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中茅以升挥泪炸桥

2005-04-29茅玉麟

民主与科学 2005年4期
关键词:茅以升造桥钱塘江

茅玉麟

茅以升在日寇入侵杭州之际,亲自参与炸毁了他倾注心血设计建成的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挥泪立下誓言……

斗地风云突变色,

架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

不复原桥不丈夫。

这首诗是我父亲茅以升写于1937年12月25日,题为“别钱塘”,是七绝三首中的末一首。杭州是1937年12月23日下午被日军侵占的,大桥是这天下午5时被我方自己炸毁的。炸桥是在全桥通车89天之后,我虽然未亲身经历炸桥过程,但后来听到父亲的追述,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塘江大桥座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大桥是南北走向,其北端建立在杭州西南的闸口,南端在萧山。这是第一座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的公路、铁路两用现代化桥梁。在此以前,我国特大桥梁都是外国人包办的,而且那几座桥只有铁路而无公路。钱塘江大桥建设的难度非一般桥可比,一是水流冲刷。海潮涌入江口,潮头壁立,江水倒流,上游山水暴涨时,则激流汹涌,洪波起伏,如果上下并起,就更加不可挡了;第二就是流沙。古传说,钱塘江无底,唐代罗隐就有诗云:“狂抛巨浪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钱塘江江底的流沙深达四十多米,沙砾随水漂流移动,江底就像飓风中变化莫测的沙丘,这些给建桥打桩造成了极大困难。就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外国桥梁专家还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桥的中国人还没出世呢。

1933年初,年仅37岁的父亲时任天津北洋大学教授,忽接到浙江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电函,力邀他前往杭州商议建造钱塘江大桥一事,读罢信函,父亲思绪万千,寝食难安,自1921年留学美国学习桥梁专业回国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造桥。但一直苦于没有这种机会。现在居然有机会造桥,而且是在钱塘江上造桥,他怎能不动心呢?但是,他也深知,在钱塘江上造桥并非易事。他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以造桥不成投江殉职激励自己。

1934年8月,父亲辞去北洋大学工作,毅然南下杭州。到了杭州后,父亲才发现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已作出一套钱塘江大桥设计方案,他没多理会,立即邀来曾在美国一起留学的罗英先生和知名的三四位工程师,招募了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共64人,组成了桥梁工程处。从设计到建成,机构极为简单。很快父亲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方案出台了,与华德尔的方案比较,美方设计的是单层联合桥,中间铁路,两边公路,造价758万银元;中方设计是双层桥,上层公路,下层铁路,造价510万银元(合美金163万元)。中方设计方案以其多种优点全面胜过美方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父亲已预料到今后交通发展的需要,在北端引桥下预留一孔,现已被打开使用。)

1935年4月6日,大桥正式开工。6月,用于建造桥墩基础的打桩船造好了,但是打了两个小时,一根也没打进去,忙了一昼夜只打下一根桩,9个桥墩的1440根桩要打到哪年?!就在这时,我的祖母从南京来到杭州,帮助父亲主持家政,以稍解后顾之忧。她对父亲说了一番很有道理的话:“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父亲的字)造桥也要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那如意金箍棒,一定能渡难关!”父亲听了,茅塞顿开,对啊,全体造桥人员就是孙悟空,用自然力克服自然障碍就是那如意金箍棒!他们特别制作了测量仪器,以水制沙,用高压水龙带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打桩问题迎刃而解。之后,父亲又用“浮运法”巧妙地利用潮水涨落将几百吨的巨大钢梁运到江心。由于综合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80多个大难题被一一解决。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仅一个月后又在上海掀起“八·一三”战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的关头,这时大桥工程正是最后阶段,从那时起钱塘江大桥就是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施工的,但是父亲仍然带着全体建桥员工坚守岗位。8月14日,父亲正在水下几十米的六号桥墩沉箱工作,突然电灯熄灭,半小时后,电灯亮了,而高压空气始终没有断,等他上来后才知道日机刚刚轰炸过,如果不是机房的一位老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后果不堪设想。

1937年9月26日清晨四时是父亲终身难忘的时刻,他终于看到一列火车在大桥上缓缓驶过钱塘江。历时仅两年半,耗资仅合当时160万美元,所有在职员工尽忠职守,打破了几千年来被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谁还能再说钱塘江上不能架桥!大桥建成,前线一天比一天紧张,正当桥工处全体人员在这里稍事修整时,父亲突然接到南京命令,为了阻止日军南进的速度,要立即炸桥,这虽然在意料之中,却仍是晴天霹雳。桥是保不住了,南京要求炸掉五孔钢梁。父亲认为,要炸就要彻底,决不能让敌人利用大桥,必须炸桥墩。在设计大桥时,父亲考虑到时局的恶化,在南岸第二座桥墩里,留下了一个可以装炸药的长方形空洞,不幸果然用上了。这位造桥人,还没有来得及体验成功的滋味,便以他出众的结构力学知识帮助军方布置最佳炸点,来摧毁这座曾为之呕心沥血、刚刚诞生的中国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一百多根引线全部拉到这里,只等起爆命令。上海失陷战火更加逼近杭州,大桥为战争发挥出最后的重大作用。仅在临炸的前一天,撤退过桥的机车三百多辆,客、货车两千多辆,难民不计其数,而这一切全是从炸药上通过的!但是撤走的物资,其价值也远远超过了建桥的成本,何况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中国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竟是以承担如此沉重的民族苦难作为通车典礼的。

1937年12月23日,下午五点,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北岸桥头,敌军已隐约可见,江边暮霭,黑暗降临,这才断然禁止潮涌过桥的难民,开动了爆炸器。从通车到此仅仅89天。

第二天,一切都过去了,父亲才感到一阵巨大的悲愤袭上心头,他慨然写下这样的诗篇“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高度的民族感和爱国热情,竟使这位科学家具有如此准确的政治见解,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果然获得最后胜利,父亲果然又主持了修桥工作,终于在解放后的1953年,大桥全部修复通车,父亲修建钱塘江桥断续达16年之久。早年留美时,他谢绝美国朋友挽留时曾说:“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如今,他恐怕会更深地体会到科学家的命运和祖国是那样不可分离,这桥不正是祖国命运的缩影,也是父亲一生的写照吗?

199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迎来了它6岁生日,为了纪念钱塘江大桥通车60周年,由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九三学社中央,杭州市政府与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共同在钱塘江大桥北端建立了我父亲的塑像。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为塑像题词“茅以升先生像”,并建立了钱塘江大桥纪念碑,碑文上记载了钱塘江大桥建桥、炸桥、复桥的经过及大桥对世人的贡献。

2000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批准,对钱塘江公路桥桥面进行了全面维修,全部更换了桥面板,新设计了栏杆、照明系统,并对南、北两岸的接线做了适当的改善,使公路系统桥面宽由原6.096米扩大到了6.500米,总投资4000多万元。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现代桥梁的摇篮,为日后造桥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和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中国桥梁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是中国现代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今,焕然一新的钱塘江大桥又迎来了它新的征程,继续发挥着它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父亲一生工作不懈,他为人民架起了一座座物质的桥、精神的桥。他为自己也架了一座桥,父亲有一段人生哲语,“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父亲通过这座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猜你喜欢

茅以升造桥钱塘江
首台智慧造桥机
为什么钱塘江的浪潮格外壮观
茅以升:立强国之志,建强国之桥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设奖敬母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
造桥机节段拼装64m简支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