90多岁的原晋察冀画报社副社长、后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张致祥及其夫人伊之女士。多年来,张致祥一直致力于《晋察冀日报》历史的研究工作。张致祥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了健在的20余位原晋察冀画报社、日报社的老记者。张致祥及众位老记者通过对项秀文随身携带的项俊文赴延安前留下的照片仔细辨认,一致认定,雷烨即为曾经化名雷雨的项俊文。张致祥、伊之及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秘书长秦永川联合署名,出具了雷烨即是雷雨(项俊文)的证明,并加盖了“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的印章。至此,雷烨和雷雨已完全合二为一。
著名电影演员田华至今还保留着一张她与雷烨的合影,照片中的雷烨拥着身穿厚厚棉衣的小田华。据田华回忆,照这张合影时,她才12岁,那时雷烨很照顾她。照相前,雷烨风趣地对田华说:“你叫田华,我叫‘雷华(当时许多老百姓都把雷烨叫作雷华),咱们‘二华合个影吧。”于是,由当时的晋察冀画报社社长沙飞拍下了这张照片。项秀文在京期间前去拜望田华时,田华特地将这张照片翻拍给项秀文。
在确认了雷烨即为项俊文后,项秀文从北京风尘仆仆地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雷烨烈士墓前,项秀文代表家人举行了一场迟来的祭奠,为其兄扫墓并敬献了花篮。站在哥哥的墓前,古稀之年的项秀文百感交集,随着一声“哥哥,我终于找到你了”,顿时泣不成声,观者无不动容。
2003年4月9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确定雷烨烈士即是项俊文同志的决定》。4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项俊文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