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百年前的郑汴洛老照片
2005-04-29陈关超
陈关超
八旬法国老人河南探亲
100年前,一位法国工程师援助修建汴洛铁路来到河南,在这里生活3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一直精心保留着这些“原生态”照片。如今,工程师的儿子已经85岁了,老人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要来到河南,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向河南人民展示这些从没有被披露过的照片……2005年4月16日上午9时,老人历经曲折,携带这些传奇照片,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上午8时,巴黎飞往北京的法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国际航班连续飞行了9个多小时后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40分钟后,法国老人让·斯卡别克与他的翻译——河南留法的学生张燕云出现在机场出口。老人精神矍铄,十分兴奋,丝毫没有长途的劳顿,更看不出是85岁高龄的老人。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脚下的土地是中国。
提起河南,老人非常熟悉。“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理位置很好,历史文化久远,发展很快……”他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不知道给他重复了多少回了。老人在法国经常翻看河南的地图,从电视上、从互联网上经常了解河南的信息。
在北京一家宾馆,他打开箱包,里面是他的父亲——约瑟夫.斯卡别克拍摄的照片。这是约瑟夫在1906年至1909年参加援助修建洛阳至开封铁路工程(陇海线前身)期间,拍摄记录下的当时郑州、开封、洛阳沿线的民情风俗以及铁路施工的现场情景。
照片共有500多张,其中有80多张涉及当年洛阳开封段铁路修建时的情形,包括地形勘察图、施工现场图以及曾有一次大水冲毁桥梁的图片。照片都有详细的说明。另外,这位法国工程师还拍下了沿线群众的生活状态。
让·斯卡别克先生说,父亲是以隧道工程师的身份来河南的,但他更像一个出色的摄影家,照片的每个角度、每个主题都那样突出生动,影响了他的一生!老人在北京短暂逗留后,随同记者亲赴河南,抚今追昔,考察缅怀父亲工作过的地方。
法国工程师的河南经历
1879年,约瑟夫·斯卡别克先生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座小城市。1906年秋天,27岁的他偶然从当地一家行业杂志上获得一条消息,消息是比利时政府发布的,说要在法国招聘一名铁路隧道方面的工程师赴中国修建铁路。
那时的中国对于一个法国年轻人来说,头脑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约瑟夫出于对职业的喜爱,前去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和考试,最终他有幸参加了由法、比两国组成的工程师队伍。后来,约瑟夫才知道两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修建汴洛铁路的条约。
1906年9月,年轻的约瑟夫·斯卡别克从法国马赛港出发,坐油轮在海上经历了33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中国上海,随后转乘油轮来到汉口。12月底,从汉口再乘火车来到了郑州市(当时叫郑县)。
约瑟夫·斯卡别克是以铁路隧道设计专家的身份来河南的,他负责的是巩县到郑县的铁路桥梁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当时清政府还雇用一些监工与他一起工作。现在让·斯卡别克先生还保存着父亲留下的施工合同、工资结算情况以及施工图纸等。
约瑟夫·斯卡别克来到郑县,在汴洛之间的工地上待了3年。1909年,他圆满完成任务后离开中国,从此再也没有来过中国。1961年,约瑟夫·斯卡别克先生去世,时年82岁。老照片里的1日日场景
“父亲当时非常年轻,对摄影非常爱好,如果不是这一点,所有的故事都将消失!”如今,儿子让·斯卡别克回忆他的父亲时,充满自豪和遗憾,“1906年离开法国来中国那年,父亲专门购买了比较昂贵的照相机,那个相机非常大、非常好,很遗憾在二战时搬家丢失,再也找不到了。”
