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汽舵手胡茂元

2005-04-29陈雨黛

决策与信息 2005年4期
关键词:上海汽车

陈雨黛 佘 勇

2004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正式宣布,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以1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名列“2003世界500强”第461位,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全球500强的中国汽车公司。集团总裁胡茂元实现了“上汽几代人的夙愿”。同年,他被评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自17岁进入上汽集团前身上海拖拉机厂,胡茂元已经在这家地方汽车公司干了整整38年。凭借着踏实、沉稳的步伐,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挑战着新的高峰。

自学成才的CEO

熟悉胡茂元的人都用“勤奋”、“好学”、“亲和”等词语来形容他,他方方正正的脸上似乎总带着温和的笑容,言谈举止中闪烁着智慧和幽默。

2004年下半年,上汽集团在国内外企业界风生水起:收双龙、购陆虎、并江铃、揽重汽、出台集团海外整体上市计划、打造上汽自主品牌……

曾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理查德·瓦格纳称为“新星”的胡茂元,现在已经站在了汽车行业的前列。

与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大多数管理者的履历有所不同,胡茂元多年来完全是通过自学完成高等教育的。1983年自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5年又自学获得复旦大学硕士学位,包括后来在国际合资合作谈判中流利的英语,也是坚持在工作中自学练就的。

而他的“亲和”就更有落笔之处了。直至现在,已坐上上汽集团总裁交椅的胡茂元,依然能清晰地叫出很多曾经和他共事过的、仍在基层一线上工作的工人的名字,这让许多向他汇报工作的中层干部“惊愕”不已。多年来,胡茂元也一直保持着到食堂里和工人一起吃饭的习惯,听到有人夸奖,他则说:我就是从工人堆里做出来的,和工人在一起吃饭,难道也值得表扬?!

从学徒到一厂之长

1951年,胡茂元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中学毕业后就走进工厂当了一名工人。不到20岁的他已深知生活的不易,在学徒期间,每月十几元的收入除了补贴家用,胡茂元还能节省出两元钱用于自学的学费。

在工厂里,刻苦好学的胡茂元逐渐学会了车、钳、刨、铣等等“吃饭本事”。厂里生产调度失控,七颠八倒,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情。自从当了车间主任后,他在各个车间之间来来回回地跑,摸熟人头,沟通环节,商量办法,解决问题。

胡茂元说:“在我看来,是数学题就会有解,而且我一定要把它解出来。我读书就是这么读的,后来到了厂里造拖拉机,也是一样,就是再难我也一定要把它造出来。”

正是这些在基层的经历使他对一个工业企业整体运转有了了解和掌握,从而奠定了后来事业的基石。

1983年,胡茂元成为上海拖拉机厂厂长,这时的工厂已经有3000多名职工。在当时的上海大中型企业中,掌管如此众多职工的厂级正职领导里,胡茂元是最年轻的一位。当上厂长的第一年,拖拉机的年产量就超过了1万台。在那个时候,这已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值得一提的是,同在1983年,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这款车一度完全占领了中国的轿车市场。此时还在做拖拉机的胡茂元,完全想不到自己的命运会和轿车连在一起。

创造新的“上海速度”

1985年,胡茂元就任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副总经理。进入90年代,胡茂元的职业生涯开始步步走高。

1995年,上海市政府准备选派管理人员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学习商业管理,时任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裁的胡茂元在经过多轮竞争后成为其中一员。但胡茂元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呆了仅仅三个月,就被上海市有关领导召回国内。市领导将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由他负责上海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组建合资公司。

“中美双方都不得不克服许多困难,因为双方在社会、政治和法律体制上存在差异。我对我们面临的重重困难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胡茂元再一次拿出解数学题的那股拼劲,毅然开始了新一轮的艰难创业。

在胡茂元领导下,中方管理团队提出合资公司将在两年内实现投产,但通用公司的专家对此表示十分怀疑,不相信中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可是胡茂元坚信他们有着足够的实力。他带领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研究出了多项新技术新方法,使2万多个子项目在55万平方米的工地上同时交叉施工、立体作业。最后从工厂破土动工到第一辆别克品牌轿车下线仅用了23个月时间,而且一切费用均在财务预算之内。通用公司的专家最后不得不佩服胡茂元的灵活务实,甚至认为他创造了一个新的“上海速度”。

胡茂元一直相信:“如果一项决定有利于上汽却有损于通用,那不是一个好决定。双方必须都有利。”有了合资公司利益至上的原则,许多问题很快便迎刃而解。胡茂元又与美方总经理“约法三章”:中美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坐到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不在公开场合发脾气;双方吵过两分钟后要讲话,绝不回避矛盾或让矛盾拖延。

“应该说,今天上海通用的成功运转正得益于这三个颇有点像新婚夫妇磨合期的约定。”上海通用汽车的一位高管如此评价。

直到今天,通用汽车的高层领导人依旧把这项宏大投资计划的成功实施归结为胡茂元当年的卓越领导才能。“他是一个熟稔中国体制和勇于突破的商人,是最善于解开国际汽车巨头的管理方式与国内体制之间‘疙瘩的管理者。”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施雷斯不无赞赏地说。

如果说上汽集团桑塔那时代的辉煌与胡茂元没有关系的话,那上汽通用时代,却是胡茂元一手搭建的。凭借这两个系列的拳头产品,上汽集团一直站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巅峰位置。

自主品牌扩张战略

在取得令业界瞩目的成绩后,胡茂元开始用全部力量去圆他的“自主品牌”之梦。根据他的时间表,2007年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产量要达到5万辆。对此,胡茂元的努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胡茂元曾经希望德国大众将桑塔纳轿车技术平台转让给自己,以此为基础自主研发新车,但是2004年初被对方拒绝。

2004年,上汽集团突然发力。一直低调行事的胡茂元高调公布要与通用、丰田、福特、戴克和大众等5家跨国汽车巨头平起平坐,让上汽集团到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六大汽车制造公司。为此提出了开发自主产品的新思路——由原来的“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一条路径,拓宽为“收购国外企业合作生产、深化战略合作合资生产、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多条路径。

一连串改变僵局的行动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先是展开韩国双龙汽车收购战。2004年10月底终获成功。通过收购双龙,上汽集团不仅能够获得其现有的产品类型,建立起国际经营的架构和生产点、销售点及开发点,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联合起来开发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甚至出口。

2004年6月,上汽集团与老牌汽车公司英国罗孚签署合作协议。罗孚技术力量比双龙深厚,但是开发资金匮乏,胡茂元希望用自己的资金和罗孚的技术,共同发展一个新的汽车平台,开发自己的后续车型。

胡茂元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生产自主品牌的轿车上,他希望上汽集团成为全能冠军。胡茂元加大了整合国内汽车资源的力度,全面进军轻卡、重卡、微型车和大客车领域。除了已经收归囊中的柳州五菱汽车外,江铃五十铃卡车、重庆重型汽车集团等都是其锁定的目标。

对理想执著追求而孜孜不倦的胡茂元,正带领着上汽集团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上海汽车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2019年8月汽车产销环比增长 同比仍呈下降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