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探讨
2005-04-29喻国华
喻国华
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内涵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从实际表现看,农业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它的主要依据是国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丰富实践。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
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在逐步形成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各种监测农业资源的仪器,是准确获取与利用各种农业信息的重要设施。我国需要加大资金研究、开发、应用各种农业信息获取基础设施,以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含量,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准确而及时地跟踪、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变化,以便制定正确、科学的政策与对策。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包括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化和自控;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三个方面。
从信息化角度,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首先要求建立在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上。一方面要注意农业系统模型的建设。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作为一个主体对象,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作为客体对象,从信息农业角度出发,研究主体内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流、知识流、工作流、控制流,并建立起系统模型。另一方面,注重集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在农业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性较强的信息系统、知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控制系统等。目前,农业信息系统开发都是农业领域中局部范围的工作,如气象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种子选育系统、田间管理系统等。将单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与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制造出基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农业设施、设备,进入高效集约型农业生产时期。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是基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通讯、控制产品直接为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服务。信息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与知识成为比土地、农业生产资料等更为重要的第一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的产值与农产品中应用农业知识、信息多少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过程采用信息控制的农业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以电子商务形式进行管理信息网络化。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重点
农业信息化作为新的理念,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是不少的。诸如,建设资金短缺,机构设置困难,信息人才匮乏等等。尽管全国各地情况不一,东西部存在较大差异,但网络已到达部分基层乡镇并且随“金农工程”启动其建设步伐会很快遍布到全国各地的乡镇。然而,网络进村入户率则低得可怜。受广大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水平以及对微机设备的购买力与操作水平的限制,我国农业信息化将任重道远。
首先,网络信息的适应问题不强。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查询和网上招商。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精挑细拣,加工制作”,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才能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来发家致富。
其次,网络信息进村入户途径不一。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地普通农户。网络信息进村入户途径,必须综合运用了数字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资源,把电视、电话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切合目前我市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这点还很不够。因此,农业信息化发展必须着眼一下方面: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鉴于此,信息产业部提出继续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促使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做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工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网络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整个农业体系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系统的建立也应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抓好应用试点,发挥示范效用
在实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勇于开拓创新的"火车头"起先锋示范作用。因此,要把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结合地方特色,抓好示范性应用,通过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
面向"精准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并且在技术革新、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优势。"精准农业"以精准选种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精准收割等六大精准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技术集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一体,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急需大量人才来完成。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必须具备在大专专业水平才能取得经营管理农场的资格证书,才能掌握新兴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才能成为信息农业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是信息时代的合格劳动者。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农业资源包括土地;土壤、水、农用物资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才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虽然应用传统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例如,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和推广的"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该系统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成功地指导了区域性的营养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了肥料要素的合理流动,明显地减少了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有效地减少了氮肥的损失,及由此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上述领域的信息化和自控化,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进行模拟运算,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譬如在农作物栽培管理领域,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MWM)和玉米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如要给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
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加快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农业信息化正是为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大大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农业信息化是“金农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通过农业信息化地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主动迎接正在兴起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才能带动农民走向增收的金光大道。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