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特技专栏(4)
2005-04-29曾立人
曾立人
在传统摄影里因为胶片的曝光宽容度较大,一般正常场景的光线都不会超出胶卷的“动态范围”而引起局部曝光不足和过度。曝光不准大多是因为测光不准所致的整个画面太暗或太亮,因而补救起来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将照片扫描后导入Photoshop用Image-Ad—iustments(图像—调整)菜单下的Bright-ness/Contrast(亮度/反差),Levels(色阶)和Curves(曲线)等最基本的方法就能调节好。
要注意在扫描曝光不正确、有待于在Photoshop里矫正的照片时,一定要用底片扫描。原因是一般底片扫描仪的动态范围都要比平板扫描仪高(当然底片扫描仪也比平板扫描仪要贵得多),再说照片是底片的“下一代”,因为多经过一次镜头的投影、相纸的动态范围远比底片低、加上;中洗药水总不能达到最优化水平,照片不可能完全忠实地复制出底片的效果,所以用照片扫出的图像一般都远不如用底片直接扫出的好。底片扫描仪扫出的照片在阴影部隐含很多肉眼观察不到、但数据上仍存在的信息,可以通过Photoshop调节出来。
亮度调整的基本方法:亮度/反差、色阶和曲线菜单
亮度/反差功能非常简单,具体操作在这里就不说了,它只能对画面进行亮度和反差的整体调整,所以作用十分有限,Photoshop的高手是不用的。色阶在控制性能上要比亮度/反差好得多:它不但允许使用者将画面亮度分高光、低光和中等亮度区进行调节,还可以分色彩频道调节亮度(见图1),当然这时也必然会引起色彩的改变。操作者可以“颠倒黑白”,即重新定义调整后的照片里的黑白是原来的照片里的什么值。
如图2的InputLevels(输入色阶)被改成了50,1.60和180,也就是说我要原来亮度值是50的像素(这里大家要回顾一下我前几期的文章里的基本概念,即每个像素亮度值在0和255之间,0时为全黑,255时为全白)变成全黑(即新值为0),要原来180亮度值的像素变为全白(新值为255)。要中等亮度区由原来的1.0(每次进入色阶菜单时InputLevels的中间一个数值总是为1.0,表明中等亮度区没有变化。此值称为伽马值,数值越高亮度就越高)变成1.6,即提高亮度60%。从亮度直方图下面的3个三角包上可以看出,原来O-l5%左右白(近黑色)的像素现在全变成了全黑,以前80%-100%左右白(近白色)的像素变成了全白。这样,实际上灰阶宽度被缩小,画面的反差加大。从此可以看出图像亮度的变化,特别是区间亮度的变化,势必会造成图像反差的变化,亮度和反差是紧紧相关联的。
曲线菜单提供的功能就更全了。它除了具有亮度、反差和色阶所有的功能外,还允许操作者自行定义多点的亮度改变值。如图3,曲线上从左到右一共有6个点,除了第一点(全黑处)和第六点(全白处)没有变化外,各个亮度区都有不同量的变化。其中第二点,原来的亮度值是44(看Input边方框里的值),变化后的(Output)值是137,也就是由原来的约17%(44÷255+17%)白的亮度提高到了53%(137÷255=53%)白左右的亮度。曲线的优势是,前面的17%白可以提高到53%,但原来40%左右白的像素(即第三点,Input值为100,Output值为100)可以保持不变。这就是说操作者可以将指定区域的亮度比较灵活地变成需要的亮度值,而其他亮度的区域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比亮度/反差的只能整体调节以及色阶的只有3个亮度层次调节要好多了。不过用图3这样的曲线去调节一幅图像,原来亮度在44和100之间的像素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原来比它们暗的像素变成了比它们亮,而原来比它们亮的像素却变得比它们暗,所以它们只能“随大流”,产生了图3里两条红线之间的区域反转。有时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做出不同寻常的效果(见图5、6)。
一般的Photoshop使用者用这3个菜单的时候都是直接将效果施加到图像上去的,这样的缺点是有时事后发现亮度提高太多或太少,那么要么中间所做的一切都作废,要么就不能再改了。所以Photoshop高手一般都将用这些菜单做的亮度调节放到一个调整图层上,方法如图7所示。这样做的好处是:1.在施加效果后若想要进一步调整亮度,则可以通过点击图8红色方框1所示的图标重新进入(此例是曲线)界面进行调节。2.可以通过调节图8红色方框2里的不透明度来细调所改变的亮度值。不透明度越低,亮度改变值就越小,反之也然。3.还可将调整图层和普通图层一样,加用图层混合模式(图8红色方框3内的数据)使调节效果更加多样。
用图层混合·模式方法改变亮度
除了用上面3种菜单实现亮度调整外,还有一种很简单、实用但不太常见到的方法。这个方法先将曝光不足的原图拷贝(快捷键是CtrI+A—全选,Ctrl+C-拷贝),然后粘贴(Ctrl+V)到一个新图层上,打开图层面板,将此(上面)图层的混合模式变成Screen(滤色)就行(见图9)。要是图片曝光过度的话,则将混合模式变成MuIipiy(正片叠底)。若曝光不足或过度很多,那么在这基础上再将上面一层拷贝一份叠加在上面就可以(见图10)。此时不能用上面的拷贝和粘贴办法,而是要将此图层拖到图层面板上的“创建新图层”(垃圾桶左边那个)图标上来实现,否则上面图层的混合模式会自动还原成“NormaI”(正常)而不能达到所需的效果。若校正量还不足,可以通过不断复制最上面图层的办法,直到效果满意为止。要是校正量一下子太大,则可以降低上面图层的不透明度来降低。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特别适合于传统胶卷拍摄的照片的亮度调节。其效果不但亮度上有所变化,色彩和通透度也会有所改变。滤色模式时,虽然总体亮度增加,但最低光处的变化不大,中高光处的变化相对很大,色彩变得更亮丽。因为反差也加大,若画面中有明显的光线射入则此效果会得到强化,增加光线的真实感、渲染现场的气氛。正片叠底模式时虽然降低画面的总体亮度,但对最高光处的亮度影响不大,中低光处亮度大幅度降低,色彩加浓,反差增大。图11和图12是使用了正片叠底模式前后的效果对比。
正片叠底模式因为有使色彩更浓郁的效果,有时候还被用来对色彩微调。图13是原照,因为使用的数码相机色深不够,拍出照片的色彩不正,显得单薄。用正片叠底模式加上上面图层不透明度的细调后,图14的色彩就浑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