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中国战略思维的精华
2005-04-29戴维.莱伊
戴维.莱伊
实践中“势”的运用
中国曾经产生了孙子这样伟大的军事家,也有战略思维的长期传统。中国自1978年开始促进国家发展以来,又出现了对孙子和其他传统军事思想重新挖掘的热潮。中国大量出版的研究传统军事思想的书籍以及古代军事著作就是明证。此外还有大量迹象显示,中国正在利用传统战略思维中的智慧,在实现国家目标方面取得进展,尤其是在发展国力和统一台湾方面更是如此。中国战略的显著成就之一是其在完成使命时对“势”的运用。
在国家安全方面运用“势”。1978年,在邓小平的主导下,中国领导层发起了经济改革,并决心在50—100年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为实现该目标,中国需要有利的内外环境。
在国内,中国领导人遵循集中领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外部,中国采用“三位一体”战略,努力创造促进本国发展的有利环境。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寻求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关系;其二,努力修补与邻国关系;其三,努力融于国际社会。
公正地说,这种战略取得了成效。在国内,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政府放开了对物价、劳动力市场、家庭及其他许多方面的限制。蓬勃兴起的市场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主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成为促使其发生更大转变的催化剂。预计中国将加快经济改革速度并将完全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
在外部,世人无法忽视中国“三位一体”战略的努力。过去10年间,中国在周边地区逐步建立了“朋友圈”。中国与苏/俄(1991年)、中亚地区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1992年)、韩国(1992年)、老挝(1998年)、印尼(1990年)、缅甸(1991年)、越南(1991年)和新加坡(1990年)分别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也与老挝(完全),越南(除南中国海岛屿外),俄罗斯(接近完全),中亚3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完全)解决了领土争端,与印度和不丹的边界划分也在进展中。
通过上述努力,中国已形成了稳定的内部基础,并以运用“势”的原理的有效战略实现其国家目标。
在统一问题上运用”势”。完整地统一台湾一直是中国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该目标,中国遵循《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因此运用“势”的原理成为重要战略。该战略由3部分组成:其一是经济和社会融合,其二是建立可靠威慑力量,阻止台湾内部不顾一切企图“独立”的势力,其三是促使美国遵循一个中国政策。
在军事方面,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此外,中国已从总体上增强了海空作战能力。这种军事方面的“势”已逐步增强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
在美国问题上,中国一直在加强中美关系。布什政府当政之初,美中关系曾陷入低谷。然而,中国领导人随后实施了扭转美中关系恶化趋势的举措。2001年7月,中国邀请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访华。鲍威尔在北京一路笑意,称中国为美国的朋友。此后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国领导人迅速采取措施,与美国在反恐问题上进行合作。由于美国已全力应对中东和朝鲜事务,因此它显然更加重视美中关系,而不愿让台湾问题分散注意力。这显然是按照有利于中国的前提造“势”。
中西战略思维比较
美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对国际象棋、扑克、拳击和美式足球等较为熟悉。这些体育项目或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文化、战略思维和战争方式的影响。
国际象棋是一种基于力量的比赛。棋盘上的每个棋子都有不同分量。它反映了政治和军事实体中的权力和级别层次。国际象棋比赛的结果可由计算棋子及其能量进行预测。而围棋则是一种讲求技巧的游戏,每个棋子的有形力量相同,但无形和潜在力量则基于近乎无限的组合以及不同的交锋方式,处于因势而变和无限变化之中。围棋棋盘上的棋子发挥协同作用并在交锋中互相联结,因此很难仅靠粗略观察单个棋子来预测胜负。
在国际象棋强调作战能力的影响下,美国人更加关注冲突形势下的军力对比状态,并根据军力对比分析得出许多结论。对台湾海峡军力对比的分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一些人士根据一些研究和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发动对台进攻,他们因此便淡化了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威慑并鼓励台湾自行其事。
