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鹗反腐感言

2005-04-29孙信成

检察风云 2005年3期
关键词:刘鹗老僧腐败现象

孙信成

清朝有一位以“反腐”而名传至今的文人叫刘鹗,他的小说《老残游记》,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朽没落、暗无天日,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然而就是这位专写他人腐败的人,自己也耐不住寂寞,悄悄搞起腐败来。翁同在乙未年(1895)五月廿一日的一则“日记”中写道:“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刘鹗的行为,颇具代表性。在他没有机会时,他反对腐败,而且抨击激烈。然而一旦有了机会,他也急不可耐地想大捞一把。

对此现象有学者提出腐败的“臭豆腐效应”,认为国人对待腐败的态度与对待臭豆腐的如出一辙,即闻之恶心,食之有味。人人都痛恨腐败,而人人又都做着腐败的梦,或干着腐败的事。所以说,中国的腐败现象已不仅仅是“吏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为“公共性”的腐败之灾。这似有点危言耸听,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有人平时一提到腐败现象就长吁短叹,一副忧国忧民状,然而每次出差回来,总是津津乐道在外地为官的同学、战友手中多么多么有权,说话怎样怎样管用,床底下的好烟好酒如何如何多,艳羡之情溢于言表;有人平时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某地又出了一个大贪官,气得咬牙切齿,破口大骂:早该枪毙了!可他三亲六戚中就有人当了官并且腐败得可以,但他既没有因此与对方划清界限一刀两断,更没有大义灭亲检举揭发,只一心想着做那“升天”的“鸡犬”;有人嘴上天天嚷嚷着反腐败,可背地里却悄悄地干着腐败的事,就连受腐败祸害最深、对腐败恨得最切的农民兄弟,不是一边骂着贪官污吏,嘟囔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一边偷偷地往猪肉里注水,往大米里搀沙子吗?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依我看,这些人对腐败的痛恨,并非完全出于道义,而是一种看着别人天天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粗茶淡饭的心理失衡。他们之所以痛恨腐败要铲除腐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不在腐败之中,自己没有条件去享受腐败。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当了官,有可能也腐败一回,往往决不放过机会,且把机会用满用足。如此表现出的对腐败的痛恨,恰恰意味着他们是多么渴望在腐败的盛宴上能有自己的一双筷子。而一旦有了自己的一双筷子,他们定会毫不客气地狼吞虎咽起来。事实上,不仅无由在腐败的盛宴上分一杯羹的人痛恨腐败,那些手中之权只能用来搞小腐败者,也痛恨搞大腐败者,这与其说是在痛恨腐败者,不如说是在痛恨别人比自己更能腐败。不难想象,随着这些人手中权力的增大,他们腐败的胃口和“成果”定会随之增大,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公正地说,人都有弱点,对权力、财富以及美色的向往是人类的通病。明朝有一个叫志明的和尚曾写过一首诗:“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老僧也有猫儿意”,反映的就是人性,因为连“六根清静、四大皆空”的和尚都有思春之心凡俗之想,何况他人乎?问题是老僧虽有猫儿意,何以就不敢人前叫一声呢?我看一是靠自身修炼,二是怕佛门戒条。

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我想要抑制(并非医治,因为这是无法根除的疾病)人类的这种通病,办法不外乎两方面,即内在的自律和外在的对惩罚的恐惧。唯其如此,不管你是从心底里反对腐败但遇到机会又想腐败也好,还是将反对腐败挂在嘴上但暗地里却大搞腐败也罢,都没有空子可钻,没有旁门左道可走。刘鹗们也只好一本正经、理直气壮地真反起腐败来,腐败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猖獗了。

猜你喜欢

刘鹗老僧腐败现象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老僧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古木老僧图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研究
刘鹗和他的《铁云藏货》——《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十七)
人间正道是沧桑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倡廉思想
老僧也食肉——怀素草书《食鱼帖》
浅谈我国腐败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