这些冲洗出来的老照片,尽管历经百年,但除了颜色发黄外,画面非常清晰。照片记录了工人们开山凿壁挥汗如雨的情景、工程师和工人们在成功劈山之后站在山头上庆贺的场景,还有身穿长褂、头戴官帽的清政府官员与西装革履的法国工程师的合影,还有开封铁塔、洛阳白马寺与登封少林寺当时的面貌。约瑟夫先生不仅拍摄了当时的工程情况,还拍摄了工程沿线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村庄、戏台、丧礼、婚礼、迁徙的人、处决犯人、民间艺人、赶会的平民……每个镜头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曾经有一次,约瑟夫他们在施工中遇到了比较困难的工程,在一个小村庄吃住一年多。99年后的今天,他的儿子让·斯卡别克先生一直惦记着这个叫西夏(音译)的村子。“这次来到河南一定要想法找到这个西夏村。”他说,这个村子靠近偃师,照片中有很多庙宇。
对河南的牵挂萦绕一生
500多张老照片一直在巴黎一家银行的私人密码柜里保存,之所以至今完好地保存着,让·斯卡别克说这全归功于父亲。照片的冲洗、剪辑都是父亲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对于照片保存的温度、湿度以及防虫措施等,他也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约瑟夫·斯卡别克尽管只在河南待了3年,但这3年他终生难忘。临终前,他还惦念着那个为他当了3年翻译的福建小伙子。记忆中小伙子长相非常好,人很勤快,在工地与他一起吃住,大概在南京的一家外国办事处工作,法语十分流利。
让·斯卡别克13岁时经常缠着父亲讲一些中国的事情,父亲说那里很遥远,很神秘,古迹很多,文明悠久,人们能吃苦又善良。父亲去世后,让·斯卡别克萌生了到河南看一看的强烈愿望,他要亲自到现场研究、对比一下父亲镜头中的一切,这个愿望在他的心中埋藏了几十年。2003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成全了老人来河南一游的梦想。一位来自中国河南的留学生偶然与老人相识,她叫张燕云,在法国巴黎留学,学习服装设计专业。几次交流后,张燕云得知老人拥有500多张河南老照片,十分激动。从此、谈论中国、谈论河南成了他们一起聊天时的中心话题。
2004年7月,张燕云将老人的故事讲给了河南《大河报》,7月16日,《大河报》首次披露此事。在多方努力下,这位法国老人终于在2005年踏上了与父亲时隔近百年的河南之旅。河南之旅终生无憾
2005年4月17日到5月1日,让·斯卡别克先生在张燕云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郑州市博物馆、黄河、少林寺、洛阳、开封等地。老人每到一地,都像个孩子似的,十分好奇。
在河南期间,老人不住星级酒店,只是简单地住在翻译张燕云的家里,吃饭时吃普通的饭菜。老人风趣幽默,诙谐自然。他说,首先感谢他当工程师的父亲,没有他就没有自己这次来河南的机会。巴黎离郑州有近1万公里,来这里他一定尽情享受河南最好吃的饭菜。时而他还逗趣地学中国人吃饭的样子。
4月20日下午5点,在郑州火车站前,老人看着眼前接踵而至的行人惊呆了。他说,很难想像父亲当年拍摄的火车站经过百年后竟能发展成这个样子。从他拿的郑州火车站老照片上可以看到,那时的郑州火车站只有几间平房,上面依稀标有郑县二字,门口有稀稀拉拉的几个行人,十分荒凉与破败……过去的模样和现在的繁华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在车站前,他频频要求与陌生的路人留影,并现场学会了一句中国话“再见”,热情地对数十个行人连连“再见”,博得路人阵阵笑声。他幽默地说,他也要将这个照片留给孙子,有可能的话,再过百年,让孙子也来这里感受一下巨大的变化。
4月22日下午6点多,《大河报》记者陪同老人来到了他必须要看的黄河。老人知识十分渊博,在花园口大堤,他对蒋介石炸黄河大堤的历史知道得十分清楚。他说,来到黄河,才真正感觉自己来到了河南。
离开黄河后,老人又先后参观了洛阳、少林寺、开封等地。这些地点与照片中相比已经面貌全非。
这次来到河南,老人仿佛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兴趣。偶尔看到工地上的打桩机,他就想起父亲当年当工程师时艰难地开山劈石的情景。老人抽空专门来到河南省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河南18个地市的详细地图。他要拿回法国研究并妥善保存起来。
让·斯卡别克先生携带近百年前的郑汴洛老照片来河南寻根的消息经报道后,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洛阳许多读者反映老人要寻找的“西夏村”应该是偃师的石峡村,石峡村位于偃师市西,紧邻陇海铁路线北边,房子挨着铁路,以前这里的庙确实很多。还有读者反映,照片中发大水的地方属于黑石关。
关于约瑟夫·斯卡别克先生当年乘坐的油轮,有些读者认为应该是邮轮,因为那时候轮船一般用来邮递,只是坐很少的人。
郑州市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反映,这些照片对研究河南的历史有很大作用,他们希望老人把这些照片献给河南。
(作者单位:《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