国际象棋与围棋的另一种区别是对作战资源的运用。在国际象棋中,所有作战资源都在比赛之前排列好。两位棋手将对方的资源(棋子)致于死地。在围棋比赛中,两位棋手开赛时的棋盘是空的,开赛后才布上棋子。中局阶段,两位棋手在棋盘上的不同区域交锋,不断作出在何处布下棋子以及布下多少棋子的决策。如果棋手预计棋局不利或某种走法不合适,他将停止在该处投入更多资源。因此,按照国际象棋思路引导的军事分析的重点是,探讨在当时拥有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能取得何种战果,而按照围棋思路考虑的则是,在增加资源的情况下能够取得何种战果。
国际象棋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取得决定性胜利。对于胜方而言,胜利是绝对的,负方的失败也是如此。在国际象棋中,两位棋手都具有明确的首要目标,即将死对方的王,并通过消灭敌方起阻挡作用的任何力量来实现目标。在围棋中,总体性的胜利通常发生在两位棋力差别很大的棋手之间。如孙子所言,这种胜利并不值得称道。在两位棋力相当的棋手之间的围棋比赛,胜负之间的优势通常只有几子之差。围棋比赛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争夺相对优势,而不是寻求彻底摧毁对方。用国际象棋的思路去下围棋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的棋手会变得过于富有攻击性,以至于将战线拉得过长并暴露出薄弱环节。
在国际象棋中,双方的进攻焦点是对方的王,所有棋着都以将死对方的王为目标。在此过程中,棋手通常试图消灭对方作战能力较强的棋子,如王后、车、象和马等。棋手将这些棋子视为“重点”和“决定性点”(借助于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的表述)。因此,国际象棋棋手通常十分专注。围棋比赛类似于一场由多次战役和多个战场组成的战争,棋盘上没有独一无二的重点。棋手必须把握全局。因此在围棋比赛中,攻击对方运用的战略是非常合适的做法。在时间很长和非常复杂的围棋比赛中,棋手的精力集中于如何布势或创造,而不像国际象棋那样注重消灭和摧毁。
美国人热衷的另一项游戏是扑克。它同样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强烈影响。扑克的主要特点是提倡冒险和恐吓。牌手无法控制起到的牌,因此冒险和恐吓成为最大限度利用手中之牌取得胜利的最好战略。“扑克牌”式外交政策的典型特征是发出威胁和最后通牒,绝大部分此类行动都是短期行为和赌博式方法。虽然在国际交往中仍然存在这种“扑克牌”式行径,但为实现外交政策目标而实施精心考虑和具有长期效应的战略显然更为重要。围棋可能是世界上最需要精心计算的游戏。当棋手在不确定的区域投下棋子时,他们是通过在该区域建立据点或与大本营进行联系而实施有效战略。围棋注重的是试探对方虚实而不是恐吓对方。棋手在“劫争”的情况下达成某种交易,但不会像扑克牌手那样使用最后通牒式的恐吓。
与美国使用武力相类似的另一项运动是拳击。这是一种激烈的武力对抗。拳击手以自己出拳迎击对方出拳。实力更强的拳击手通常赢得比赛。中国类似于拳击的项目被称为太极拳。太极拳手在对手攻击时从来不采取硬碰硬的做法,而是使对方的猛击偏离方向,并以柔中带刚的推力攻击对方。太极拳可能是体现中国“以柔克刚”哲学思想的最佳例子。它与围棋和《孙子兵法》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完全一致。
美式足球也体现了美国的武力使用方式。这是一种极度暴力化的运动。场上运动员威武有力。被称为“扭住”的有力冲撞是其主要标志。攻方迅速达胜的过程是集中使用兵力原则以及武力对抗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美军注重运用优势兵力的原则与美式足球战术非常相似。实际上,美军已将美式足球术语融入到作战术语之中。美式足球中有所谓“闪电战”、“堑壕战”和“炸弹”等术语,而美军也将其在海湾战争中实施的某些战术命名为“冰雹玛丽式机动”,在越战中也将作战行动代号取为“后卫”。在最近的“持久自由”行动中,美军指挥官使用“红区行动”描述进入巴格达市区的行动。
美式足球没有可以进行类比的项目。与其相对应的项目是足球,但后者在比赛中主要依赖于技巧和机动灵活而不是武力对抗式的争夺。足球也是起源于中国的体育项目。在很多方面,足球规则也体现了《孙子兵法》的原则。它并不寻求消灭对方,而是采用突袭、技巧和持续转移等战略和战术,为射门得分创造战略性机会。
美式足球的另一种重要特征是明确划分进攻和防御方。当某队处于进攻状态时,将采用进攻队形。当轮到对方进攻时,己方队形则变为防御型。进攻和防御所采用的战略战术截然不同。而在足球、围棋和《孙子兵法》中,进攻和防御是一个辩证整体:足球运动员在进攻和防御之间不停转换,在围棋比赛中,没有明确划分的前沿,进攻和防御都是相对的。按照美式足球战术进行作战,将导致一门心思地单纯实施进攻或防御的状况。
上述分析对比表明,中国和美国(西方)的战争和外交之道存在明显差异。问题在于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否值得美国学习。答案是肯定的。主要原因在于:自从战争成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以来,它就一直是体力和智慧两方面的对抗。在战争的演化过程中,为实现既定作战目标(政治目的),智慧的对抗已越来越比武力对抗重要。如今,我们将这种智慧的对抗称为“战略”。它是与运用武力的方式相关的思想。就作战能力而言,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在智谋方面则较弱。中国的战争和外交之道能够为美国的能力提供巨大补充。如果将美国的强大武力视为“一个方面”,将中国的智谋视为“另一个方面”,那么两国自然存在互补的必要性。中国决心发展其综合国力,美国也应该加强战略和谋略。(王文明摘自《当代军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